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凭借一款信用卡大小的AI纪要设备,它已将产品卖到全球170个国家,累计销量突破100万台,并预计在2025年实现2.5亿美元的总收入。
Plaud,一家成立不到三年的初创公司,正成为全球AI硬件赛道中一匹引人注目的“黑马”。
凭借一款信用卡大小的AI纪要设备,它已将产品卖到全球170个国家,累计销量突破100万台,并预计在2025年实现2.5亿美元的总收入。
Plaud最初在Kickstarter众筹起家,逐渐在海外市场积累了口碑。2025年9月,Plaud联合创始人许高提到,2025年的总收入预计能达到2.5亿美元。
2025年9月,Plaud正式登陆中国大陆市场,推出了Plaud Note Pro、Plaud Note及Plaud NotePin S三款产品,并迅速在各主流电商平台登顶品类销冠。这一现象级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其独特的产品逻辑和口碑效应。
在智能手机功能日趋完善的今天,为什么用户还需要一个专门的录音硬件?Plaud的产品逻辑究竟有何不同?而亚马逊云科技又如何为其全球化征程提供坚实后盾?
不久前在亚马逊云科技软件企业峰会上,Plaud合伙人、中国区CEO莫子皓与Plaud合伙人、后端研发负责人刘占坤向媒体分享了他们的思路与策略。
产品逻辑:从“离线语境”中挖掘智能
Plaud产品包括录音设备硬件、APP、软件服务,是一套 “硬件+软件+大模型”的组合。目前,Plaud在国内市场提供三档会员服务:
标准会员:免费,每月300分钟转写时长;
专业会员:339元/年,每月1200分钟转写时长;
卓越会员:1099元/年,无限转写时长。
如果仅从功能看与其他AI硬件差别不大,但Plaud团队始终对外强调,Plaud产品从诞生之初就并非定位为效率工具,而是致力于成为用户的“AI工作伙伴”。
莫子皓介绍,Plaud的核心用户可概括为“三高人群”:高决策杠杆、高对话依赖、高知识密度。典型职业包括医生、律师、销售、咨询师、投资人等。这类人群的工作以对话为核心驱动力,而非文档处理,传统录音设备难以系统、精准地满足其深度需求。Plaud正是看准这一空白,专注于服务“对话驱动型”职业,与主流办公软件偏重的“文档驱动”模式形成差异化互补。
“Plaud一直坚信:对话即智能,因为对话是智能体认知与理解世界的切面投射。”莫子皓表示,Plaud并非简单打造录音转写工具,而是致力于重塑人类捕捉、提取与运用对话中智能信息的方式。
在他看来,通向AGI(通用人工智能)存在三种可能路径:
第一,大模型训练;
第二,如Manus,智能获取外部公开信息并通过智能技术压缩输出答案;
第三,挖掘潜藏于“离线语境”(offline context)中的智能价值。
Plaud选择的是第三条路:从日常未被数字化、稍纵即逝的对话中,系统性地萃取智能。因此,Plaud构建了“捕捉-提取-运用”三步法的产品逻辑:
捕捉 (Capture):Plaud允许用户在录音时拍照或上传文档,将视觉信息一同作为上下文输入。更重要的是,当用户在对话中听到关键信息时,只需按一下设备按钮,即可在时间戳上打点。会后,AI会自动标亮这些重点,并进行额外总结,实现了人与大模型意图的实时对齐。
提取 (Extract):Plaud超越简单的“对话总结”,它鼓励用户根据自己的角色和需求,向AI提出深度问题。莫子皓举例,警察会用Plaud录下审讯过程,然后问AI:“TA为什么犯罪?是不是有童年阴影?可能判多少年?”依托大模型在犯罪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以及大量的公开案例,实现深层智能价值提取。
运用 (Utilize):将提取的智能信息与第三方工具结合,自动化地转化为可执行的任务或工作流,实现价值闭环。
专属硬件:获取的context “感官”
“为什么有了手机,还需要一个Plaud?”这是Plaud团队被问得最多的问题。
答案,藏在两个关键词里:Context(上下文) 与 Intention(意图)。
莫子皓认为,让大模型真正理解你,不仅需要提供上下文,更要在交互过程中实时传递人的意图。真正的意图不应事后通过Prompt补述,而应伴随对话的展开,同步传递给模型。
而录音与输入文本的关键区别,在于时间维度。如何在时间流中精准插入意图标记,成为产品的核心设计之一。
Plaud的解法是“软硬件结合”——通过专属硬件,在对话发生的同时,实时捕捉人的意图信号,实现“人与模型的动态对齐”。
那为什么一定要有一个硬件?Plaud团队认为只有硬件,才能将物理世界、人脑思维与数字系统贯通,共同构成大模型可理解的输入源。
莫子皓表示,智能手机发展十余年,已在社会中形成固定的“社会语境”——它是通讯、娱乐与信息的通用平台,而“捕捉离线对话、对齐人的意图”并非其设计初衷。
“我们不能拿着锤子到处找钉子。既然大模型真正需要的是 offline context,是实现人机意图的对齐,我们就应该为此专门设计一款硬件,服务于大模型所需的语境输入。Plaud 正是这一理念的产物。”
换言之,Plaud 硬件本质上是AI的专属“感官”。它通过轻薄吸附的机身、一键录音的极简操作,降低了捕捉context的门槛。
软硬件深度融合,再加大模型能力——这三者共同构筑了Plaud难以被复制的复合壁垒。
双向奔赴:亚马逊云科技如何支撑Plaud全球化之路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实现全球化业务的快速增长,Plaud的背后离不开一个稳定、弹性且安全的云技术底座。目前公司将存储与后端系统部署在亚马逊云科技之上,构建起支撑全球业务的核心基础设施。
刘占坤表示:“作为初创公司,我们业务迭代速度非常快。亚马逊云科技能够根据我们不同阶段的真实需求,提供针对性方案与最佳实践建议,极大加速了Plaud智能纪要解决方案的落地进程。我们无需过多关注底层基础设施的搭建、稳定性与扩容问题,可以放心将这些交给亚马逊云科技。”
“合作之后我们发现,这其实是一场‘双向奔赴’。我们需要资源和技术支持,而亚马逊云科技也在寻找有潜力的初创公司共同成长。”尽管当时Plaud规模尚小,亚马逊云科技团队依然提供了现场技术支持(onsite support)和充足的信用额度支持,让Plaud能够更专注于核心业务发展。
全球加速与体验保障
借助亚马逊云科技覆盖全球的基础设施,Plaud快速实现了多区域业务部署,既满足了不同国家的合规要求,又通过就近服务将跨区域访问延迟降低80%。同时,基于Amazon Lambda等无服务器架构,Plaud轻松应对了数十万用户并发访问的流量挑战,确保了全球用户体验的流畅稳定。
成本优化与性能平衡
通过采用亚马逊云科技的GPU Spot实例(竞价实例),Plaud成功将整体算力成本降低50%。配合精巧的任务调度与重试机制,公司在享受低成本算力的同时,保障了用户体验不受影响。此外,通过部署Amazon Graviton实例,整体运维性价比提升25%。
灵活集成与研发提效
Plaud基于Amazon Bedrock灵活调用多家领先的大语言模型,并通过Amazon Elastic Kubernetes Service (Amazon EKS)部署其深度优化的自研ASR(自动语音识别)模型集群。全面的托管服务让Plaud摆脱了自建基础设施的负担,将新功能迭代周期从数周缩短至数天,研发效率提升约30%。
安全合规:全球化业务的基石
“安全与隐私是Plaud所有产品开发与应用的首要前提。”刘占坤强调。面对全球市场各异的法律法规,Plaud依托亚马逊云科技的“安全责任共担模型”与完备合规认证,顺利通过了SOC 2、HIPAA、GDPR等多项国际权威认证,将合规审核周期缩短50%,为进入对数据安全要求极高的医疗、法律等专业领域铺平了道路。
结语
Plaud的成功,并非源于某个单一功能的“奇袭”,而是基于对“对话即智能”的深刻理解、软硬件与AI三位一体的复合能力,以及一个专注且投入巨大的团队之上。正如莫子皓所言,团队的信念和投入度是最大的优势。
在AI硬件的喧嚣中,Plaud选择了一条更难但更扎实的道路。它证明了,只要能为用户提供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即使是小小的AI纪要设备,也能撬动一个巨大的全球市场。
来源:小V的智能进化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