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湖新语】在国际减灾日看山东的韧性力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8 15:13 1

摘要:10月13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之际,齐鲁大地以扎根乡土的实践,勾勒人与灾害共处的韧性图景。从黄河湿地修复到社区智慧预警,从田间志愿抢收到城市海绵改造,山东用“小而实” 的举措播撒防灾种子,印证“韧性不是消除风险,而是与风险共生”。​

10月13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之际,齐鲁大地以扎根乡土的实践,勾勒人与灾害共处的韧性图景。从黄河湿地修复到社区智慧预警,从田间志愿抢收到城市海绵改造,山东用“小而实” 的举措播撒防灾种子,印证“韧性不是消除风险,而是与风险共生”。​

湿地织就生态防线,小修复藏大智慧​

东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月底完成的1.2万亩退化湿地修复工程,正发挥“天然减灾器” 作用。这片曾因围垦、淤积减弱防洪能力的区域,通过“退塘还湿”“水系连通”,补种芦苇、柽柳50万株,重建“芦苇荡 - 沼泽地 - 浅水区” 缓冲带。“以前汛期农田易淹,现在湿地像海绵‘吞’水,9月秋汛 3 个村没受灾。” 村民李建国说。修复后的湿地还吸引东方白鹳等鸟类,种类较去年增12种,实现生态与减灾“双向奔赴”,这“柔性减灾” 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注脚。​

智慧哨点守底线,小平台撬动大应急

10月初秋雨里,临沂平邑县山洪预警系统迎“实战”。应急指挥中心的智慧平台实时刷新238个雨量监测点、62个水位站数据,超阈值3分钟内自动向村预警员发短信、触发大喇叭。“9 月 28 日强降雨,平台提前 40 分钟预警,转移完村民就发生小滑坡,没损失。” 铜石镇南张里村预警员王庆国说。济南10月投用的“应急一张图”,整合327个消防点、189处避难所信息,市民扫码查资源、学应急技能,首月访问超5万人次,解咨询1200余件,让防灾从“纸上” 变 “指尖行动”。​

民间力量聚沙成塔,小行动筑大防线

9月下旬,潍坊诸城市连降3天秋雨,正值玉米收割期。应急管理局联合农业农村局组建120余支“秋收防灾志愿队”,协调15台收割机帮农户抢收。“我家 30 亩玉米,志愿者两天收完,再晚就坏了。” 枳沟镇种粮大户刘光军感激地说。10月10日烟台芝罘区社区演练中,300多居民学灭火器操作、伤员包扎,还参与“模拟逃生”。“以前觉得灾害远,现在会技能,心里踏实。”72岁居民张桂兰说,现场发200余份手册,志愿者解40余个疑问,这些民间微光正是减灾体系的根基。​

古今相承守创新,小坚持蓄大韧性

山东减灾智慧在传承中创新:从古代黄河 “鱼鳞坝” 防洪,到2025年《山东省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落地。9月底,淄博张店区海绵城市项目经大雨考验,改造5个老旧小区、3条主干道,铺设透水砖、建雨水花园。“以前大雨蹚水走,现在雨停半小时路就干。” 居民李敏说。监测显示,积水点减80%,每月还能省2000吨绿化用水。这种从“被动抗洪” 到 “主动吸水”“灾后救助” 到 “灾前预防” 的转变,正是山东韧性的核心。

国际减灾日的意义,在于彰显 “抗灾” 智慧。山东实践证明,韧性不是“超级工程” 的功劳,而是湿地芦苇、手机预警、田间志愿队共同铸就。当生态防线更密、科技哨点更细、民间力量更强,我们便能在与灾害共处中,让齐鲁大地成为“安全港湾”,走出有温度的韧性之路。

来源:滨州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