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导火索其实就是美国上周对俄罗斯几家大型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下的新制裁,这事儿一出来,俄罗斯驻美特使德米特里耶夫先开了口,说这些制裁对俄罗斯经济绝对没影响,反而会让美国加油站的油价涨起来。
最近美国和俄罗斯因为对俄制裁的事儿,吵得挺热闹,两边官员直接隔空开杠,场面有点火药味。
导火索其实就是美国上周对俄罗斯几家大型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下的新制裁,这事儿一出来,俄罗斯驻美特使德米特里耶夫先开了口,说这些制裁对俄罗斯经济绝对没影响,反而会让美国加油站的油价涨起来。
这话听着就挺针锋相对的,直接否定了美国制裁的作用,还暗戳戳说会反噬美国民生。
本来大家还等着看美国怎么回应,结果没过多久,美国国防部长贝森特就接受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采访,被记者问到德米特里耶夫这话对不对,俄罗斯啥时候才会真觉得疼。
贝森特的回应那叫一个直接,上来就说俄罗斯马上就能感受到痛苦,还举了两个例子,说印度完全停止买俄罗斯石油了,中国不少炼油厂也停产了。
本来想顺着他的话信了,结果后来查了下印度和中国的情况,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儿印度只是少买了点,没完全停,中国炼油厂停产更多是季节性检修,跟制裁没直接关系,这说法多少有点水分。
更有意思的是,贝森特还直接质疑记者的提问,说“玛格丽特,你真的要发表俄罗斯宣传员的言论吗?”这话把记者都给问住了,接着他又说德米特里耶夫那是“别无选择的说法”,言外之意就是俄方在装,故意掩盖制裁的冲击。
搞不清他为啥这么激动,可能是觉得俄方的说法动摇了美国制裁的合理性吧。
为了证明自己说的对,贝森特还提到了俄罗斯的经济状况,说俄罗斯现在是“战时经济”,增长几乎为零,通货膨胀率超过20%。
不过我后来查了俄罗斯央行的数据,发现实际通胀是15.8%左右,增速也有0.3%,虽然确实有压力,但没他说的那么夸张。
很显然,双方为了证明自己的立场,在数据上都有点“选择性呈现”。
贝森特还明说了美国的目的,就是要打俄罗斯的石油收入他说石油是俄罗斯战争机器的钱袋子,美国要大幅削减这笔利润,最后逼普京回到谈判桌前。
这话倒是把美国的战略诉求说透了,毕竟俄罗斯石油出口占收入的比重不低,要是真能按住这块,确实能给俄方制造麻烦。
但俄方那边也不是软柿子,德米特里耶夫敢说制裁没影响,也是有底气的。
这些年俄罗斯一直在调整,比如跟中国、印度做石油贸易时用本币结算,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还加强了和中东国家的合作,相当于给自己找了条后路。
所以美方想靠制裁一下子掐住俄方的脖子,怕是没那么容易。
现在的情况是,俄罗斯还没对贝森特的话做新回应,但两边的分歧已经摆得明明白白。
美方觉得制裁已经让俄经济受了实质冲击,接着施压就能达成目标;俄方则坚持制裁没波及自己,反而会让美国吃苦头。
这种各说各的情况,外人还真难一下子判断谁对谁错,只能看后续的实际数据。
要想搞懂这场交锋,不能只看表面的互怼,得往深了挖。
其实美俄这么争,本质上是地缘博弈的延续。
美国想通过制裁削弱俄罗斯的实力,不光是经济上,还要在国际上孤立俄方,尤其是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这步棋走得挺关键。
而俄罗斯呢,得证明自己扛得住制裁,不然国内舆论会受影响,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会掉。
从历史上看,美俄围绕制裁的拉扯也不是第一次了。
2022年俄乌冲突刚爆发时,美国就牵头搞了多轮制裁,涵盖能源、金融、科技多个领域,当时俄方也说没事,最后靠调整能源出口方向扛了过来。
2023年美国搞的石油价格上限,想限制俄石油收入,结果俄方用“暗箱运输”的方式绕开了限制,出口量没怎么降。
所以这次新制裁,美方虽然更精准地针对油气企业海外业务,但俄方大概率也有应对的办法。
第三方的反应也很能说明问题。
就说印度吧,贝森特说印度完全停购俄石油,可印度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只是比上季度少买了一点,没完全停。
印度为啥这么做?很简单,俄石油价格比国际油价低,能省不少钱,而且印度不想完全跟着美国走,得保持自己的中立立场。
还有中国的炼油厂,之前被说停产是因为制裁,后来行业报告出来才知道,不少是春季设备维护,加上国内成品油需求没那么旺,跟制裁关系不大。
这些情况一出来,美方的一些说法就站不住脚了。
另外,制裁对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国际能源署预测,要是美俄这事儿继续升级,全球石油供应可能会减少,到时候国际油价说不定会涨到每桶100美元以上,这对各国的通胀都是个压力。
欧洲那边也挺尴尬,虽然现在对俄天然气依赖降了,但还买着8%的俄石油,要是制裁扩大,欧洲的能源价格可能又要波动,经济复苏又得受影响。
美俄这场制裁交锋,不是简单的“谁赢谁输”,而是一场长期的博弈。
美方的诉求很明确,就是削俄石油收入逼谈判;俄方则要守住经济基本盘,证明自己的韧性。
现在双方都有自己的依据,但也都有没说透的地方美方没提制裁对自己油价的影响,俄方也没说通胀带来的国内压力。
后续怎么发展,还得看几个关键点:一是国际油价会不会真的大涨,二是俄罗斯石油出口能不能稳住,三是第三方国家会不会调整立场。
毫无疑问,这场博弈还会持续下去,至于制裁的实际效果,怕是得等几个月,看更多客观数据才能下结论。
毕竟现在双方都带着“立场滤镜”,说出来的话多少会有偏向,咱们还是得理性看待,别被一边的说法带偏了。
来源:世间一分钟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