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血宝马入长安:贞观盛世的中外交融印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8 15:28 1

摘要:贞观十七年(643 年)秋,长安城西的开远门迎来了一支特殊的使团 —— 来自西域拔汗那国(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古大宛故地)的使者,牵着两匹毛色如赤炭的骏马,缓缓驶入城门。彼时的大唐,经十余年励精图治,早已不是初立之时的局促模样:东突厥归附,高昌纳入版图,安西都

贞观十七年(643 年)秋,长安城西的开远门迎来了一支特殊的使团 —— 来自西域拔汗那国(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古大宛故地)的使者,牵着两匹毛色如赤炭的骏马,缓缓驶入城门。彼时的大唐,经十余年励精图治,早已不是初立之时的局促模样:东突厥归附,高昌纳入版图,安西都护府镇抚西域,丝绸之路之上,商队络绎不绝,使团往来频繁。拔汗那国此次遣使,不仅带来了西域的珍奇物产,更献上了令帝王瞩目的 “至宝”—— 传说中能 “日行千里,汗出如血” 的汗血宝马。这两匹宝马的到来,不仅让太宗李世民展露欣喜,更成为贞观年间中外友好、西域归附的生动见证。

拔汗那国地处中亚,自古便是汗血宝马的核心产地。早在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便对这种 “天马” 心生向往,彼时为求汗血马,曾与大宛发生战事;而贞观年间,随着唐朝国力强盛与西域诸国的归附,拔汗那国主动遣使献马,无需一兵一卒,便实现了 “天马入中原” 的夙愿。

贞观十七年九月,拔汗那国使者抵达长安,按礼制先在鸿胪寺休整,随后由鸿胪寺卿引至太极殿朝见。当使者牵着两匹汗血宝马踏入殿外广场时,立刻引来满朝文武的惊叹:这两匹马高近一丈,体长丈二,毛色呈赤红色,阳光照耀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脖颈修长,四肢健壮,呼吸间胸廓起伏有力,跑动时步伐轻盈却暗含爆发力。更奇的是,当马微微出汗时,汗液沿马颈、脊背流下,竟呈淡红色,宛如 “滴血”,与传说中 “汗血” 的特征分毫不差。

朝见时,拔汗那使者躬身奏道:“我王听闻大唐天可汗(李世民)仁德布于四海,西域诸国皆蒙庇护,特选国中最良之汗血宝马,献与陛下,愿两国友谊如天马行空,长久不息。” 李世民起身走下御座,亲自走到马旁,伸手抚摸马的鬃毛 —— 鬃毛顺滑如丝,马身肌肉紧实却不僵硬。他轻轻拍打马颈,宝马竟温顺地蹭了蹭他的手掌,并无烈马的桀骜。李世民笑着问道:“此马能日行多少里?平日以何为食?” 使者答道:“此马日行三百余里而不疲,平日喜食苜蓿,若得精心照料,可活三十余年。” 李世民闻言大悦,当即下旨:“赏拔汗那使者黄金百两、彩绸千匹,命鸿胪寺好生招待;此两匹宝马,送入御马监,派专人饲养,赐名‘赤电’‘流霞’,以记其毛色之美。”

御马监位于长安城北的禁苑之中,是唐朝饲养皇家御马的场所,此前已饲养着从各地征集的良马数百匹,但汗血宝马的到来,仍让御马监上下格外重视。李世民特意任命经验丰富的饲马官陈忠负责照料 “赤电”“流霞”,还亲自定下照料规矩:每日清晨需牵着宝马在禁苑中遛行十里,活动筋骨;饲料以西域引种的苜蓿为主,搭配粟米、豆类,每日喂食三次,不可过饱;每五日为宝马洗浴一次,用温盐水清洁马身,防止皮肤病;每月由太仆寺官员检查宝马的健康状况,记录体态、食量变化。

为了让宝马适应长安的气候,李世民还特意下令在御马监附近开辟了一片苜蓿田 —— 苜蓿原产西域,是汗血宝马最爱的饲料,此前唐朝虽已引种,但多在河西走廊一带,此次为了宝马,特意在禁苑种植,足见其重视。陈忠后来回忆:“陛下每月必来御马监探望两次,有时会亲自给‘赤电’添料,询问马的近况,连马的饮水量、粪便颜色都要细细过问。有一次‘流霞’偶感风寒,陛下竟连夜派太医院的医官来诊治,比照料皇子还上心。”

李世民对宝马的呵护,并非单纯的 “玩物丧志”,而是带着对良马的理解与尊重。他曾对侍臣说:“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宝也。昔年朕征战天下,多亏良马相助;今虽天下太平,良马仍不可少 —— 既可伴朕狩猎,锻炼筋骨,亦可在急需时供军国之用。” 这番话,道出了他对宝马的定位:既为个人喜好,也兼顾实用,从未因喜爱而荒废政务。

贞观十八年(644 年)冬,长安郊外的武功别馆猎场迎来了一场规模不大的皇家狩猎。此时 “赤电”“流霞” 已在御马监饲养半年,体态愈发矫健,李世民决定带它们一试身手。当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李世民便身着劲装,骑着 “赤电”,身后跟着长孙无忌、李靖等几位近臣,以及数十名侍卫,向猎场进发。

猎场四周林木茂密,冬季的枯草间偶有野兔、鹿群出没。李世民轻轻一夹马腹,“赤电” 便如离弦之箭般窜出,速度之快,让身后的侍卫都难以跟上。不多时,前方出现一群梅花鹿,李世民拉弓搭箭,而 “赤电” 仿佛通晓人意,稳稳地停在最佳射击位置,待箭射出,正中一头鹿的肩胛。鹿群受惊奔逃,“赤电” 又载着李世民疾驰追击,耐力十足,跑了近二十里仍不见疲态,最终又协助李世民捕获了两头鹿。

一旁的李靖看得赞叹不已,策马上前道:“陛下,此马速度、耐力皆冠绝天下,真乃天马也!有此马在,陛下狩猎如虎添翼。” 李世民勒住马,抚摸着 “赤电” 的脖颈,笑道:“马虽良,仍需善御者。若驾驭不当,纵是天马,也难显其能。朕今日骑它,不过是锻炼身体,熟悉马性,可不敢因狩猎耽误了朝政。” 随后,他下令停止狩猎,将捕获的猎物分赏给随行侍卫与猎场的兵士,自己则骑着 “赤电”,慢悠悠地返回行宫 —— 他深知,“玩物有度” 才是帝王应有的分寸。

此后,每逢秋冬季节,李世民都会骑着 “赤电” 或 “流霞” 前往猎场狩猎,次数虽不多,却每次都能留下佳话。有一次,狩猎途中遇到突发的暴风雪,随行的马匹大多因寒冷而躁动不安,唯有 “赤电” 始终温顺,载着李世民稳稳地走出雪地。事后,李世民对陈忠说:“此马不仅跑得快,更通人性,危难时能护主,比寻常良马更可贵。”

汗血宝马入长安,看似是一件帝王喜好的 “小事”,实则蕴含着贞观年间中外交流与治国的大智慧。首先,它是西域诸国归附唐朝的象征 —— 拔汗那国主动献马,并非迫于武力,而是出于对唐朝国力与李世民 “天可汗” 权威的认可。自贞观四年(630 年)东突厥灭亡后,西域诸国纷纷遣使入朝,或纳贡,或求附,汗血宝马的到来,正是这种友好关系的缩影。李世民曾对西域使者说:“朕与尔等诸国,不求臣服,只求互利共生。尔等献宝马,朕赐珍宝,此乃平等相交,非强取豪夺。” 这种和平的外交理念,与汉武帝时期为求汗血马而兴兵大宛形成鲜明对比,更显贞观年间的开放与包容。

其次,汗血宝马的饲养与使用,也体现了李世民对西域文化的接纳。他不仅引入宝马,还为其种植西域的苜蓿,沿用西域的饲马经验,这种对 “异域物产” 的包容,正是贞观文化 “胡汉交融” 的体现。当时的长安,不仅有汗血宝马,还有西域的乐舞、美食、宗教,形成了 “万国来朝,百川归海” 的文化格局,而汗血宝马,便是这一格局中的鲜活符号。

更重要的是,李世民对宝马的态度,展现了他 “好而不溺” 的治国理智。他虽喜爱汗血宝马,却从未因马而荒废政务 —— 每次狩猎都控制时长,从不因玩忽职守;他重视宝马,却也不忘 “马为实用” 的本质,曾说:“若有一日边疆告急,‘赤电’‘流霞’亦可随将士出征,而非仅供朕一人享乐。” 这种 “取其所长,用之有度” 的态度,正是他能开创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

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李世民去世后,“赤电”“流霞” 仍被饲养在御马监,高宗李治继位后,下令不许任何人再骑乘这两匹宝马,将它们视为父亲的遗物,悉心照料直至终老。后来,这两匹汗血宝马的故事被写入《旧唐书・西域传》,成为贞观年间中外友好的见证。

千年后,当人们提及汗血宝马,仍会想起贞观年间那两匹驶入长安的赤红色骏马 —— 它们不仅是帝王的爱驹,更是一个盛世开放、包容、强盛的象征。它们的到来,如同一缕春风,吹开了中外交流的大门;它们的存在,也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李世民 “君明臣贤、万国来朝” 的治国成就。而这段 “宝马伴明君” 的故事,也永远镌刻在中华文明的史册中,成为贞观之治最动人的注脚之一。

来源:雁飘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