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胶:北大团队方案让光刻胶缺陷降99%!光刻胶研发迈入新阶段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13:37 1

摘要:近日,北京大学彭海琳教授团队及其合作者,通过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首次在原位状态下解析了光刻胶分子在液相环境中的微观三维结构、界面分布与缠结行为,分辨率优于5纳米。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光刻胶分子在溶液中的微观物理化学行为,更指导开发出可显著减少光刻缺陷的产业化方

近日,北京大学彭海琳教授团队及其合作者,通过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首次在原位状态下解析了光刻胶分子在液相环境中的微观三维结构、界面分布与缠结行为,分辨率优于5纳米。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光刻胶分子在溶液中的微观物理化学行为,更指导开发出可显著减少光刻缺陷的产业化方案,有效清除了12英寸晶圆图案表面的光刻胶残留,为提升光刻精度与良率开辟新路径。

北京大学彭海琳教授团队的突破,本质是用跨界技术打开了光刻胶显影过程的“微观黑匣子”,为半导体先进制程良率提升提供了“可视化解决方案”,堪称光刻材料领域从“经验试错”迈向“机理驱动”的里程碑。

今天我重点梳理光刻胶行业。

什么是光刻胶?

光刻胶是一种对特定波长光线敏感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核心作用是在光刻工艺中作为图形转移媒介,通过光化学反应将掩模版上的微米/纳米级图案精准复制到半导体晶圆、显示基板或PCB表面,是电子信息产业中决定器件集成度与性能的"战略节点"材料。

光刻胶基本组成包括树脂(决定机械强度与分辨率)、光引发剂(催化光反应)、溶剂(调节粘度保障涂覆性)及功能性添加剂四大组分。

光刻胶的分类体系

(一)按感光特性

光刻胶按感光特性可分为正性胶与负性胶:正性胶曝光区域发生光溶解反应,显影后保留图形与掩模版一致,适配高端制程的高分辨率需求;负性胶曝光区域发生交联固化,显影后图形与掩模版互补,多用于低端场景。

(二)按曝光光源

在半导体领域,按曝光光源可分为三代:紫外光胶(G线436nm/I线 365nm)适配≥90nm 成熟制程;深紫外胶(KrF248nm/ArF 193nm)覆盖28-90nm节点,其中ArF浸没式胶可延伸至7nm;极紫外胶(EUV13.5nm)专为5nm以下先进制程设计。

(三)按应用领域

PCB光刻胶:应用于印刷电路板(PCB)制造中,技术门槛最低;LCD光刻胶:主要用于平板显示(LCD/OLED)制造,用于制作彩色滤光片、触控电极等关键结构,保障显示画质与触控性能的材料市场规模最大;半导体光刻胶:半导体芯片制造的核心材料,通过光刻将掩模版图案精准转移到晶圆表面,直接决定芯片制程水平与集成度。

数据来源:行行查 | 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光刻胶的工作原理

光刻胶的工作机制围绕光化学反应与工艺协同展开,核心流程包括五步:

涂胶与前烘:通过旋转涂胶工艺形成50-500nm厚的均匀薄膜,前烘去除多余溶剂,增强膜基附着力;
对准与曝光:掩模版与基底精准对位后,特定波长光线照射,引发光化学反应。正性胶中光致酸产生剂(PAG)分解生成强酸,催化树脂链断裂;负性胶则发生分子交联反应。
曝光后烘:通过加热(110-150℃)促进酸扩散与反应充分进行,提升图形对比度,此步骤对深紫外胶尤为关键。
显影与清洗(去胶):正性胶用四甲基氢氧化铵(TMAH)显影液去除曝光区树脂,负性胶则去除未曝光区,清洗残留显影液避免缺陷。
坚膜处理:高温烘焙(150-200℃)去除残留溶剂,强化光刻胶抗刻蚀能力与机械稳定性。

高端光刻胶的技术难点

(一)ArF光刻胶技术瓶颈

ArF胶需适配193nm深紫外光源,核心难点在于树脂结构设计——需采用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体系并引入金刚烷等刚性单元,同时控制金属杂质含量低于5ppb以避免器件漏电。浸没式ArF胶还需解决与水相环境的兼容性问题。此外,配套显影液需具备极高纯度(ppt 级),国产化率目前不足15%。

(二)EUV光刻胶核心挑战

EUV光刻胶的核心挑战在于“灵敏度-分辨率-抗刻蚀性”的三角平衡难题。由于极紫外光能量极高,需采用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如含锡氧纳米簇的材料)提升抗刻蚀性,同时需通过精细的尺寸控制以实现高分辨率要求。但当前这类光刻胶存在灵敏度与曝光剂量不匹配的问题,难以满足量产需求。此外,日本企业在此领域构建了严密的专利壁垒,占据了极高的全球市场份额。

(三)工艺适配与生态壁垒

高端光刻胶需与光刻机、掩模版深度协同,EUV胶依赖于High NA光刻机的联合开发。国际巨头通过与IMEC、台积电等机构建立"材料-设备-工艺"生态,将验证周期压缩至6个月,而国内企业验证周期仍需10个月以上。

光刻胶的国产替代路径

(一)发展现状

我国光刻胶的国产化程度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在面板光刻胶领域,彩色和黑色光刻胶的国产化率仅为5%,TFT-LCD正性光刻胶和干膜光刻胶则主要依赖进口。PCB光刻胶方面,湿膜光刻胶和阻焊油墨的国产化率约为50%。半导体光刻胶的国产化进程更为滞后,g/i线胶基本实现国产化,KrF和ArF光刻胶的国产化率仍较低,ArF胶目前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而最先进的EUV光刻胶仍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实现量产。

(二)替代路径

(1)成熟制程逐步完善:聚焦40-90nm节点,2027年前实现KrF胶50%以上替代率;28nm节点同步推进ArF干式胶验证,依托中芯国际、华虹集团扩产需求快速放量。

(2)高端技术攻坚:EUV胶通过高校-企业协同攻关推进基础研发,受设备限制,送样验证时间需结合国内EUV设备进展动态调整,计划2030年完成关键技术储备。

(3)产业链协同:借助国家大基金三期的支持,构建"树脂-光引发剂-溶剂-关键添加剂-成品"的全链条产能。

产业链上游

光刻胶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供应环节,核心包括树脂、光引发剂、溶剂及功能性添加剂四大类专用化学品。其中树脂是决定光刻胶机械强度与分辨率的基础组分;光引发剂作为感光核心,直接影响光刻胶的灵敏度与反应速率;溶剂用于调节光刻胶粘度以保障涂覆均匀性;添加剂则根据需求优化产品性能。

产业链中游

中游为光刻胶制造环节,该环节需通过数百次试验优化配方比例,生产过程中还需攻克设备与工艺协同难题。此外,中游企业需通过下游客户的长期验证,包括工艺适配性、缺陷率控制等多维度考核,验证周期通常需2-3年,形成显著的市场准入壁垒。根据应用领域不同,中游产品主要分为PCB光刻胶、LCD光刻胶和半导体光刻胶三大类。

产业链下游

光刻胶所在产业下游为应用领域,主要涵盖半导体制造、平板显示和印刷电路板三大核心场景。半导体领域对光刻胶分辨率与抗刻蚀性要求最高,直接决定芯片制程水平;平板显示领域需求集中于彩色滤光片、触控电极等结构制作,对产品透明度与耐弯折性有特定要求;PCB领域则聚焦精细线路形成,适配高密度互连技术发展。

全球光刻胶市场

QY research数据,全球光刻胶市场规模在2023年约为58亿美元,到2024年增长至接近65亿美元,同比增长12%,并有望在2030年突破90亿美元。

中国光刻胶市场规模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光刻胶市场规模约为110亿元,2024年预计可达到115亿元。 根据ReportLinker预计,2026年中国光刻胶规模将达156亿元,年均复合增速快于全球平均水平。

来源:行行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