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记者走访多家医院了解到,近期儿科门急诊接诊量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患儿以病毒性传染病居多,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儿科专家提醒,当前正值疾病高发期,家长要做好预防,合理应对。
随着秋冬季节来临,
达州市出现明显的气温波动,
温度骤降,昼夜温差变大。
这样的天气变化
不仅让市民们感受到了
秋冬季节的寒意,
也给儿童健康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近日,记者走访多家医院了解到,近期儿科门急诊接诊量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患儿以病毒性传染病居多,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儿科专家提醒,当前正值疾病高发期,家长要做好预防,合理应对。
日均接诊量200人次
呼吸道传染病最多
“孩子咳嗽一周多了,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重,我赶紧带过来检查。”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川东医院·达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候诊区,市民许女士抱着3岁的儿子壮壮(化名),满脸焦急。据她所述,壮壮最初出现咳嗽症状时,家人以为只是普通感冒,便在家自行护理,可没过几天,孩子的咳嗽发展成一阵阵咳到脸红、呕吐的痉咳,同时发烧到38.5℃。经过医生听诊、胸部X光片检查及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壮壮最终被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
“这样的病例近期很常见。”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唐小清告诉记者,近期医院儿科门急诊的接诊量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增长。通常情况下,儿科日均门急诊量大约在120人次,但近两周以来,这个数字已经攀升到日均200人次,整体增幅接近一倍。
唐小清进一步解释,本轮就诊高峰的病因高度集中,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导,其中肺炎支原体感染、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是最主要的三种,且每种疾病都有典型症状:
肺炎支原体肺炎往往表现为剧烈、阵发性的刺激性干咳,夜间和晨起时尤其严重。孩子可能发烧,但精神状态在早期可能还不错,随着病情进展,部分孩子会出现高烧不退和咳嗽加剧。
流感会突发高热(常达39-40℃),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头痛、浑身酸痛、乏力、精神萎靡。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咽痛相对靠后。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在婴幼儿(尤其是2岁以下)中更为常见,典型症状是喘息、气促、呼吸费力,听起来喉咙里“呼哧呼哧”的痰音,伴有发烧和咳嗽。
唐小清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呼吸道疾病,手足口病、轮状病毒性肠炎、诺如病毒感染的发病率也较夏季明显上升,成为儿科就诊的“新增长点”。
0-6岁孩子最易“中招”
人员聚集是病毒易传播主因
“在接诊过程中,我们发现本轮患病的孩子有两个明显共性。”唐小清分析,第一个共性是大部分疾病都属于病毒性传染病,这与秋冬季节的气候特点及儿童活动场景密切相关。“秋冬天气寒冷干燥,这种环境非常利于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存活和传播。为了保暖,孩子的室内活动明显增多,通常还会减少开窗通风,导致室内空气不流通,加上孩子多在集体场所活动,人员密集、接触频繁,形成了病原体‘完美’的传播环境。”
唐小清补充,经过一个夏季的相对隔离,儿童群体对常见呼吸道病原体的免疫力有所下降,易感性增强,这进一步加剧了疾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第二个共性则体现在患儿年龄上——本轮就诊的患儿以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为主,集中在0-6岁区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在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生活,每天与同伴密切接触,接触病原体的机会较多。很多生病的孩子并非体质弱,而是因为班级或家庭内部有明确的传染源。经常出现‘一个孩子生病,半个班中招’或者‘哥哥姐姐从学校带回病毒,传染给了弟弟妹妹’。”
高峰可能持续至明年1月
家长做好预防措施最重要
“根据往年的流行规律和目前的病原体监测情况,我们预判本轮就诊高峰可能会持续到明年1月中下旬。”唐小清提醒广大家长,面对疾病持续高发态势,“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家长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为孩子建立起坚实的“防护盾”。
其中,接种疫苗是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例如,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及其严重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虽不能覆盖所有呼吸道疾病,但可以显著降低流感重症风险。
做好个人防护是切断病毒传播途径的关键。唐小清建议,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医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让孩子佩戴大小合适的口罩;培养孩子勤洗手的习惯,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尤其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触摸公共设施后。
此外,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也不可或缺。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近期尽量减少带孩子去商场、游乐场等密闭的公共场所。生活习惯方面,要保证孩子均衡摄入营养,多吃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和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确保孩子拥有符合年龄段的充足睡眠;天气晴好时,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日常多让孩子喝温水,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提升防御能力。
“孩子生病,家长难免焦虑,但一定要理性区分疾病轻重缓急。”唐小清表示,对于大部分轻症(例如仅打喷嚏、流鼻涕),建议合理使用退烧药、多喝水、保证休息,避免盲目到医院扎堆,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但如果孩子出现精神萎靡、持续高热不退、呼吸急促或困难、严重呕吐腹泻导致脱水等严重情况,务必及时就医,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来源:达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