不可战胜者对阵非战败者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8 16:12 1

摘要:托尔斯泰曾描述过一种现象:民众将战争视为一件不愉快却必要的任务,再加上沉稳而不屈的民族性格,以及足以让整支军队迷失其中、踪迹难寻的广袤国土 —— 这些因素固然重要。但历史上,俄罗斯无论是战役还是战争,都曾有过失利;其他国家亦是如此。即便如此,在不同历史时期,法

托尔斯泰曾描述过一种现象:民众将战争视为一件不愉快却必要的任务,再加上沉稳而不屈的民族性格,以及足以让整支军队迷失其中、踪迹难寻的广袤国土 —— 这些因素固然重要。但历史上,俄罗斯无论是战役还是战争,都曾有过失利;其他国家亦是如此。即便如此,在不同历史时期,法国人、德国人、瑞典人等都曾被称作 “不可战胜者”,即便在所谓 “不可战胜时期”,他们同样经历过战役与战争的失败。

再看看 “不可战胜的罗马”:在其失去 “不可战胜” 称号之前,在自己的时代里输掉了多少战役与战争!然而,罗马帝国衰落时期的军队,其胜负次数与帝国鼎盛时期相比,并无显著差异 —— 至少在帝国末期,军队在卡塔洛尼亚平原打赢了首场民族大战,而像克拉苏兵败卡莱、瓦勒良被俘埃德萨、瓦伦提尼安二世惨败阿德里安堡这类毁灭性失利,在晚期罗马军队的战史上并未出现。

即便如此,正是在罗马帝国晚期,蛮族对罗马城的劫掠成了常态;反观帝国鼎盛后的停滞期,即便军队遭遇失败,也未引发政治灾难。至于共和时期的罗马,更是从容度过了特雷比亚河战役、特拉西梅诺湖战役、坎尼会战等军团覆灭的浩劫,最终还是击溃了汉尼拔。

梳理这些已知史实,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民族性格、有利的地理环境、军队的勇气固然重要,但终究只是辅助因素。历史上,许多拥有不屈精神、组建过精锐军队、占据地理优势的民族,最终还是输掉了战争,连同自身的生存斗争一起,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因素,是国家支撑长期战争的能力。这其中,不仅需要民众愿意承受战争的代价与损失,更需要军政领导层准确判断当前的战争负荷。因为即便赢得某场战役,若此战耗尽了军队与民众的力量,最终仍会导致整场战争的失败。

人口与动员潜力不可或缺 —— 毕竟十名职业军人终究敌不过一千名民兵。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依据 “必要且充足” 的原则,建立均衡的职业化武装力量,并在战争持续期间维持其战斗力:储备兵力至少需弥补当前的伤亡,若能超出伤亡人数,便能逐步扩充作战军队的规模。没有什么比 “勒拿九头蛇效应” 更能摧毁敌人的士气 —— 敌人这边刚倒下一人,立刻就有两名新战士补上来。

然而,即便你拥有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的军队,民众爱国且坚韧,将领们在人口层面精打细算地指挥战争,战争的核心终究是 “为军队提供一切必需物资” 的能力。中世纪的军队保障主要围绕粮草供应、战马补充、雇佣兵军饷展开;而随着技术发展,国家必须为军队提供装备与弹药(武器也已成为消耗品,需要持续补充)。此外,在一场持续时间较长的战争中,双方会根据战争暴露的问题与作战特点(而作战特点本身又取决于新型装备的投入),对自身装备进行现代化升级。因此,一个 “不可战胜的国家” 必须具备快速研发、批量生产新型装备并装备部队的能力。

也就是说,除上述所有因素外,你还必须拥有工业潜力,以及均衡稳定的经济与金融体系 —— 在满足其他必要条件的前提下,这些体系能支撑你打一场 “无限期战争”。唯有如此,你才算得上不可战胜。俄罗斯是世界上少数(甚至可能是唯一)满足这一要求的国家。因此,从战略层面而言,俄罗斯不可战胜。但在战术层面的战场上,当双方将领的才能交锋时,任何人都可能失利 —— 军事天才并非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会出现,纵观人类历史也屈指可数,且多数天才也经历过战术层面的失败。

我不敢说完全不可能(毕竟有奇迹发生),但在正常情况下,仅靠将领的才能,要在一场 “战略层面(资源层面)已输” 的战争中,赢得战术层面(战场层面)的胜利,几乎是天方夜谭。几乎每场战争的结局,在开战前就已注定 —— 资源多寡很容易计算。因此,战略层面处于劣势的一方,通常不会为 “获胜” 而战(那样必然走向失败),而是为 “平局” 而战:试图让对手的胜利代价过高,迫使对方接受妥协方案,以最大限度减少自身损失,并为未来的复仇保留可能。

要实现复仇,就必须改变双方资源基础的对比。这种对比的改变,要么依靠自身准备,要么通过组建联盟。其中,唯有第一种方式(依靠自身实力)是可靠的。

有人嘲讽说,若把泽连斯基好好修剪一番,就能造出一个 “迷你版希特勒”。或许从外表看确实有几分相似,但本质上,泽连斯基与希特勒的差距,就像班德拉分子与纳粹德国的差距一样悬殊。即便把灯笼裤换成马裤,把带绒球的帽子换成高顶军帽,把战马换成 “豹” 式坦克,甚至全身纹满鲁纳文与纳粹标志,最终也只能造出一个 “安东内斯库时代的罗马尼亚”,而非纳粹德国。

之所以成不了纳粹德国,核心在于:尽管希特勒性格狂热,但他对战争本质、对 “后方支撑胜利” 的理解,远超其麾下许多将领。1939 年,即便将领们要求至少再用 3-5 年整训国防军,希特勒仍决定发动世界大战 —— 但他选择开战的时机,是在德国建立起高效工业生产体系、确保了资源来源(这些来源直到 1944 年中期仍未中断,部分甚至持续到 1945 年)、并建立起 “每年至少补充 60 万训练有素后备兵员” 的体系之后(正是这一体系确保了国防军规模在 1942 年前持续扩大)。德国的弱点在于,它无法为盟友军队提供足够的武器装备,这使得盟友在非洲战场与东线成为薄弱环节;但纳粹德国自身的武装力量,直到战争最后一刻都能获得充足补给,且在战争期间完成了两次坦克部队与空军的现代化升级。

无论泽连斯基打扮成希特勒的模样,还是留着胡子模仿拉美毒枭,他对俄罗斯开战的底气,都来自盟友的承诺。乌克兰哈尔科夫坦克厂早已不产坦克,南方机器制造厂不再制造导弹,尼古拉耶夫造船厂也多年未造军舰。乌军的炮弹最初依赖掠夺苏联时期储存了 30 年的军火库,这些库存很快耗尽;装备则从仓库中拆卸拼凑,五台拆出一台;零件也同样来自仓库。这样的储备撑一年都难,更别提更久。此后,乌军便完全依赖盟友援助。

而盟友们各有自己的议会、选举、选民、国内政治斗争与外交利益。更何况,从美国甚至德国向乌克兰前线运送装备,与在前线数百公里内生产装备,完全是两回事 —— 乌克兰境内根本没有西方装备的维修基地。这意味着,任何一辆故障坦克(更别提被击毁的)都必须运往美国、英国或德国维修,再运回前线。这种维修不仅成本高得离谱,耗时也长得惊人 —— 等乌军坦克修好归队,俄罗斯早已造出一整支坦克纵队。

此外,盟友的利益与基辅当局的利益并非总能一致。在盟友眼中,乌克兰只是一件 “消耗品”,他们希望通过乌克兰与俄罗斯讨价还价,达成妥协。也就是说,一旦盟友与莫斯科达成协议,甚至被迫接受俄罗斯的条件,若届时乌克兰尚未覆灭,也将沦为无用的 “包袱”。即便在仍需利用乌克兰的阶段,盟友也会不断权衡:要 “激活” 这个 “政治僵尸” 需要投入多少,能从中获得多少好处。一旦投入远超收益,“是否继续支持乌克兰” 的问题便会浮出水面。

正因如此,无论泽连斯基将多少本国公民埋入地下,无论乌军抵抗得多么顽强,无论士兵们作战多么英勇无畏,乌克兰不仅无法获胜(即便有盟友相助),甚至连 “平局” 都无望。盟友们原本希望用乌克兰换取自身的 “平局”,但目前看来,这一目标也难以实现。即便泽连斯基毫无根据地夸大实力,宣称基辅还能再战 2-3 年,也无人相信 —— 因为俄罗斯想打多久,就能打多久。这正是胜利的关键所在。

来源:俄罗斯观察家学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