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芝加哥小村庄社区的秋日清晨,本该是居民们采购早餐、孩子奔赴学校的日常时段。2025年10月的一个周四,这里却被一股刺鼻的化学气味打破平静.
芝加哥小村庄社区的秋日清晨,本该是居民们采购早餐、孩子奔赴学校的日常时段。2025年10月的一个周四,这里却被一股刺鼻的化学气味打破平静.
一枚催泪瓦斯罐越过武装特工的头顶,落在抗议人群中,视频画面里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和四散躲避的身影,迅速在网络上发酵。
没人想到,这起看似普通的执法冲突,会把美国边境巡逻官员格雷戈里・博维诺推上风口浪尖,更牵扯出联邦政府与地方社会、司法禁令与执法实践之间的深层矛盾。
这不是一次孤立的街头对峙,而是特朗普政府“中途岛闪电行动”推行以来,移民政策与公民权利碰撞的集中爆发。
事件的核心人物博维诺,并非普通巡逻警员。这位55岁的官员,正式职务是加州埃尔森特罗边境巡逻区负责人,如今是特朗普政府向民主党主政州市派遣联邦执法力量的现场指挥官。
从洛杉矶到芝加哥,他主导的移民打击行动,向来以强硬风格著称。
但这次在芝加哥的行动,却踩在了司法红线的边缘。早在事件发生前,多家媒体组织、抗议者和当地神职人员就已联合起诉国土安全部,指控联邦特工存在“极端暴力行为”,意图压制公众和媒体声音。
美国地区法官萨拉・埃利斯为此签发了临时限制令,明确限制特工在芝加哥抗议活动中使用激进人群控制策略,尤其约束针对记者和普通民众的武力行为,仅允许对威胁执法人员或他人安全的个体例外处置。
可根据提交给法庭的文件描述,博维诺在周四的抗议现场,“明显毫无正当理由地向人群投掷催泪瓦斯”。
相关网络视频虽没能清晰呈现事件前几分钟的细节,也无法确认是否有执法警告,但画面明确显示,他投掷的瓦斯罐越过前方武装特工头顶,甚至擦过一名正在拍摄的人员。
这一行为,直接让外界质疑其违反了埃利斯法官的禁令。
更具争议的是博维诺本人的回应。在涉嫌违规的法庭文件提交前几小时,他还在采访中为联邦特工的行动辩护,称自己目睹的武力使用是“典范”,理由是“为完成任务使用的最低必要武力”。
面对有人被胡椒弹击中的质疑,他甚至表示“若有人误入胡椒弹射击范围,责任自负”,并直言“不要抗议,不要非法侵入”。
这种强硬态度,与法官此前的担忧形成鲜明对比。在上周的听证会上,埃利斯就公开表达过对禁令执行情况的顾虑。
如今争议爆发,法官已下令让博维诺接受取证,并将初步禁令听证会定在11月5日,还特意把他的取证时间延长到五小时。显然,司法系统已将这起事件视为检验禁令效力的关键案例。
博维诺的行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特朗普政府“中途岛闪电行动”的一个缩影。
自2025年9月初,联邦特工被部署到芝加哥街头后,这场针对非法移民的专项打击,已导致超过1000人被捕。
但打击行动引发的连锁反应,远超政府预期。当地抗议活动从零星发生,逐渐升级为大规模聚集。
最让民众愤怒的,是执法过程中不断曝出的暴力事件。
有视频显示,一名当地牧师在芝加哥附近的布罗德维尤ICE设施外,被屋顶执勤的警员用胡椒弹击中头部。
这类画面在社交平台传播后,民众对联邦特工的信任度持续下滑。
更复杂的是执法权的矛盾。博维诺作为联邦派遣的指挥官,其行动并未完全获得地方认可。芝加哥所在的伊利诺伊州,州长普利兹克直接采取了对抗措施,宣布成立“伊利诺伊问责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的核心任务很明确:记录联邦执法过程中的滥权行为,统计这些行动对当地家庭和社区的影响,最终提出防止伤害、追求正义的建议。
普利兹克的举动,本质上是地方对联邦执法越界的反击。在民主党主政的伊利诺伊州,不少官员认为特朗普政府的移民打击行动“忽视地方实际情况”,甚至质疑联邦特工“借打击移民之名,压制不同声音”。
这种分歧,让芝加哥的街头不仅成为移民政策的实施场,更变成了联邦与地方权力博弈的舞台。
而博维诺在执法中的强硬手段,比如在停车场实施移民扫荡、砸碎车窗等,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这些做法即便在特朗普政府内部,也引发了部分人士的惊愕,却同时获得了国土安全部高级官员的赞誉。这种内部态度的分裂,恰恰反映出美国政府在移民执法理念上的深层分歧。
芝加哥的催泪弹风波,还牵扯出一场更广泛的法律斗争,特朗普政府试图向芝加哥部署国民警卫队的计划,正遭遇司法阻碍。
就在博维诺涉嫌违规事件爆发前一天,美国地方法院法官艾普丽・佩里下令延长禁令,禁止向芝加哥部署国民警卫队,直至最终判决出台。
但特朗普政府并未放弃,反而在推动最高法院批准这一部署。
这一博弈的核心,是联邦政府是否有权在地方未请求的情况下,大规模派遣军事力量参与国内执法。根据美国法律,国民警卫队的使用通常需要地方政府申请,除非面临重大国家安全威胁。
而特朗普政府认为,芝加哥的移民问题已构成“严重社会秩序风险”,需国民警卫队协助管控;地方和司法系统则担忧,军事力量介入执法会进一步加剧社会对立,甚至侵犯公民权利。
这场法律斗争与催泪弹争议相互交织,让芝加哥成为观察美国司法、行政与地方权力关系的窗口。
一方面,法官通过禁令约束联邦特工的武力使用;另一方面,联邦政府试图绕过地方,动用更高层级的力量推进政策。
这种拉扯,不仅暴露了美国政治体制中的权力制衡问题,更反映出移民政策已成为分裂社会的重要议题。
值得注意的是,参与起诉国土安全部的群体中,媒体组织的角色尤为关键。他们不仅是事件的记录者,更是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舆论监督权利的重要力量。
此前的诉讼中,媒体方指控联邦特工的暴力行为“压制媒体声音”,而此次博维诺涉嫌向拍摄人员附近投掷催泪弹,再次让“执法是否干扰舆论监督”成为焦点。在一个强调言论自由的国家,执法力量与媒体的冲突,本身就极具象征意义。
从一枚催泪弹,到一场法律博弈,再到联邦与地方的权力之争,芝加哥的事件看似是移民执法引发的局部冲突,实则折射出美国社会的深层裂痕。
首先是政策理念的分裂。在移民问题上,支持特朗普政府的群体认为,严厉打击非法移民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博维诺这样的“强硬派”执法者是在“履行职责”。
而反对者则认为,过度使用武力不仅侵犯移民权益,更会伤害普通公民的权利,执法应该兼顾公平与人性。这种理念分歧,已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从政府决策到街头抗议,无处不在。
其次是权力制衡的挑战。司法系统试图通过禁令约束行政部门的执法行为,但实际执行中却屡屡出现争议。博维诺的案例证明,即便有法官的限制令,一线执法者的行为仍可能突破边界。
这背后,既有执法人员对禁令理解的偏差,也有行政部门对司法约束的消极态度。当行政权力与司法权威出现摩擦,受损的往往是公众对制度的信任。
最后是地方与联邦的矛盾加剧。随着特朗普政府持续向民主党主政的州市派遣联邦执法力量,地方的抵触情绪不断升级。
伊利诺伊州成立问责委员会,本质上是地方对联邦“越权”的反击。这种联邦与地方的对立,不仅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更可能进一步撕裂美国的政治版图,不同地区依据政治立场对联邦政策采取不同态度,最终导致国家治理的碎片化。
如今,距离11月5日的初步禁令听证会还有一段时间,博维诺是否真的违反禁令、“中途岛闪电行动”会否调整策略、国民警卫队的部署争议将走向何方,这些问题的答案仍未明确。
但可以肯定的是,芝加哥街头的这枚催泪弹,已经炸开了美国移民政策、执法权力与社会矛盾的多重症结。
这场风波的后续发展,不仅将影响芝加哥的移民群体,更可能成为重塑美国执法规则与社会共识的关键节点。
在一个以“自由”“法治”为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如何平衡国家安全与公民权利、联邦权威与地方自治、政策效率与社会公平,仍是美国需要长期面对的难题。
而芝加哥的故事,只是这场漫长探索中的一个缩影,它提醒着人们,任何政策的推行,若忽视了社会的多元诉求与制度的制衡精神,最终都可能引发新的矛盾与冲突。
来源:科技美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