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系统学习,在熟悉业务中打牢基础。面对不熟悉的流程与术语,坚持“多看、多听、多问、多记”原则,主动学习相关政策文件、整理研究过往档案,询问有经验的前辈。
第一期西部计划志愿者们的岗位经验发布后
小伙伴们的点赞与评论我们都收到啦!
看来大家感触颇深!
这不,第二期火热来袭!
更多精彩故事
速速收藏,一起学起来!
Tip.1
基层融入“三步走”
系统学习,在熟悉业务中打牢基础。面对不熟悉的流程与术语,坚持“多看、多听、多问、多记”原则,主动学习相关政策文件、整理研究过往档案,询问有经验的前辈。
深入一线,在实地调研中验证真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争取深入污水厂、参观城市河道等现场实地调研机会,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查验污水处理排放标准。通过亲眼观察、亲手接触,深化对复杂工作的剖析和理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化沟通,在协同联动中提升效能。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在纸上草拟工作内容提纲,过程中不断复盘反思,提炼高效沟通方法,确保跨部门协作顺畅。日常中注重与领导同事保持密切交流,以虚心求教的态度,及时反馈进展与问题,推动各项工作高效落实。
——集安市西部计划志愿者康百骞
Tip.2
先做泥土再开花
感受服务的温度。把每一次对话、每一件琐事都当作与这片土地对话的契机,热爱的种子会在烟火气中悄然发芽。
用行动校准服务的坐标。结合自身专业与兴趣,主动向项目办和同事请教:“我能为这里做什么?”列一份“能力清单”,匹配岗位需求,从小目标开始,逐步找到能发挥价值的核心方向。
把初心熬成坚持的底气。遇到困难时,记住选择参与西部计划的初心——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定期记录工作日记,留存感动瞬间;与同期志愿者交流,互相打气。当看到自己的付出让这片土地有一点点的不同,便是信念最有力的支撑。
——池南区西部计划志愿者张钰欣
Tip.3
先过“语言关”再迈“融入关”
作为2025年西部计划志愿者,初到头山村基层治理岗位,我先过“语言关”,手机存朝鲜语日常用语手册,跟着村干部学简单对话,拉近距离。再迈“融入关”,主动帮村民打扫庭院、参与辣白菜制作,在农活中摸清村情。工作上紧跟村两委,参与“积分兑换”环境整治记录,把理论转化为实操。秘诀就是少坐办公室,多往田间走,在倾听中懂需求,在实践中长本领。
——安图县二道白河镇头山村西部计划志愿者刘安帮
Tip.4
从“新人”到“干事”
放下包袱,主动“破冰”。每天提前到岗,主动打扫办公室卫生、整理资料,在细节中传递真诚和热情。遇到不熟悉的情况,我会主动请教,即使是打印文件这样的小事,也认真对待。渐渐地,大家放下了对我的“陌生感”,开始愿意交任务给我,我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速熟悉了工作环境。
立足岗位,虚心“充电”。起初,我对公文写作、活动流程一窍不通,经常出错。但我没有气馁,而是把每一次错误都当成学习的机会。我认真研读单位过往的工作文件和活动方案,学习公文格式和写作技巧;在同事策划活动时,主动跟班学习,从场地布置、人员通知到现场执行,全程参与,积累经验。
走进基层,融入“乡土”。我利用周末和下乡机会,走进乡镇、社区和学校,与当地群众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和实际困难。当看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听到群众真诚的感谢时,我不仅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价值,也真正融入了这片土地,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
保持热情,规划“成长”。我坚持记录工作日志,总结每天的收获和不足,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在西部志愿汇等平台上,我也经常学习其他志愿者的优秀经验,激励自己保持初心,不断进步。
——和龙市西部计划志愿者张恩瑞
Tip.5
三堂“融入课”
第一课:从“教学者”到“文化桥”。我从一句“安宁哈塞哟”开始,主动接过“跨文化桥梁”的使命。课间,我走出办公室,看他们踢朝鲜族毽子、玩柶戏,从旁观者变成好奇的伙伴。那些因语言隔阂而安静的孩子,眼中藏着一整套我不曾领略的生活图景——他们的沉默不是空白,而是等待被理解的期待。
第二课:用“走近”实现“走进”。我不再试图消弭差异,而是学着理解他们名字背后的家族期盼,倾听口语中偶尔夹杂的朝鲜语情愫。用陪伴代替纠正,用共情跨越隔阂。课堂上,我鼓励双语表达,让朝鲜语的韵律与汉语的意蕴交织;课堂外,我也成了“那个愿意一起跳象帽舞的老师”。
第三课:教育,是双向的扎根。当我真诚走近,教育便在信任的土壤中自然生长。亲近从未削弱教学的严肃,反而让知识传递与心灵联结深度融合。在这片我愿以青春守护的边境热土上,我们不只是教书,更是在孩子心中种下包容与自信;而他们,也用最纯真的笑容,教会我什么是真正的“扎根”。
——龙井市三合镇三合村西部计划志愿者陈帅
这些实用的“贴心妙招”
大家都记牢了吗?
愿这些来自实践的经验和技巧
能帮助西部计划志愿者小伙伴们
更顺利地开展相关工作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