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题交关多,听侬嘎讪胡!”当这句熟悉的开场白再也没在晚间黄金档响起,上海观众的遥控器突然就“失灵”了。陪伴了沪上百姓整整十年的《嘎讪胡》悄然停播,取而代之的是面向年轻群体的《乐活上海》。这不仅是一档节目的谢幕,更成了沪语文化在主流荧屏上的“最后退场”,让无数
“话题交关多,听侬嘎讪胡!”当这句熟悉的开场白再也没在晚间黄金档响起,上海观众的遥控器突然就“失灵”了。陪伴了沪上百姓整整十年的《嘎讪胡》悄然停播,取而代之的是面向年轻群体的《乐活上海》。这不仅是一档节目的谢幕,更成了沪语文化在主流荧屏上的“最后退场”,让无数老观众对着空荡的电视屏幕红了眼。
十年陪伴成绝唱:它曾是上海人的“晚间家人”
对上海观众来说,《嘎讪胡》从不是一档普通的电视节目,而是刻进日常的生活仪式。每晚七点半,舒悦那张带着标志性笑容的脸准时出现,用一口地道的沪语聊民生新闻、摆市井龙门阵,时而穿插段沪剧小调,时而模仿街坊邻里的趣闻,把“吃螺丝”“空心汤圆”这类方言俚语说得活色生香。
90岁的王阿婆说,老伴走后,《嘎讪胡》就是她的“伴儿”:“听着舒悦讲笑话,厨房里的烟火气都浓了,关电视前还能跟着哼两句,像有人陪我唠了会儿嗑。”节目里那些来自观众的真实故事——退休阿姨织毛衣的巧思、老钳工做工艺品的执着,藏着最鲜活的上海烟火气,让每个观众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十年间,它从《快乐三兄弟》改版而来,从三人搭档到舒悦独挑大梁,早已成了跨越代际的情感纽带。
更难得的是,节目藏着独脚戏的“活传承”。舒悦一人能扮二十多个角色,评新闻时加滑稽念白,收尾时唱段《求娘子》,把老祖宗传下的技艺融进现代语境,让年轻人在笑声里摸到沪语艺术的门道。可谁也没想到,2024年元旦过后,这份陪伴突然戛然而止,连舒悦最后几期的精彩突破,都成了“绝唱”。
停播背后:沪语为何留不住一方荧屏?
《嘎讪胡》的倒下,早已是沪语节目的缩影。曾几何时,《快乐大转盘》《家庭演播室》等本土节目撑起了上海荧屏的“乡音阵地”,如今却纷纷谢幕,只留下《嘎讪胡》孤军奋战,最终还是没能扛住时代浪潮。这背后,是多重现实的无奈。
首当其冲的是“受众困境”。随着年轻观众转向短视频、直播等快节奏内容,沪语节目渐渐被贴上“老年人专属”的标签。广告商的目光随之转移,资金压力让电视台不得不向市场妥协——比起小众的方言节目,面向更广泛群体的时尚综艺显然更能拉来赞助。有网友算过,舒悦身兼戏校教授、沪剧团运营等数职,节目内容也因常年缺乏创新陷入“审美疲劳”,停播似乎成了必然。
更让人唏嘘的是文化环境的变迁。在国际化浪潮中,普通话成了主流交流工具,不少年轻上海人连“洞里老虎”“勾勾搭搭”这类俚语都听不懂,更别提主动追看沪语节目。有沪语研究者直言:“《嘎讪胡》的停播,本质是沪语在主流媒体中的式微,是城市文化独特性的流失。”
沪语真要消失了?老根脉里藏着新希望
“连《嘎讪胡》都没了,沪语是不是要绝了?”节目停播后,这个问题戳中了无数上海人的痛处。但在叹息声中,也藏着文化传承的微光。
沪语自媒体成了“接棒者”。不少博主自发制作沪语视频,解读“嘎讪胡”的由来——原来这词竟与弄堂里卖乐器的小贩有关,藏着老上海的商业记忆;还有人整理舒悦的经典段子,教年轻人说方言俚语,在抖音上收获不少点赞。这些“民间守护者”用新媒体的方式,让沪语跳出荧屏,走进年轻群体。
更珍贵的是刻在骨子里的情怀。老戏迷仍会在社区活动室哼唱沪剧选段,家长带着孩子参加沪语训练营,连舒悦自己也从未停下脚步,在演出中坚持用沪语传递市井智慧。就像网友“老克勒”说的:“年轻人现在追潮流,但总有一天会怀念弄堂里的老味道,这味道就藏在沪语里。”
《嘎讪胡》的停播,是一记沉重的警钟,却不是沪语的终点。那些藏在方言里的城市记忆、市井智慧与人文温度,不会因一档节目的消失而褪色。当老观众的怀念、自媒体的坚守与年轻人的好奇交织在一起,或许能让这缕吴侬软语,在新时代里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毕竟,上海的味道,从来都藏在“嘎讪胡”的闲聊里,藏在街坊的招呼声中,更藏在每个愿意守护它的人心里。
来源:星光综艺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