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讲堂之元曲诵读与赏析(6)——郑光祖《塞鸿秋(门前五柳侵江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8 17:01 2

摘要:郑光祖(公元1264年—?年),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省襄汾县)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一生致力于杂剧创作,钟嗣成《录鬼簿》说他“名闻天下,声振闺阁”,艺人们都尊称他为“郑老先生”。所作杂剧流传至今的有十八种,其中以《倩女离魂》最为著名。除杂剧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塞鸿秋(门前五柳侵江路)

门前五柳侵江路。
庄儿紧靠着白萍渡。除彭泽县令无心做。渊明老子达时务。频将浊酒沽。识破兴亡数。醉时节笑捻着黄花去。

赏析

郑光祖(公元1264年—?年),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省襄汾县)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一生致力于杂剧创作,钟嗣成《录鬼簿》说他“名闻天下,声振闺阁”,艺人们都尊称他为“郑老先生”。所作杂剧流传至今的有十八种,其中以《倩女离魂》最为著名。除杂剧外,还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数量虽不多,但质量很高。元朝推行社会职业等级制度,儒生位列第九。另外,元代科举制度废立无常,文人儒士的仕进之路很不确定。凡此种种,导致大量读书人只能终日混迹于各种对文艺有需求的娱乐场所——当时称作“勾栏瓦舍”——之中,成为编写戏曲剧本的“书会才人”,促成了戏曲这种文学样式的空前繁荣。处在这种特殊地位和生活环境下的元代文人,将东晋时期的著名隐士陶渊明当作了精神楷模。陶渊明那种刚正不阿、不附权贵的品格,以及恬淡旷远的襟怀和自然率真的性情,深深地吸引了生活困顿而精神上却又逍遥自在的诸多元代文人。这首小令描绘了一个别样的陶渊明。郑光祖没有刻意把陶渊明偶像化,而是写出了一个有血有肉,富于人间烟火气的“渊明老子”,令人感到特别亲切。首先,环境描写上富有生活气息。“庄儿”是俗语,“白萍”也是乡间习见的水生植物,处在这种环境中的陶渊明,仿佛就是邻庄老翁,不时出现在乡间渡口上。其次,称谓上更是前所未有地将陶渊明称为“渊明老子”。这个独特的称呼,好像有几分调侃,却彻底消除了作者与陶渊明之间的时代隔阂,在亲切之中更加透露出崇敬、佩服,而且十分传神地刻画出陶渊明那种睥睨权贵的孤傲之气。动作描写上,通过“频将”“沽”“识破”“笑捻”“去”等几个动词表现了陶渊明好酒爱菊、通达率真的性格特点,带着几分俏皮可爱。小令没有戏剧中常见的宾白科介等场景描绘,但这些动词,却呈现出很好的戏剧效果,完美地展现了人物的风神。作者还善于使用衬字,第二句、三句和最后一句,按曲谱都应该是七字句,但加了衬字,如“庄儿紧靠着”中的“着”,“除彭泽县令”中的“除”,“醉时节笑捻着黄花去”中的“节”和“着”。衬字不仅使语言更加生活化,而且有如歌曲中的装饰音,让整首曲子更加活泼灵动,充满趣味。大家可以把衬字去掉再读一读,就可以发现这个特点。郑光祖早年学习儒家经典,后来在杭州路当过小吏,钟嗣成《录鬼簿》说他“为人方直”,不善于与官场人物周旋。这些经历都与陶渊明有相似之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知道,作者笔下的陶渊明,实际是自身的投射。他慕陶写陶,是借陶渊明的酒杯,浇自我胸中的块垒,以咏陶的方式排解内心的苦闷,实现情感的超脱。他的这些心绪,你感受到了吗?

撰稿:周葵

诵读赏析:沙浩

栏目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形式之一,是继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之后,我国文苑里的又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元曲语言通俗优美、题材广泛、风格独特,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新华网联合主办,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和中国和平出版社承办的“未来讲堂——经典元曲诵读与赏析”活动,是继“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未来讲堂——名家诵读赏析经典古诗词”活动之后,为两岸广大青少年精心准备的又一份国学大礼,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流传千年的经典元曲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意义。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 推荐阅读 ★

京彩台湾

来源:京彩台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