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国明, 于2011年开始发表、2016年出版了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里、找到百回全本《红楼梦》后20回曹雪芹文笔的成名作:《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做出了纠正了前八十回文本中的1000多个错误,根据脂批本补全了第21回,以考古复
哇,著名作家唐国明不但从程高本后40回,找到百回全本《红楼梦》后20回曹雪芹文笔,还纠正了前八十回文本中的1000多个错误
唐国明, 于2011年开始发表、2016年出版了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里、找到百回全本《红楼梦》后20回曹雪芹文笔的成名作:《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做出了纠正了前八十回文本中的1000多个错误,根据脂批本补全了第21回,以考古复原方式,删除了第67回不是曹雪芹的文笔,正文中带精选脂批、文句汇校标注、词句注释、难字注音本的《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这部大书。此外,为传播自己的理念,唐国明于2019年和2022年陆续出版了《零乡》大部分草稿《鹅毛诗》和《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2018年作品《这样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3x+1》于上海作协、华东师大获奖。自2013年成名后,多次因学术主张、作品出版、文学话题登上热搜,最热时,一次光微博热搜阅读量就是1.2亿。
【半途主义就如前所未有的给世界带来“鹅毛风范、长风情怀”精神的唐国明,最初以《鹅毛诗》《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出版了成熟部分的《零乡》一书中表达的那样: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途上;不在别处,不在远方,只在路上;不在故乡,不在他乡,此刻只在半途之上。】
具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的学者、诗者、智者,。
找到《红楼梦》80回后曹雪芹文笔。前所未有地发现论证了项数n相同,数差一律是d,且相互是连续数的两组整数,一组数之和与另一组之和的和差b的规律,其和差为d与n²的乘积,即b=d×n²;还发现项数n相同、数差是d,且相互是连续数的两组整数之和的和差,与另一项数n相同、数差是d,且相互是连续数的两组整数之和的和差相等;另,还发现从1开始的,项数相同、数差是2,且相互是连续数的两组奇数,一组数之和是另一组之和的3分之1。另,还发现a前与a后数差d相同,项数n相同,且与a互相为连续数的两组数的和差b为d(n+ n²),即:b= dn(1+n)=d(n+ n²),还推导出了,在项数为m的“a、a+d、……、a+(m-1)d”等差数列数组前后,数差d相同,项数n相同,且与“a、a+d、……、a+(m-1)d”互相为连续数的两组数的和差b为d(mn+n²),即:b= dn(m+n)=d(mn+ n²)。开创鹅毛诗、半途主义、诗意流;集文学家、哲学家、红学家、数学家于一身的著名作家唐国明作品
【在进入本书文本之前,须提示读者的是:此乃带精选脂批、文句汇校标注、词句解释、难字注音本,脂批中,在我眼里属于无用的口水批被我删去外,其尿屁不通、不知所云、毫无用处的删去外,基本都全存于此了。另《红楼梦》文本中语气助词的“的、地”在那时是统统用作“的”;但用“得”的地方有的地方用了“的”,为了统一,尽力改为“得”了;另将表示自己意思的写成“各自”的就改成“个自”了。“他、她、它”在那时统统用作“他”;“那”“哪”在那时统统用作“那”;“像”统统用“象”。在此书中凡是关于《红楼梦》文本的文字,都遵守那时的用法,不要以为是错字别字。另外,比如“让坐”“糟蹋”“遭踏”“顽”“捱”“耐烦”等等……这些词在《红楼梦》当时的语境中用是对的,如今看像是错的,但你仔细体会整句话,就会体悟到如此用的妙处。这不是我个人想这么用,我是遵循《红楼梦》原来的用词习惯。另“唬”古读为“吓”,所以凡文中“唬”都应读“吓”音。】
一、百回理由与根据
在庚辰本第二十五回脂本眉批中有:“通灵玉除邪,全部百回只此一见。”在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回前脂批中有:“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馀。”在蒙府本第二回脂批中有:“以百回之大文”的话;在蒙府本第三回脂批中有:“后百十回黛玉之泪。”在同一蒙府本的脂批中前后矛盾,一说百回,一说百十回;庚辰本脂批前后倒不矛盾;虽庚辰本、戚序本、蒙府本二十一回前批有“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三十回犹不见此之妙”的话,这话是指第21回后的30回?还是指80回后的30回?但庚辰本明确肯定的说了“全部百回只此一见”。
到程伟元高鄂编写时又说是回目一百二十回。但有红学学者认为是一百零八回左右,理由是古人习惯以“九”为数,在《红楼梦》前五十四回是写“盛”,后五十四回是写“衰”。由这般推去,说是一百回更有理由,因为《红楼梦》通篇是以写诸芳聚散之事来彰显盛衰的,况且《红楼梦》整体是围绕“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意旨来进行的,在一至五十回已经完成了诸芳在大观园千紫万红、百花齐放的聚集,从五十一回以“袭人出园回家探母,晴雯得病作引”地开始为诸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地从“聚”向“散”开始伏笔。
而最大的理由是几乎有很多学者与读者,公认《红楼梦》的写作方法来自于《金瓶梅》,《金瓶梅》只有一百回。脂批中甲戌本第一十三回眉批云:“深得《金瓶》壸(kǔn)奥!”若再增加证据,百回《西游记》更是更好的证据了,《红楼梦》其“神”与“意”受《西游记》影响较大,其结构与语言又受《金瓶梅》影响较大,《西游记》与《金瓶梅》都是一百回,加之至目前发现的清朝小说,百回文本普遍,可以肯定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就是一百回。
二、版本来源
我们现在读到的已不再是曹雪芹写的《红楼梦》真正原版。就是说前80回,也是一代又一代学人用其民间发现的零零散散的抄录本汇校而成的。而各个时期的抄录本中有漏字漏句,有的在这个本子上有半句,有的在那个本子上有半句,甚至把语句抄录颠倒的其他各种现象。所以学者们都按照自己的学问与修养造诣选取。使得各种汇校的本子,虽然整体内容上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但语句字词上却时有出错甚至有不妥之处,我在研读中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因此本书前八十回是以俞平伯先生校对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的《红楼梦》前八十回、河南郑州2004年9月海燕出版社第1版周汝昌先生用所有脂批本汇校的八十回《红楼梦》与2003年4月作家出版社第1版郑庆山先生校订的《脂本汇校石头记》八十回为主校本,以考古复原的方式相互汇校而成,再与红会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第2版、2008年出版的第3版《红楼梦》互校一次成文后,还有语句不通、不解处,再参照程本前80回进行复原。程本中程甲本、程乙本有语句不同处,分别注明,若语句同只注明为程本。另加上我在程本后四十回基础上去伪存真考古复原再现的八十回后的二十回曹文,而合成了这个前后语言风格统一、脉络贯通,回归于曹雪芹文笔的百回版本。为了方便自己与一些读者,特制作了此正文中带精选脂批、文句汇校标注、词句注释、难字注音本。至于词句注释参照了网上资料与红会本。
三、改动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
1、此书“凡例”为甲戌本所独有,然被诸本所删,仅从“此书开卷第一回也” 到“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之本旨”大段文字被并入第一回,陈毓罴(yù pí)最早提出:这是脂批,正文应是从“列位看官”始。从这段文字内容和行文特点看,这个结论可信。但考虑到其内容主要是起着楔子的作用,再联系上下文,使其“凡例”意思通畅,意思对,故做处理。因此特将其中——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而借‘通灵’之说,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应为——此书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而借‘通灵’之说,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此书开卷第一回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又因何而撰是书哉?”——应为——“又因何而撰此书哉?”
实愧则有馀、悔则又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联系上下文,此句意思不通,应改为——至大无可奈何之日,实愧则有馀、悔则又无益也。(注:此句俞平伯本、红会本为:实愧则有馀、悔则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程本为:实愧则有馀、悔则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
亦可使闺阁昭传,以悦人之耳目哉,破人愁闷,不亦宜乎?——应为——亦可使闺阁昭传,以破人愁闷、悦人之耳目哉,不亦宜乎?——意思更通,语韵更佳。
而“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之本旨”句中,特将“此回”改为“此书”。至于我改动得妥不妥,大家阅后就知。
再另外第一回中——1、把此一顽,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应调整为——把此一顽,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比那谋虚逐妄,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亦不更令世人换新眼目。——才意思通。2、“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此句前应增添为——“后因空空道人再从青埂峰石头下经过,见那补天未用之石仍在,上面字迹依然如旧,又从头的细细看了一遍,见后面偈文后又历叙了多少收缘结果的话头,乃重抄《石头记》,仍袖至那繁华昌盛处。托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才对,这样与《红楼梦》最后交待的,空空道人第一次抄录《石头记》后,再从石头下经过,“又从头的细细看了一遍,见后面偈文后又历叙了多少收缘结果的话头,……便又抄了,……”“寻个世上无事的人,托他传遍。”,先找到贾雨村,后经贾雨村推介,找到曹雪芹,所以此句应改添成这样,才能让《红楼梦》前后头尾意思不矛盾,而达到前呼后应,首尾相连的圆圈结构艺术高度。
2、此书对于“茗烟”与“焙茗”这两个本属于宝玉一个小童的名字问题上,程本在二十四回中有这样一段交代——
只见茗烟在那里掏小雀儿呢。贾芸在他身后,把脚一跺,道:“茗烟小猴儿又淘气了!”茗烟回头,见是贾芸,便笑道:“何苦二爷唬我们这么一跳。”因又笑说:“我不叫‘茗烟’了,我们宝二爷嫌‘烟’字不好,改了叫‘焙茗’了。二爷明儿只叫我焙茗罢。”贾芸点头笑着同进书房,便坐下问:“宝二爷下来了没有?”
而脂本的一段却是——
只见焙茗、锄药两个小厮下象棋,为夺“车”正拌嘴,还有引泉、扫花、挑云、伴鹤四五个,又在房檐上掏小雀儿玩。贾芸进入院内,把脚一跺,说道:“猴头们淘气,我来了。”众小厮看见贾芸进来,都才散了。贾芸进入房内,便坐在椅子上问:“宝二爷没下来?”
脂本三十九回后又用“茗烟”。程本则此后一直作“焙茗”,直至一百二十回。但蒙府本则一直用“茗烟”未改。本版本为了使“茗烟”过度到“焙茗”更为合理,结合程本与脂本将此处改为:
只见茗烟、锄药两个小厮下象棋,为夺“车”正拌嘴,还有引泉、扫花、挑云、伴鹤四五个,又在房檐上掏小雀儿顽。贾芸进入院内,在他们身后,把脚一跺,说道:“茗烟,小猴儿又淘气了!我来了。”茗烟回头,见是贾芸,便笑道:“何苦二爷唬我们这么一跳。”因又笑说:“我不叫‘茗烟’了,我们宝二爷嫌‘烟’字不好,改了叫‘焙茗’了。二爷明儿只叫我焙茗罢。”众小厮看见贾芸进来,都才散了。贾芸点头笑着与焙茗同进入书房内,便坐在椅子上问:“宝二爷没下来?”
这样从二十四回后“茗烟”一律改用“焙茗”,我觉得这既合创作规律,也保持了曹雪芹最终定稿之意。
3、关于书中某些用名为“彩云”处应改回名为“彩霞”才正确的梳理
关于彩霞,《红楼梦》文本中出现之处,第二十五回:(1)、一时又叫彩云倒杯茶来,……众丫鬟们素日厌恶他,都不答理。只有彩霞还和他合得来,倒了一钟茶来递与他。(2)、……宝玉便和彩霞说笑,只见彩霞淡淡的不大答理,两眼睛只向贾环处看。宝玉便拉他的手笑道:“好姐姐,你也理我一理儿呢。”一面说,一面拉他的手,彩霞夺手不肯,便说:“再闹,我就嚷了。”(3)、二人正闹着,原来贾环听得见,素日原恨宝玉,如今又见他和彩霞闹,心中越发按不下这口毒气。虽不敢明言,却每每暗中算计,只是不得下手,今见相离甚近,便要用热油烫瞎他的眼睛。第三十九回:宝玉道:“太太屋里的彩霞,是个老实人。”探春道:“可不是,外头老实,心里有数儿。太太是那么佛爷似的,事情上不留心,他都知道。凡百一应事都是他提着太太行。连老爷在家出外去的一应大小事,他都知道。太太忘了,他背地里告诉太太。”第七十二回:(1)、旺儿有个小子,今年十七岁了,还没得女人,因要求太太房里的彩霞,……前日太太见彩霞大了,二则又多病多灾的,因此开恩打发他出去了,给他老子娘随便自己拣女婿去。(2)、赵姨娘素日深与彩霞契合,巴不得与了贾环,方有个膀臂,不承望王夫人又放了出去。”
关于彩云,《红楼梦》文本中出现之处,第三十回:金钏儿睁开眼,将宝玉一推,笑道:“……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第三十四回:说着就唤彩云来,“把前儿的那几瓶香露拿了来。”第六十回:贾环连日也便装病逃学。如今得了硝,兴兴头头来找彩云。正值彩云和赵姨娘闲谈……第六十一回:“太太那边的露再无别人,分明是彩云偷了给环哥儿去了。”第六十二回:(1)、谁知贾环听如此说,便起了疑心,将彩云凡私赠之物都拿了出来,照着彩云的脸摔了去,说:“这两面三刀的东西!我不稀罕。你不和宝玉好,他如何肯替你应。……”彩云见如此,急得发身赌誓,至于哭了,……赵姨娘百般的安慰他:“好孩子,他辜负了你的心,我看得真。让我收起来,过两日他自然回转过来了。”说着,便要收东西。彩云赌气一顿包起来,乘人不见时,来至园中,都撇在河内,顺水沉的沉漂的漂了。(2)、彩云陪坐。(3)、彩云有心病……就忘了趣着彩云。第七十回:彩云因近日和贾环分崩,也染了无医之症。
看完这些,就很明白了,第三十回、第三十四回、第六十回、第六十一回、第六十二回、第七十回里提到的彩云,应是彩霞,才符合情节里的人物逻辑。贾环只和彩霞情深。尤其第七十回应是:彩霞因近日和贾环分崩,也染了无医之症。才符合第七十二回里说的:……前日太太见彩霞大了,二则又多病多灾的,因此开恩打发他出去了……到第七十七回出现康健的彩云才合逻辑,即:彩云只得又去找,拿了几包药材来说:“我们不认得这个,请太太自看。除这个再没有了。”
4、“伏侍”和“服侍”在含义上有一定的区别,“伏侍”: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侍候、照料,但在某些语境中也可以指用暴力对付、整治人。“服侍”:主要指尽心照顾和侍奉,通常用于描述对他人的细心照料和关怀。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伏侍”和“服侍”常常混用,没有严格的规范。例如,《红楼梦》中就有多个版本在不同地方使用了“伏侍”、“服侍”和“扶侍”,不同版本和抄写者可能会根据个人理解或习惯使用不同的词汇。因此,统一为“伏侍”。 文里有用“已后”之处,也有用“以后”之处,通为“以后”。
5、书中“来升”,即“赖升”,所以凡本书中的来升,统一为“赖升”。“来管家”,统一为“赖管家”。 “报怨”统一为“抱怨”。书中原为“回来”,在句子中有“稍等一会,过一阵子”等表示时间意思的,全改为了“回头”。
6、关于回目第七回郑庆山先生校订的《脂本汇校石头记》八十回为主校本校对的本子用《送宫花周瑞叹英莲 谈肄业秦钟结宝玉》为题;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版的红会本《红楼梦》用《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为题,我觉得两者虽有来处,结合第七回内容却各有不妥之处,我觉得各取一句更为恰切,便将第七回更名为《送宫花周瑞叹英莲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第八回郑庆山先生取《薛宝钗小羔梨香院 贾宝玉大醉绛芸轩》为题,我通读第八回觉得改为《薛宝钗小羔梨香院 贾宝玉大闹绛芸轩》更妥,所以将第七、八回改了过来。
因此特在此处一提。至于好与不好,还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四、汇校、曹文考古复原
从《红楼梦》程本后40回中发现埋藏在其中曹文后,不断确认,不断从里面找出曹雪芹写的情节的点与段落、语句,如同寻找一个被人分尸后的尸骨,将找到的点点滴滴曹文骨肉组织起来,然后以考古复原的方式再现出了传说中遗失民间或传说被皇家所毁、众家所猜、脂批所示的《红楼梦》80回后的曹雪芹文笔20回,自然契合了脂批中多次提到的全部百回《红楼梦》的回数,在再现《红楼梦》第67回曹文的基础上,与对前79回的再次校对上,不断完善,自然成就了“完整《红楼梦》”的梦想。下面对汇校曹文考古复原进行分类例举与说明:
1、《红楼梦》程本后四十回
在再现80回后20回曹文中,为了补缺,文中引用了一些很贴近曹文文脉的民间歌谣,还有从一些文献中改造过来的总共千字左右的文字。至于我是怎样从《红楼梦》程本后四十回以考古的方式再现曹文的,看看下面的例子就知:
(1)、在程高本原文第81回第一段以考古再现找到的80回后曹雪芹文笔过程展示:
注意:下文“”内的是删除的字句,“”内的是还原的字句,“”内的是还原式添加的字句,其余的是曹雪芹原文笔。
且说迎春归去之后,邢夫人象没有这事,倒是王夫人抚养了一场,却甚实伤感,在房中自己叹息了一回。>(正在房中叹息。)见宝玉走来,看见王夫人>脸上似有泪痕,也不敢坐,只在旁边站着。【待】王夫人叫他坐下,宝玉才捱上炕来,就在王夫人身旁坐了。王夫人见他呆呆的瞅着,似有欲言不言的光景,便道:“你又为什么这样呆呆的?”宝玉道:“二姐姐这种光景,咱们索性回明了老太太,把二姐姐接回来,还叫他紫菱洲住着,仍旧我们姐妹弟兄们一块儿吃,一块儿顽,省得受孙家的气。等他来接,咱们硬不叫他【回】去。由他接一百回,咱们留一百回,只说是老太太的主意。这岂不好!”王夫人听了,又好笑,又好恼,说道:“你又发了呆气了,混说(胡道)!大凡做了女孩儿,终久是要出门子,嫁到人家去,你断断不许在老太太跟前说起半个字,我知道了是不依你的。(快回园看你的书去,不要再在这里为你二姐姐的事瞎耽误工夫,仔细老爷又问你书。)”说得宝玉不敢作声,坐了一回,无精打彩的出来。憋着一肚子闷气,无处可泄,走到园中,【便】一径往潇湘馆来。
(2)、从程本原文第81回第一段找到的再现出来的曹文正文:
且说迎春归去之后,邢夫人象没有这事,倒是王夫人抚养了一场,正在房中叹息,见宝玉走来,脸上似有泪痕,也不敢坐,只在旁边站着。待王夫人叫他坐下,宝玉才捱上炕来,就在王夫人身旁坐了。王夫人见他呆呆的瞅着,似有欲言不言的光景,便道:“你又为什么这样呆呆的?”宝玉道:“二姐姐这种光景,咱们索性回明老太太,把二姐姐接回来,还叫他紫菱洲住着,仍旧我们姐妹弟兄们一块儿吃,一块儿顽,省得受孙家的气。等他来接,咱们硬不叫他回去。由他接一百回,咱们留一百回,只说是老太太的主意。这岂不好!”王夫人听了,又好笑,又好恼,说道:“你又发了呆气了,混说胡道,大凡做了女孩儿,终久是要出门子嫁到人家去,你断断不许在老太太跟前说起半个字,我知道了是不依你的。快回园看你的书去,不要再在这里为你二姐姐的事瞎耽误工夫,仔细老爷又问你书。”说得宝玉不敢再作声,坐了一回,无精打彩的出来。憋着一肚子闷气,无处可泄,走到园中,便一径往潇湘馆来。
2、《红楼梦》第67回
第67回,目前可查阅的抄本和印本中,在内容上分属于两种类型:一种是异文的篇幅不超过半页纸;另外一种不仅章回的题目不同,而且整个章回的大部分内容完全不一样,属于毫不相干的两种写法。一种稿约一万多字,可称为繁稿,存于甲辰、戚序、列藏本中,文字略有差异;另一稿约七千多字,可称为简稿,存于程甲、程乙、梦稿、蒙府、已卯本中。从繁稿与简稿出发,以繁稿为主,以简稿为辅,一一以复原古董式的还原法,按曹雪芹写作用词习惯重生复原了一遍。
3、《红楼梦》前80回
对于《红楼梦》前80回,是通读了很多名家汇校的版本,然后将这些版本进行一句一句的比对,在比对过程中,发现了约1000多处奇怪的现象,如:
第一回:“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增添为——“后因空空道人再从青埂峰石头下经过,见那补天未用之石仍在,上面字迹依然如旧,又从头细看一遍,见又多了不少收缘结果的话头,乃重抄《石头记》,仍袖至那繁华昌盛处。托托曹雪芹于悼红轩(xuān)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样增添,是为免去与《红楼梦》最后交待的,离空空道人第一次抄录后,再从石头下经过,“又从头的细细看了一遍,见后面偈文后又历叙了多少收缘结果的话头,……便又抄了,仍袖至那繁华昌盛的地方,”“寻个世上无事的人,托他传遍。”,先找到贾雨村,后经贾雨村推介,找到曹雪芹,所以应添改此句,才能让《红楼梦》前后头尾意思不矛盾,而达到前呼后应,首尾相连的圆圈结构艺术高度。
第四回:有话红会本第2版为“这薛公子学名薛蟠,字表文起,从五岁上就性情奢侈,【此处俞平伯本为“表字文起,从五六岁时就是性情奢侈,”程本为“表字文起,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顽水而已。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周汝昌本为“这薛公子学名薛蟠,字表文龙,【此处甲戌本为“文龙”。】今年方十有五岁,【此处红会本第3版此处为“今年方十有五岁,”据甲戌本改。】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顽水而已。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一句里是“五岁上就性情奢侈”,一句里是“今年方十有五岁,性情奢侈……”用哪一句,一般会选择用“今年方十有五岁,性情奢侈……”因为这一句作者交代了当时薛蟠的年龄。但联系上下文看,“五岁上……”“今年方十有五岁……”两句应该保留,但该怎样保留才更恰,更合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综合诸本此句话应为“这薛公子学名薛蟠,字表文龙,五、六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顽水而已。今年方十有五岁,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才更贴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另,薛蟠不是字表文起,应是字表文龙,才符合其家对他的期望,因程本、俞平伯本、红会本第七十九回、庚辰本第七十九回至八十回没分的共同的回目为“薛文龙悔娶河东狮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所以第八十五回回目虽原为“贾存周报升郎中任,薛文起复祸放流刑”其中“文起”也统一改为“文龙”了。
第十回:有话“因为冯紫英我们好,”这话,抄本上本本都是,但这句话却不管从什么角度去看都是不通的,联系上下文,是因为秦可卿病了,冯紫英推荐个医生来看完病后,因此贾珍说出这句话,这句话应为“冯紫英因为我们好”,才恰切。但周汝昌本改为“因为冯紫英为我们好”郑庆山本为“因为冯紫英与我们相好”。
第二十三回:有话程本、俞平伯本、红会本为“贾迎春住了缀锦楼,”周汝昌本为“贾迎春住了紫菱洲,”第四十回有话——1、贾母道:“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回来咱们就在缀锦阁底下吃酒,又宽阔,又听得近。”2、坐了一回方出来,一径来至缀锦阁下。文官等上来请过安,因问“演习何曲”。第七十一回有话——宁国府中单请官客,荣国府中单请堂客,大观园中收拾出缀锦阁并嘉荫堂等几处大地方来作退居。根据前后意思周汝昌本才对。另有话周汝昌本为“惜春住了暖香岛,”其他本为“惜春住了蓼风轩,”第十七至十八回:“正楼曰‘大观楼’,东面飞楼曰‘缀锦阁’,西面斜楼曰‘含芳阁’;更有‘蓼风轩’、‘藕香榭’、‘紫菱洲’、‘荇叶渚’等名;”第三十六回:“宝钗因约黛玉往藕香榭去,”第三十七回海棠诗社成社,众人取名作诗:“他住的是紫菱洲,就叫他‘菱洲’;四丫头在藕香榭,就叫他‘藕榭’就完了”第三十八回:“凤姐道:‘藕香榭已经摆下了,那山坡下两颗桂花开得又好,河里的水又碧清,坐在河当中亭子上岂不敞亮,看着水眼也清亮。’……原来这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曲廊可通,亦是跨水接岸,后面又有曲折竹桥暗接。”第四十八回:“说着,真个出来拉了他过藕香榭。至暖香坞中。”第五十回:“从里边游廊过去,便是惜春卧房,门斗上有‘暖香坞’三个字。”第七十四回:“凤姐直待伏侍探春睡下,方带着人往稻香村过暖香坞来。”第七十六回:“只一转弯就是,池沿上一带竹栏相接,直通着那边藕香榭的路径。因这几间就在此山怀抱之中,乃凸碧山庄之退居,因洼而近水,故颜其额曰‘凹晶溪馆’。”“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大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第八十一回:“转过藕香榭,远远的只见几个人在蓼溆一带栏杆上靠着,”根据这些,蓼风轩指的是叫‘蓼风轩’的长廊。所以此句应为“惜春住了蓼风轩藕香榭处的暖香坞,”
第二十六回:有话原为“只因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后面第二十七回:有话“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按意思推去,这个第二十七回的“次日”,就是这里提到的“明儿”,就应是五月初三,而到了第二十九回,又有“至初三日,乃是薛蟠生日,”所以这里应为“只因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才合逻辑。
第二十八回:有话程本、红会本为“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俞平伯本为“三百六十两还不够,龟大的何首乌,”根据前后意思应为“三百六十两六足龟、大何首乌,”
第二十九回:有话俞平伯本、红会本为——乌压压的站了一街的车。贾母等已经坐轿去了多远,这门前尚未坐完。这个说“我不同你在一处”,那个说“你压了我们奶奶的包袱”,那边车上又说“蹭了我的花儿”,这边又说“碰折了我的扇子”,咭咭呱呱,说笑不绝。周瑞家的走来过去的说道:“姑娘们,这是街上,看人笑话。”说了两遍,方觉好了。前头的全副执事摆开,早已到了清虚观了。宝玉骑着马,在贾母轿前。街上人都站在两边。程本为——“黑压压的站了一街的车。那街上的人见是贾府去烧香,都站在两边观看。那些小门小户的妇女,也都开了门在门口站着,七言八语,指手画脚,就象看那过会的一般。只见前头的全副执事摆开,一位青年公子,骑着银鞍白马,彩辔朱缨,在那八人轿前领着那些车轿人马,浩浩荡荡,一片锦绣香烟,遮天压地而来。却是鸦雀无闻,只有车轮马蹄之声。”综合诸本应为——乌压压的站了一街的人与车。贾母等已经坐轿去了多远,这门前尚未坐完。这个说“我不同你在一处”,那个说“你压了我们奶奶的包袱”,那边车上又说“蹭了我的花儿”,这边又说“碰折了我的扇子”,咭咭呱呱,说笑不绝。周瑞家的走来过去的说道:“姑娘们,这是街上,看人笑话。”说了两遍,方觉好了。前头的全副执事,早已到了清虚观摆开了。宝玉骑着银鞍白马,彩辔朱缨,在那贾母轿前。街上人都站在两边观看。那些小门小户的妇女,也都开了门在门口站着,七言八语,指手画脚,就象看那过会的一般。只见车轿人马,浩浩荡荡,一片锦绣香烟,遮天压地而来。却是鸦雀无闻,只有车轮马蹄之声。
第四十回:有话原为“李氏站在大观楼下往上看,令人上去开了缀锦阁,一张一张往下抬。小厮、老婆子、丫头一齐动手,”因第十七至十八回:“正楼曰‘大观楼’,东面飞楼曰‘缀锦阁’,西面斜楼曰‘含芳阁’;更有‘蓼风轩’、‘藕香榭’、‘紫菱洲’、‘荇叶渚’等名;”本回第四十回,后面有话——(一)、贾母道:“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回来咱们就在缀锦阁底下吃酒,又宽阔,又听得近。”(二)、坐了一回方出来,一径来至缀锦阁下。文官等上来请过安,因问“演习何曲”。第七十一回有话——宁国府中单请官客,荣国府中单请堂客,大观园中收拾出缀锦阁并嘉荫堂等几处大地方来作退居。根据前后意思,此句应为“令人上去开了门。李氏站在大观楼下往上看,小厮、老婆子、丫头一齐动手,一张一张往下抬。”
第四十二回:有话程本为“非离了肚子里头有些丘壑的,如何成画?”俞平伯本为“非离了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的,如何成得。”红会本为“非离了肚子里头有些丘壑的才能成画。”句中“非离了”,就是离不开的意思,也有“必得”的意思。“必得”一词《红楼梦》里用得多。“非离了”一词,除了此回,本书中仅第四十回有话“非离了那梯子,怎么得上去呢。”丘壑,指绘画模版。综合诸本,应为“肚子里头必得有几幅丘壑的才能画得。”
第五十三回:一时贾珍进来吃饭,贾蓉之妻回避了。——这句话后,庚辰眉批云:“自可卿死后未见贾蓉续娶,此回有“蓉妻回避”语,是书中遗漏处。”既如此,将此话前段中“这日宁府中尤氏正起来同贾蓉之妻打点送贾母这边针线礼物,”与这话分别改为——“这日宁府中尤氏正起来同贾蓉新娶之妻打点送贾母这边针线礼物,”“一时贾珍进来吃饭,贾蓉新娶之妻回避了。”
第六十二回:探春笑道:“……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三月初一日是太太,”第二十二回记录薛宝钗生日为正月二十一,在第七十回有交代,探春三月初二日生日,在第七十一回有交代,贾母生日是八月初三。根据前后意思,所以此句应为“过了灯节,就是宝姐姐,三月就是我和太太,我们娘儿两个遇的巧,三月初一日是太太,三月初二日是我;”
第六十四回:有话俞平伯本为“贾珍又给了一房家人,名叫鲍二,夫妻两口,以备二姐过来时伏侍。”红会本为“贾珍又给了一房家人,名叫鲍二,夫妻两口,以备二姐过来时伏侍。那鲍二两口子听见这个巧宗儿,如何不来呢?”程本为“只是府里家人不敢擅动,外头买人又怕不知心腹,走漏了风声。忽然想起家人鲍二来,当初因和他女人偷情,被凤姐儿打闹了一阵,含羞吊死了,贾琏给了一百银子,叫他另娶一个。那鲍二向来却就合厨子多浑虫的媳妇多姑娘有一手儿,后来多浑虫酒痨死了,这多姑娘儿见鲍二手里从容了,便嫁了鲍二。况且这多姑娘儿原也和贾琏好的,此时都搬出外头住着。贾琏一时想起来,便叫了他两口儿到新房里来,预备二姐过来时伏侍。那鲍二两口子听见这个巧宗儿,如何不来呢?”根据前后文,鲍二另娶的婆娘不可能是多姑娘,不合逻辑,何况后文第七十七回点明晴雯的嫂子灯姑娘就是多姑娘,此回前也没见何处点明多浑虫酒痨死了,在第七十七回里还活着。即使程本为配合这在第七十七回将灯姑娘改成“媳妇、搜子”,将多浑虫改成了“吴贵、贵儿”,改得面目全非,失了原文文采。此句应为“贾珍又给了一房家人,名叫鲍二,夫妻两口,以备二姐过来时伏侍。这鲍二便是以前他老婆因在凤姐生日那日与贾琏有事,大闹一阵,上吊后,贾琏给了他些银两,说再给他挑个媳妇的。眼下,那鲍二两口子听见这个巧宗儿,如何不来呢?”
第六十六回:说着,将一根玉簪,击作两段,“一句不真,就如这簪子!”说着,回房去了,真个竟非礼不动,非礼不言起来。”——读去做作不自然,有违《红楼梦》通篇天然的风格,遂大胆删去——说着,将一根玉簪,击作两段,“一句不真,就如这簪子!”——保留——说着,回房去了,真个竟非礼不动,非礼不言起来。”——让其回归自然,去其做作。
第七十四回:“因迎出凤姐来,问是何故。”应为“因迎出来,问凤姐是何故。”
另外的,文中有明显可探究的错误,已注解在正文中了。
五、继往开来
回头想想古典时代给我们留下的长城已残破在荒山野岭,体现园林艺术最高峰的圆明园已成为我们不忘国耻的象征,只剩下了荒草残垣。体现古典文学最高峰的《红楼梦》虽经过程伟元高鹗为迎合当时政治环境的需要粉碎曹雪芹文笔式的整理编修,虽得以完整流传,仍是良莠不齐。长城、圆明园不是我个人能力所及能修复的,而《红楼梦》,在我心灵被一些所谓专家灌输的程本后40回乃高鹗所续的定义被我无情的否决后,终于再现了这本代表中国古典文学高峰《红楼梦》在曹雪芹笔下的原貌。无意之中,以文本实证的方式在“红学”领域开创了一门叫“再现曹雪芹文笔”的学问。我无须写出长篇大论废话连篇的所谓学术论证,我以作家的本分与辛劳做出的文本会替我回答一切。至于我把这道残缺的“长城”复原得怎样,究竟是从“闻得枯荷听雨声”抵达了“闻得残荷听雨声”,还是从“闻得残荷听雨声”抵达了“闻得枯荷听雨声”,读者读后便知。
2000年8月15日至2025年5月18日写于岳麓山下
唐国明的书法:鹅毛帖
半途主义是由著名作家唐国明提出的哲学思想与文学观念。其核心观念是:我们都是途中人,此刻我们都是一群在途上去成就自己和天下的人。
他经典的表述为:“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途上;不在别处,不在远方,只在路上;不在故乡,不在他乡,此刻只在半途之上。”
唐国明通过已经发表、出版大部分草稿的《零乡》,以诗意流方式融合诗、文、史、哲、数理,将半途主义具象化为对“归属感缺失”与“人类永恒漂泊”的哲学反思,形成了独特的“鹅毛诗式的诗意流半途主义废话”文学风格。
半途主义认为人生与世界处于永恒的变化与过程中,既无绝对的起点也无绝对的终点,一切皆在“途中”。
人作为“途中人”,既不属于过去、现在或未来,也不拘泥于故乡与他乡,而是始终处于半途之上。生命的价值在于“此刻”,即“除了拥有此刻,我们一无所有”,在千难万险中,以鹅毛风范、长风情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每个人都如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一样,心中都装有一个精神上的皇帝。在《零乡》这书中,主人公唐国明是以自己为自己的皇帝,士兵是以皇帝为皇帝。
一个忠于自己的皇帝的士兵,一个不失鹅毛风范骨、长风情怀心,开创鹅毛诗、诗意流、半途主义,找到《红楼梦》八十回后曹雪芹文笔,写有《零乡》、忠于自己理想的作家唐国明,与一些神神色色的人,以长城要塞为中心,共同交集出了一部从古至今,跨越几千年的话剧一样的、百科全书式的史诗。整部作品以鹅毛满天的方式,以诗意流的形式,讲述了永处半途之上、永处无归零乡状态的“我们”,为了一个归,一个此刻又一个此刻艰难奋进到今的历程。
唐国明的《零乡》是一部融合自传、哲学思考与诗意表达的长篇作品。该书被视作“诗意流”与“半途主义”文学的开创性实践,以独特视角探讨人类普遍的精神困境,被称为“一部关于我与我们被零乡的书”。
作为“百科全书式的自传小说”,《零乡》结合了文学、哲学与数学思维,通过碎片化的废话叙事展现个体在当代社会的生存困境。书中包含2019年、2022年前后出版的《鹅毛诗》《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
从文学哲学上说,“零乡”是唐国明开创的一个词。通过“零乡”这一概念,指出人类处于“无根、无确定性、无依靠感”,“在途上、无归、老在此刻、此处”的状态。“我们都是途中人”,“此刻才是我们唯一的归宿。”提出了“我们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我们只是在途中、在此刻此处”,以及人类在“重复在此”里,不得不把此刻此处作为归,归于一个又一个此刻此处的哲学主题。
2025年3月14日安徽全椒县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好书推荐”发布了何章平先生写的《在喧嚣中觅得诗意栖居:》一文里——称唐国明为“都市生活的诗人哲学家”。称《零乡》一书“书中的每一页都闪烁着智慧的熠熠光辉,每一章都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深度叩问,如同镜子一般,清晰地映照出我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困境。”
唐国明2016年出版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找到《红楼梦》80回后曹雪芹文笔的书。
唐国明说过:续写《红楼梦》一万年也没有意义
编辑
唐国明,具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的学者、诗者、智者; 集文学家、哲学家、红学家于一体,集找到百回全本《红楼梦》后20回曹雪芹文笔,开创鹅毛诗、半途主义、诗意流成就于一身的著名作家。在《钟山》《诗刊》《鸭绿江》《延河》《星火》及其他国内外书报杂志上发表作品近100万字。于2011年开始发表、2016年出版了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里、找到百回全本《红楼梦》后20回曹雪芹文笔的成名作:《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做出了纠正了前八十回文本中的1000多个错误,根据脂批本补全了第21回,以考古复原方式,删除了第67回不是曹雪芹的文笔,正文中带精选脂批、文句汇校标注、词句注释、难字注音本的《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这部大书。此外,为传播自己的理念,唐国明于2019年和2022年陆续出版了《零乡》大部分草稿《鹅毛诗》和《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2018年作品《这样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3x+1》于上海作协、华东师大获奖。自2013年成名后,多次因学术主张、作品出版、文学话题登上热搜,最热时,一次光微博热搜阅读量就是1.2亿。
另外,唐国明在数学上——
一、发现论证了等差数列4个新规律
1、项数n相同,数差一律是d,且相互是连续数的两组整数,其和差为d与n²的乘积,即b=d×n²。如1、2、3、4与5、6、7、8;这两组数之和的和差就是它们的数差1乘以它们的项数4的平方16。如2、3、4与5、6、7。这两组数之和的和差就是它们的数差1乘以它们的项数3的平方。如2、4、6和8、10、12,这两组数之和的和差就是它们的数差2乘以它们的项数3的平方。
2、项数n相同、数差是d,且相互是连续数的两组整数之和的和差,与另一项数n相同、数差是d,且相互是连续数的两组整数之和的和差相等。如:2、4、6、8与10、12、14、16这两组数之和的和差,等于15、17、19、21与23、25、27、29,两组数之和的和差,都是32。
3、从1开始的,项数相同、数差是2,且相互是连续数的两组奇数,一组数之和是另一组之和的3分之1。如1、3、5和7、9、11,这两组数之和的比就是9:27。如1、3、5、7、9、11与13、15、17、19、21、23,这两组数之和的比就是66:198。
4、a前与a后数差d相同,项数n相同,且与a互相为连续数的两组数的和差b为d(n+ n²),即:b= dn(1+n)=d(n+ n²),如4前的1、2、3与4后的5、6、7,和差就是数差1乘以项数3加3的平方,为12。如12之前的9、10、11与12之后的13、14、15,和差就是数差1乘以项数3加3的平方,为12。如12之前2、4、6、8、10与12之后的14、16、18、20、22,和差就是数差2乘以项数5加5的平方,为60。如100之前的91、94、97与100之后的103、106、109,和差就是数差3乘以项数3加3的平方,为36。如16前的1、4、7、10、13与16后的19、22、25、28、31,和差就是数差3乘以项数5加5的平方,为90。
这个规律可以通过数学公式来证明。a前等差数列为:(a-nd) 、……、a- d ;a后等差数列为:(a+ d) 、……、a+nd;则:
b= { [ (a+d)+(a+nd)]×(n÷2)}-{ [ (a-nd)+(a-d)]×(n÷2)}= dn(1+n)=d(n+n²)
同样可推导出,在项数为m的“a、a+d、……、a+(m-1)d”等差数列数组前后,数差d相同,项数n相同,且与“a、a+d、……、a+(m-1)d”互相为连续数的两组数的和差b为d(mn+n²),即:b= dn(m+n)=d(mn+ n²)。如4、5、6前的1、2、3,与4、5、6后的7、8、9,和差就是:数差1×[(中间数组项数3×两边数组项数3)+两边数组项数3的平方]=18。如“14、16、18”前的6、8、10、12,与“14、16、18”后的20、22、24、26;和差就是:数差2×[(中间数组项数3×两边数组项数4)+两边数组项数4的平方]=56。
这个规律可以通过数学公式来证明。“a、a+d、……、a+(m-1)d”前等差数列为:(a-nd) 、……、a- d ;“a、a+d、……、a+(m-1)d”后等差数列为:a+md 、a+md+d、……、a+md+(n-1)d;则:
b= { [ (a+md)+【a+md+(n-1)d】]×(n÷2)}-{ [ (a-nd)+(a-d)]×(n÷2)}= dn(m+n)=d(mn+n²)
三、开创性的将3x+1猜想拓展为哲学模型,来解释宇宙万有的生成过程。通过“奇变递增为偶”和“偶变递减为奇”的运算规则,指出任何大于0的自然数最终都会落入一个特定的类似于3x+1猜想4、2、1数字循环圈中,形成一种“万有总在途中”的通变模式。即:
……2x ↔ x ↔ (3x+1)÷2ⁿ ↔ …… ↔ 2ⁿ ↔ 4、2、1……
从而推导出宇宙星系万有的诞生与演化,不可能来自于爆炸,而是遵循类似于3x+1猜想“奇变递增为偶,偶变递减为奇”的圈套生成,最终归于“4、2、1”循环模式的形式。即:宇宙不始于爆炸,宇宙始于似递增递减的奇偶扩散造化中。
来源:作家唐国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