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气温持续下降,各类秋冬季传染病进入高发期。其中,流感作为秋冬季最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需重点关注—— 据专家预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今年流感流行季可能提前到来,且流行毒株将以甲型 H3N2 为主(去年流行毒株为甲型 H1N1)。由于大众对该毒株免疫力普遍较低
随着气温持续下降,各类秋冬季传染病进入高发期。其中,流感作为秋冬季最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需重点关注—— 据专家预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今年流感流行季可能提前到来,且流行毒株将以甲型 H3N2 为主(去年流行毒株为甲型 H1N1)。由于大众对该毒株免疫力普遍较低,需格外警惕;尤其 5 岁以下儿童,感染后易出现合并症,这类人群的防护工作更要提前做好。
此外,学校作为人员密集场所,是流感及其他秋冬季传染病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高风险区域。面对这一形势,学生、家长、学校三方该如何科学应对,筑牢健康防线?
一、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区别
首先要了解流感和普通感冒的区别:流感绝非普通感冒的“升级版”,二者在致病原因、症状表现与健康风险上存在显著差异,只有准确区分,才能为后续的及时应对和正确处理打下基础。
二、切断传播途径是关键
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传染病最核心、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流感及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 飞沫传播:
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产生带有病毒的飞沫。这些飞沫在空气中可停留较短时间,若被他人吸入,就可能导致感染。在人员密集场所,常通过这种传播途径传播。
2. 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与患者直接接触,比如握手、拥抱等,病毒会通过手部转移到自身。
间接接触: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黏膜部位,也会引发感染。
常见场景:接触患者使用过的门把手、水杯等公共或个人物品。
3. 气溶胶传播
在密闭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患者长时间停留并产生大量飞沫,这些飞沫会形成微小的气溶胶颗粒,可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他人吸入后可能感染。
三、如何防控流感及其他秋冬季传染病
尽管流感及其他秋冬季传染病来势汹汹,但只要提前做好科学防护措施,就能将感染风险降到最低。
【学生防控指南】
在校园里做好这几点,就能远离病毒:
1.上课、排队时记得戴口罩,和同学聊天保持小距离;
2.饭前、摸完门把手及课桌后,一定要用肥皂认真洗手;
3.教室要常开窗通风,呼吸新鲜空气;
4.如果感觉发烧、浑身没力气,别硬撑,及时告诉老师和家长,好好休息才能快点好!
【学校防控指南】
1.加强校园卫生管理,每日对教室、食堂、操场等公共区域及门把手、课桌椅等高频接触部位进行清洁消毒,确保教室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2.关注学生健康状况,若发现学生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及时联系家长送医,并做好后续追踪;学生若身体不适,切勿带病到校;
3.加强晨午检,病因追踪,因病缺课等追踪工作,患病学生如需复课,需开具复课证明。
【家庭防控指南】
1.密切观察孩子健康状况,若出现发热(体温≥38.5℃)、咳嗽、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及时带孩子就医,避免带病上学或参加集体活动。
2.帮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出门前检查口罩佩戴是否规范,回家后第一时间用流动水+ 肥皂搓洗双手(至少 20 秒),避免孩子用脏手揉眼睛、摸口鼻。
3.合理安排孩子生活:保证孩子充足睡眠(学龄前儿童每天10-13 小时,学龄儿童 9-11 小时),均衡搭配饮食(多吃蔬果、补充蛋白质),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免疫力。
以上防控措施不仅能有效应对流感,对其他秋冬季常见传染病同样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流感虽传播力强,但只要掌握科学预防方法,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在此倡议:学生自觉养成戴口罩、勤洗手、不扎堆的良好习惯,筑牢个人健康防线;家长做好家庭防护监督,及时带孩子接种流感疫苗,守护孩子健康;学校严格落实晨午检、校园消毒、通风等防控责任,打造安全校园环境。三方携手、同向发力,共同守护校园健康,平稳度过这个流感季。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