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国内 “搞外贸、懂外语” 的顶尖高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绝对是 “圈里的标杆”。这所 1951 年从外贸干部培训起家的学校,七十多年来一门心思 “跟国际经贸打交道”,从最初教干部们 “看懂外贸合同、说流利外语”,到 1984 年正式定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提到国内 “搞外贸、懂外语” 的顶尖高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绝对是 “圈里的标杆”。这所 1951 年从外贸干部培训起家的学校,七十多年来一门心思 “跟国际经贸打交道”,从最初教干部们 “看懂外贸合同、说流利外语”,到 1984 年正式定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再到如今手握 50 多个学科、应用经济学稳居全国 A 类,活脱脱一部 “中国对外开放背景下的经贸高校成长史”。
今天咱就用 “唠嗑 + 数据” 的方式,聊聊贸大的故事。没有晦涩的国际贸易术语,全是接地气的办学细节和实在数据,看完你就懂,这所学校为啥能成为 “中国外贸人才的黄埔军校”。
1951 年的中国,刚结束战乱没多久,正忙着打开国门做外贸 —— 可当时全国懂外贸规则、会外语的干部没几个,连跟苏联做粮食贸易都得靠翻译,更别说跟欧美国家打交道了。就在这时,中央外贸部牵头办了 “北京外贸专科学校”(贸大前身),第一时间开了 “外贸实务”“俄语” 两门核心课,目标特别实在:“赶紧培养一批能跟外国人谈生意、签合同的干部,让中国的外贸能顺顺利利做起来。”
首届只招了 200 来个学员,全是从各地外贸系统抽调的骨干,上课的地方是租借的四合院,教材是外贸部干部手写的《外贸流程手册》,连练习用的合同都是真实案例复印的。但学习氛围却 “紧张” 得很:早上背俄语单词,要求 “看到商品名称就能脱口而出”;下午练外贸谈判,老师扮演 “外国客商” 故意出难题;晚上还要分析真实的外贸纠纷案例,比如 “货物在海上受潮了该谁负责”“信用证条款没写清楚怎么补救”。
到 1956 年,学校已经培养了 1200 多名干部,这些人成了中国外贸系统的 “开路人”—— 有的去了广州外贸局,负责组织广交会;有的去了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跟苏联谈粮食进口;还有的跟着代表团去了东欧,签下新中国第一批成套设备进口合同。有位 1954 届的老校友回忆:“我毕业去了上海外贸公司,第一次跟英国客商谈纺织品出口,凭着在学校练的谈判技巧,把价格往上提了 5%,还争取到了更宽松的付款条件,领导说‘这就是专科学校教出来的真本事!’”
从 1951 年到 1984 年,这 33 年里贸大的 “身份” 一路升级,学科也跟着 “扩容”。1953 年,学校升格为 “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第一次招本科生,新增了 “英语”“国际贸易” 专业,不再只教 “实务操作”,还开始讲 “国际贸易理论”;1960 年代,又加了 “法语”“西班牙语”,因为当时中国开始跟非洲、拉美国家做外贸,急需小语种人才;1978 年改革开放后,学校更是 “赶上了好时候”—— 外贸部把最好的专家派来上课,还从国外引进了《国际市场营销》《跨国公司管理》等新教材,学生们终于能接触到最前沿的外贸知识了。
最关键的 “转折点” 在 1984 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更名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这可不是简单的名字变化,背后是实力的大跨越 —— 那会儿学校的学科数量已经从最初的 2 个增加到 28 个,新增了 “国际金融”“国际法”“海关管理” 等急需专业;在校生从 200 人涨到 5000 人,科研经费翻了 8 倍,还跟美国哈佛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建了合作关系,学生能去国外交换学习了。
更名仪式上,有位老教授感慨:“以前我们教的是‘怎么签合同’,现在要教‘怎么在国际市场竞争’;以前学生只能跟社会主义国家做生意,现在要跟全世界打交道 ——‘大学’这两个字,是给中国外贸教育提了更高的要求!”
1984 年定名 “大学” 后,贸大彻底开启 “开挂模式”:2000 年划归教育部管理,2001 年入选 “211 工程”,2017 年成为 “双一流” 建设高校,应用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两大主干学科连续多年获评 A 类,如今学科超 50 个,涵盖经、管、法、文、理、工等 7 大学科门类,成了名副其实的 “复合型经贸人才培养基地”。
先看 “经贸硬核实力”:截至 2024 年,贸大拥有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金融学院” 等 14 个学院,其中 “国际贸易学” 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国际金融”“国际法” 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 “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 等 6 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全职教师中包括 8 位国家级教学名师、15 位长江学者,科研经费从 1984 年的 500 万元涨到 2023 年的 15 亿元,翻了 300 倍!这些年,贸大还为国家外贸政策出了不少力:参与制定 “中国加入 WTO 后的应对方案”,研究 “一带一路” 贸易便利化措施,甚至帮商务部编写《中国对外贸易报告》,成了 “外贸政策的智囊团”。
再看 “人才培养实在数据”:截至 2024 年,贸大累计培养了 15 万 + 经贸人才,中国外贸系统、金融机构、跨国企业里,到处都是 “贸大人”—— 商务部、海关总署的中层干部中,贸大校友占比超 30%;中国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国际业务部门,贸大毕业生占比超 25%;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的海外事业部里,有 15% 的员工是贸大出身。更厉害的是 “就业含金量”:贸大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专业的本科生,就业率连续 20 年超 98%,2023 届毕业生平均起薪 12000 元,比全国高校平均水平高 80%;有 30% 的学生毕业后去了跨国企业,比如宝洁、雀巢、摩根士丹利,还有 20% 的学生赴海外顶尖高校深造,比如哈佛商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还有 “学科新玩法”:从 1984 年的 28 个专业,到如今 50 多个本科专业,贸大早就不是 “只教传统外贸” 的学校了。想搞 “数字贸易”?有 “跨境电子商务”“数字经济” 专业,与阿里巴巴国际站合作建了 “数字贸易实验室”,学生能模拟海外直播带货、跨境支付;想做 “国际法律”?有 “国际经济法”“涉外律师” 方向,与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合作,学生能参与真实的国际商事仲裁案件;甚至想玩 “经贸 + 科技”?有 “金融科技”“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专业,培养能搞量化交易、分析外贸大数据的复合型人才 —— 这种 “经贸为核、多科融合” 的模式,让贸大的学生在国际市场上特别 “吃香”。
从 1951 年的外贸干部学校,到 1984 年定名 “大学”,再到如今学科超 50 个,贸大的成长路,藏着两个特别 “经贸味” 的密码:
一是 “守得住经贸根本”。不管学科怎么扩,贸大始终没丢 “外语 + 经贸” 的核心 —— 所有学生都要过 “英语六级 + 第二外语”,比如学金融的要会用英语读财报,学法律的要能看英文法条;所有专业都要开 “国际贸易概论”,确保 “走出去都懂国际规则”。这种 “双语 + 专业” 的优势,让贸大毕业生成了 “国际职场的硬通货”。
二是 “跟得上开放变革”。贸大从不怕 “追着外贸热点跑”:中国加入 WTO,就开 “世界贸易组织法”“国际争端解决”;跨境电商火了,就搞 “跨境电商实务”“海外仓运营”;“双碳” 目标提出后,又新增 “绿色贸易”“碳金融” 微专业。2022 年,贸大还与上海自贸区合作建了 “自贸试验区研究院”,研究跨境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规则 —— 这种 “开放变,我就变” 的灵活,让贸大始终站在经贸教育的前沿。
从 1951 年的四合院课堂,到 1984 年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再到如今学科超 50 个的 “双一流” 高校,贸大的七十多年,是中国对外开放和经贸教育发展的 “缩影”。它用七十多年证明:经贸高校不一定非要 “跟综合大学比规模”,扎根本土开放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照样能办出世界一流水平;学经贸也不一定非要 “盯着赚快钱”,把国际规则搞懂、把国家需求摸准,才能真正成为 “中国与世界对话的桥梁”。
现在的贸大,还在继续 “为开放发力”:新建的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基地”,正在为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银行输送人才;与海南自贸港合作建 “跨境服务贸易实验室”,探索新型外贸业态;甚至在非洲建了 “经贸培训中心”,帮当地培养外贸人才,助力 “一带一路” 贸易畅通 —— 这所贴着 “开放标签” 的经贸高校,还在为中国的 “贸通天下” 梦拼尽全力。
下次去北京,不妨去贸大惠新东街校区走走,看看 “国际贸易实务实验室” 里学生们模拟外贸谈判的场景,逛逛 “世界贸易组织文献中心” 里收藏的全球贸易规则文件;再去外语学院听听《商务法语》课,感受一下 “用小语种谈生意” 的魅力。你会发现,这所学校把 “经贸” 二字,从简单的 “签合同、做进出口”,做成了覆盖数字贸易、绿色贸易、国际法律的 “全链条学科”,却始终没变的,是 “为中国培养懂世界、为世界懂中国的经贸人才” 的初心。而这份初心,或许就是贸大能在经贸领域走七十多年、还能走更久的根本原因。
来源:唐sir期刊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