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那种光溜溜的鹅卵石,是山里最常见的那种,青灰色的,带着棱角,砸开看,里面的纹理还是硬的。
我妈这个人,怎么说呢,一辈子都活得像块石头。
不是那种光溜溜的鹅卵石,是山里最常见的那种,青灰色的,带着棱角,砸开看,里面的纹理还是硬的。
她不识字,道理却比谁都多,还都是她自己地里刨出来的道理。
比如,她说,人不能看着人饿死,不然老天爷晚上会来敲你家窗户。
这个道理,她跟我念叨了一辈子。
而我第一次真正听懂,是在很多年以后,当我把她那些零碎的、藏在岁月褶皱里的往事,一点点拼凑起来的时候。
我的童年记忆,是从后山那条蜿蜒的小路开始的。
路很窄,两边是半人高的茅草,夏天疯长起来,几乎要把路都吞掉。
那时候,我大概五六岁,瘦得像根豆芽菜,总跟在我妈屁股后面。
她去哪,我就跟到哪。
但唯独去后山,她不让我跟。
她总是在黄昏,天色将暗未暗,村里家家户户的烟囱都飘起炊烟的时候,一个人悄悄地溜出去。
她挎着个旧篮子,上面盖着块洗得发白的蓝布。
我问她:“妈,你去哪?”
她就回头,食指竖在唇边,对我“嘘”一声,眼睛里是一种我看不懂的紧张。
“阿禾,乖,在家看门,妈去给你摘点甜杆儿。”
甜杆儿,就是高粱秆,我们那儿小孩的零食。
但我不信。
因为我偷偷掀开过那块蓝布。
篮子里没有甜杆儿,只有两个黑乎乎的窝窝头,有时候是一个烤红薯,藏在最底下,还冒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热气。
那年月,谁家都不富裕,一个烤红薯,是能让小孩馋得流口水的好东西。
我妈却要把它送到后山去。
后山有什么?
村里的大人说,后山那座破窑洞里,关着个“坏分子”。
“坏分子”是什么,我不知道。
我只听见大人们谈起他时,声音压得又低又快,眼神里全是忌惮。
他们说,那是从大城市来的读书人,脑子读坏了,反动。
我怕。
我怕那个“坏分子”,更怕我妈。
我怕她被那个“坏分子”吃了,也怕她因为那个“坏分子”,变成了和他一样的人。
有一天,我实在没忍住,趁她出门,偷偷跟了上去。
我像只小野猫,弓着腰,踩着路边的草丛,不敢发出一点声音。
风吹过茅草,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无数人在窃窃私语。
我妈的脚步很快,很轻。
她没走大路,而是拐进了一片更密的林子里。
我跟得心脏“怦怦”直跳,手心里全是汗。
终于,她在一座破败的窑洞前停了下来。
那窑洞黑漆漆的,像一张怪兽的嘴。
我躲在一棵大槐树后面,只敢探出半个脑袋。
我妈左右看了看,确定没人,才学了两声猫头鹰叫。
“咕咕……咕咕……”
窑洞里有了动静。
一个黑影,慢慢地,从黑暗里挪了出来。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那个“坏分子”。
他很高,但佝偻着背,头发乱得像一蓬枯草,衣服破破烂烂,脸上全是黑灰,只有一双眼睛,在黄昏的光线下,亮得吓人。
像两簇鬼火。
我吓得差点叫出声,赶紧死死捂住自己的嘴。
我妈把篮子递过去,低声说:“快吃,还是热的。”
那人没接,只是看着我妈,嘴唇动了动,没发出声音。
“吃啊,”我妈有点急了,把窝窝头塞到他手里,“不吃,怎么熬下去?”
那人低头看着手里的窝窝头,肩膀开始剧烈地抖动。
然后,我听到了压抑的、像是从胸腔里撕扯出来的哭声。
一个大男人,哭得像个孩子。
我妈没说话,就那么站着,像一尊沉默的雕像。
直到他慢慢平静下来,狼吞虎咽地把窝窝头塞进嘴里,我妈才又开口。
她的声音很轻,却很坚定。
“林知青,你记着,天无绝人之路。活下去,总有天亮的时候。”
林知青。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他的名字。
后来,我常常在想,我妈这样一个没读过书的农村妇女,到底是从哪里学来的这句话。
或许,这根本不用学。
这是刻在她骨子里的,最朴素的信念。
那次偷看之后,我再也没跟过我妈。
我开始帮她打掩护。
村里的王婶来串门,看见我妈又在灶上烙饼,就酸溜溜地说:“哟,嫂子,又给阿禾开小灶啊?你家这日子过得可真精细。”
我就立马跑过去,抱住我妈的腿,大声说:“王婶,这是我妈给我烙的!我最爱吃妈烙的饼了!”
我妈就会摸摸我的头,笑得一脸无奈,然后把烙好的饼,悄悄藏进那个旧篮子里。
我知道,那饼不是给我的。
但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像个守着巨大秘密的英雄。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
送饭,成了一件心照不惊的默契。
我从一个跟屁虫,长成了一个能帮我妈望风的小哨兵。
那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
鹅毛一样的大雪,连着下了三天三夜,把整个世界都埋了。
屋檐下的冰溜子,有小臂那么长。
路被封了,村里没人出门。
我妈在炕上坐立不安,一趟趟地往窗外看。
我知道她担心什么。
第四天,雪小了些。
我妈找出家里最厚的那件棉袄穿上,又把两个烤得滚烫的红薯揣进怀里,用棉布裹了一层又一层。
“妈,你干啥去?”我爸拦住她,眉头拧成了疙瘩,“雪这么大,山里有狼!”
“他三天没吃东西了。”我妈的声音很低,但很执拗。
“谁?后山那个?”我爸的脸沉了下来,“你疯了!为了一个不相干的‘坏分子’,你命都不要了?让别人知道了,我们全家都得跟着倒霉!”
“他不是不相干的。”我妈看着我爸,一字一句地说,“他是人。是人,就不能看着他活活饿死、冻死。”
“我不管!今天不许去!”我爸堵在门口,像一堵墙。
那是我第一次见我妈发火。
她眼睛红了,盯着我爸,声音不大,却像冰碴子一样。
“你让开。”
“我不!”
“你再不让开,我就跟你拼了!”
她随手抄起门边的擀面杖。
我爸愣住了。
他大概从没见过这样的我妈。
最后,他颓然地让开了路,一屁股坐在门槛上,抱着头,一个劲儿地叹气。
我妈没再看他,推开门,一头扎进了白茫茫的雪地里。
那一刻,她瘦小的背影,在我眼里,比后山还要高大。
那天晚上,我妈是被人背回来的。
是村里的民兵队长。
她摔在了山沟里,崴了脚,半边身子都冻僵了,怀里还死死护着那两个已经凉透了的红薯。
她发了高烧,整夜说胡话。
“冷……水……”
“不能断……得送去……”
“林知青……你得活着……”
我爸蹲在炕边,一夜没睡,一个劲地抽着烟,眼睛熬得通红。
第二天,我爸做了一个决定。
他把家里仅剩的半袋玉米面,装进一个布袋里,又从鸡窝里摸出两个蛋。
他对我说:“阿禾,你认得去后山的路不?”
我点点头。
“把这些,送过去。”他把布袋递给我,声音沙哑,“告诉那个人,以后别等了。我们……送不了了。”
我挎着那个沉甸甸的布袋,第一次一个人,走上了那条熟悉又陌生的小路。
雪很深,一脚踩下去,能没过膝盖。
我走得特别慢,特别艰难。
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疼。
可我一点都不怕。
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妈用命护着的人,我不能让他饿死。
到了窑洞口,我学着我妈的样子,叫了两声。
“咕咕……咕咕……”
林知青从里面探出头来。
他比上次看到时更憔悴了,嘴唇干裂,眼窝深陷。
看到是我,他愣住了。
“小妹妹?怎么是你?你妈妈呢?”
我的眼泪“唰”地一下就流出来了。
“我妈……我妈病了……她摔了……”我哽咽着,把布袋递过去,“我爸说,这是最后一次了……以后……以后送不了了……”
他没接布袋,而是直直地看着我,眼睛里有什么东西,碎了。
他蹲下身,轻轻擦掉我脸上的雪和泪。
他的手很粗糙,但很温暖。
“好孩子,不哭。”他说,“回去告诉你爸妈,我林疏,记他们一辈子。”
“我叫林疏。”
这是他第一次,告诉我他的全名。
林疏。
像山间的清风,像林中的晨露。
一点都不像“坏分子”。
那之后,我妈的脚养了很久才好。
我们家也再没去过后山。
生活好像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平静无波。
只是,我妈时常会望着后山的方向,一言不发地出神。
我爸会默默地递给她一杯热水,叹口气。
“吉人自有天相。”他说。
过了大概半年,村里来了几个穿制服的人,开着一辆吉普车,在村口扬起一阵尘土。
他们是来接林疏的。
说是搞错了,平反了。
村里人都涌到村口去看热闹。
林疏换上了一身干净的蓝布中山装,头发也理了,虽然还是很瘦,但整个人挺拔了许多,又变回了那个“城里来的读书人”。
他没有马上上车。
他在人群里寻找着什么。
村长的婆娘眼尖,推了我妈一把:“哎,那不是找你家的吗?”
我妈下意识地想往后躲。
林疏已经看到了我们。
他拨开人群,快步走到我妈面前。
然后,在全村人惊愕的目光中,他“扑通”一声,跪下了。
“婶子,”他声音颤抖,眼圈通红,“大恩不言谢。这条命,是您给的。”
我妈慌了,手足无措地去扶他。
“使不得!使不得啊!快起来!”
全村人都傻眼了。
谁也想不到,那个被他们避之不及的“坏分子”,竟然会给一个农村妇女下跪。
那些曾经在背后戳我妈脊梁骨的人,脸上青一阵白一阵,表情精彩极了。
林疏站起来,又转向我爸,深深鞠了一躬。
“大哥,谢谢你。”
我爸这个不善言辞的庄稼汉,憋了半天,只说出一句:“好……好人有好报。”
最后,林疏蹲下来,平视着我。
他摸了摸我的头,就像那天在雪地里一样。
“阿禾,以后要好好读书。”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支崭新的钢笔,塞到我手里,“有空,就给我写信。”
吉普车开走了,在村口留下一串长长的车辙。
我握着那支冰凉的钢笔,看着它消失在路的尽头,心里空落落的。
我妈望着远方,喃喃自语:“走了好,走了就好……”
我以为,这个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就像一阵风吹过,除了我手里这支钢笔,什么痕-迹都没留下。
可我忘了,我妈说过的,她是块石头。
石头的记性,最长久。
时间一晃,就是二十年。
我考上了大学,留在了省城工作,成了一名记者。
我妈和我爸,还守在那个叫槐树村的小山村里。
那几年,城市发展得飞快,高楼拔地而起,日新月异。
而槐树村,却像是被时间遗忘了。
依然是那条泥泞的路,依然是那些低矮的土坯房。
我每次回家,都想劝他们搬来城里跟我一起住。
我妈总是不肯。
她说:“离了土地,我这心里不踏实。”
直到那一年,市里下来一个新政策,要搞城乡一体化建设,我们那个偏远的小县城,被划为了重点扶持对象。
据说,新来的市长是个狠角色,雷厉风行,下定决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那段时间,我因为工作关系,经常要跑市里开会。
会上,我见到了那位传说中的新市长。
他大概五十岁左右,身材清瘦,背脊挺得笔直,戴一副金丝眼镜,眼神锐利,不怒自威。
他叫林疏。
当我在参会名单上看到这个名字时,我的心,猛地跳了一下。
会是那个人吗?
我不敢确定。
世界这么大,同名同姓的人太多了。
而且,眼前这个意气风发的市长,和记忆里那个在窑洞里瑟瑟发抖的黑影,实在无法重叠。
会议结束后,有个环节是记者提问。
我鬼使神差地举了手。
“林市长,您好,我是省报记者方禾。”我听到自己的声音有点发飘,“我想请问,在您的执政规划里,对于像槐树村这样,交通闭塞、发展滞后的偏远山村,有什么具体的帮扶计划吗?”
我特意咬重了“槐树村”三个字。
林市长抬起头,目光越过人群,落在我身上。
他扶了扶眼镜,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
“槐树村……”他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声音很轻,像是在回忆什么,“很好的问题。”
他的目光在我脸上停留了几秒钟。
“方记者,是吧?”
我点点头。
“对于槐树村,以及所有像槐树村一样的地方,我的计划很简单。”他顿了顿,声音变得洪亮而有力,“修路,通路,通水,通电!要让山里的乡亲们,也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要让山里的孩子,也能有光明的未来!”
他的话,掷地有声。
会场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只有我,愣在原地,心里翻江倒海。
是他。
一定是他。
除了他,不会有人对“槐树村”三个字,有这样特别的反应。
我忽然很想哭。
为了我妈。
为了她当年在风雪里护着的那两个红薯。
为了她那句“人不能看着人饿死”。
原来,老天爷真的有眼睛。
它没有敲我家的窗户,而是派人来修那条通往我家的路。
那之后不久,一支工程队真的开进了槐树村。
挖掘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小山村几十年来的宁静。
村里人奔走相告,比过年还热闹。
他们都说,新来的市长是活菩萨,是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好官。
没人知道,这位“活菩萨”,曾经是他们嘴里的“坏分子”。
也没人知道,真正让他下定决心修这条路的,是二十年前,一碗碗的玉米糊,一个个的烤红薯。
路修好那天,举行了一个简单的通车仪式。
林市长亲自来了。
剪彩结束后,他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对随行的秘书说了几句话。
然后,他一个人,朝我家走来。
那天,我妈正在院子里晒萝卜干。
看到一个穿着干部服的“大领导”朝自家走来,她有点紧张,在围裙上擦了擦手,局促地站着。
“老人家,我找一下……方婶。”林疏的声音很温和。
我妈愣了一下,指了指自己:“我……我就是。”
林疏看着她,看着她被岁月刻满皱纹的脸,看着她花白的头发,看着她那双依旧清澈但略显浑浊的眼睛。
他的眼圈,又红了。
“婶子,”他走上前,轻轻地,叫了一声,“是我。我是林疏。”
我妈浑身一震。
她盯着他,看了很久很久。
仿佛要穿过二十年的时光,把他和记忆里那个狼狈的青年,对上号。
“你……是那个……林知青?”她的声音在发抖。
“是我。”林疏点点头,哽咽了。
我妈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
她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激动,也没有说“你出息了”之类的话。
她只是拉着他的手,翻来覆去地看,嘴里不停地念叨着:“瘦了……瘦了……在外面,没吃好吧……”
在她眼里,他不是什么市长。
他还是那个需要她从牙缝里省出粮食去接济的,可怜的读书人。
我爸闻声从屋里出来,看到这场景,也愣住了,半天没说出话来。
林疏拉着我妈和我爸的手,让他们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
他说:“婶子,大哥,我回来看你们了。”
他从秘书手里接过一个大包,打开,里面是各种营养品,还有几件崭新的羊毛衫。
“婶子,这点东西,不成敬意。以后,你们的生活,我包了。”
我妈连连摆手。
“使不得,使不得!我们好着呢!你有这份心就够了!”
她转身进屋,端出两碗热气腾腾的荷包蛋,一人一碗。
“快,吃个蛋,暖暖身子。”
林疏看着碗里那两个圆滚滚的荷包蛋,端着碗的手,抖得厉害。
他抬起头,看着我妈,泪水终于决堤。
“婶子,当年……当年要不是你,我早就死在后山那破窑里了。”
“胡说!”我妈打断他,眼睛一瞪,“什么死不死的!你读过书,脑子是金贵的,不能就这么废了!我一个老婆子,不懂什么大道理,我就知道,好人不能被糟蹋。”
一句“好人不能被糟蹋”,简简单单,朴实无华。
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
那天,林市长在我家的小院里,坐了很久。
他跟我爸妈聊家常,聊村里的变化,聊未来的规划。
他没有一点官架子,就像一个远归的亲人。
临走时,他对我说:“方禾,谢谢你。谢谢你在会上,提醒了我。”
我摇摇头:“该说谢谢的,是我。谢谢您,还记得槐树村。”
他笑了,笑容里有释然,有感慨。
“我怎么会忘。”他说,“这里,是我重生的地方。”
后来,我写了一篇关于林市长和槐树村的报道。
但我隐去了我妈的那部分。
我只写了一个清正廉洁、心系百姓的好市长,如何排除万难,为一个偏远山村修通了致富路的故事。
稿子发出去,反响很好。
林市长的声望,更高了。
有人问我,为什么不把那个“送饭”的故事写进去?那多感人,多有戏剧性。
我只是笑笑。
因为我知道,我妈不稀罕那些。
她做那些事,不是为了什么回报,也不是为了什么戏剧性。
她只是在践行她自己的道理。
那个最简单的,“人不能看着人饿死”的道理。
这种善良,是纯粹的,是不需要被宣扬和赞美的。
它是黑夜里的一束光,是寒冬里的一盆火。
它本身,就是力量。
几年后,我爸去世了。
我把妈接到了城里。
她还是不习惯城里的生活。
她嫌楼房憋闷,嫌邻居之间不来往,嫌我买的菜没有菜味儿。
她最常做的事,就是搬个小板凳,坐在阳台上,看着远处连绵的山影,发呆。
我知道,她在想槐树村,想那片她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
林市长,不,现在应该叫林伯伯了,他时常会来看我妈。
他每次来,都不空手。
有时候是些稀罕的水果,有时候是他托人从乡下弄来的土鸡蛋。
我妈每次都说他,说他太客气。
他总是笑呵呵地说:“应该的,应该的。”
他们俩坐在一起,也不怎么说话。
就那么静静地坐着,喝着茶,像两个相识多年的老朋友。
有一次,林伯伯陪我妈在楼下花园散步。
我跟在后面。
听到我妈问他:“小林啊,你现在……还好吧?”
林伯伯点点头:“好,都好。孩子们都出息了,工作也顺心。”
“那就好。”我妈说,“别太累了。身体是本钱。”
“我知道的,婶子。”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斑驳地洒在他们身上。
一个,是曾经在泥泞里挣扎求生的知青,如今是受人敬仰的市长。
一个,是字也不识一个的农村妇女,用最朴素的善良,托起了一个绝望的灵魂。
他们的背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很长。
我忽然觉得,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因果。
但那因果,不是寺庙里求来的,不是神佛许诺的。
它就藏在人心最深处。
你种下一棵善良的种子,也许它不会马上发芽,也许它会被埋在尘土里很多年。
但总有一天,它会破土而出,长成一棵能为你遮风挡雨的大树。
我妈去世的那年,八十二岁。
走得很安详。
葬礼上,来了一个特殊的人。
林伯-伯,他已经退休了,头发全白了。
他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一个人,默默地站在角落里,送了我妈最后一程。
他走到我面前,对我说:“阿禾,你妈妈,是个了不起的人。”
我点点头,泪流满面。
我知道。
她一辈子,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妻子,一个普通的母亲。
但她用她那双粗糙的手,在那个荒唐的年代,为一个陌生人,撑起了一片天。
她守住了人心里,最宝贵的那点东西。
那点东西,叫良知。
也叫,希望。
后来,我回了一趟槐树村。
村子已经大变样。
宽阔的水泥路直通到每家每户门口,一排排两层的小楼房,整齐漂亮。
后山那座破窑洞,已经被修葺一新,成了一个小小的纪念馆。
门口立着一块石碑。
上面刻着林伯伯亲手写的一段话。
“一饭之恩,重于泰山。此地,是我精神的原乡。”
我站在窑洞前,仿佛又看到了很多年前的那个黄昏。
我妈挎着篮子,脚步匆匆,走在那条蜿蜒的小路上。
她的背影,瘦小,却坚定。
我终于明白,她不是石头。
她是一粒种子。
一粒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也能开出花来的,善良的种子。
她把这粒种子,也种在了我的心里。
让我知道,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无论人心如何叵测。
总有一些东西,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坚守的。
比如,看到别人在黑暗里,就递过去一盏灯。
看到别人在寒冷中,就送过去一件衣。
哪怕,那灯火微弱,那衣衫单薄。
但它能让人相信,这个世界,没那么糟。
天,总会亮的。
离开槐树村的时候,我在那块石碑前,放上了一束从后山采来的野菊花。
风吹过,花瓣轻轻摇曳。
仿佛在对我诉说,那个关于善良和等待的,漫长而温暖的故事。
我回头,最后看了一眼那座小山村。
阳光正好,洒在每一片屋瓦,每一棵树梢上。
我想,我妈在天上看到了,一定会笑的。
她会说:“看,我说的吧,天亮了。”
是的,天亮了。
真好。
这些年来,我走过很多地方,采访过很多人。
有身居高位的政要,有富甲一方的商人,也有默默无闻的凡人。
我听过太多跌宕起伏的故事,见过太多人性的复杂和幽深。
但每当我觉得疲惫、迷茫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我妈。
想起她那双布满老茧却无比温暖的手。
想起她说的那些朴素得掉渣,却比金子还真的道理。
她就像我人生的压舱石。
无论外面的风浪多大,只要一想到她,我的心,就定了。
林伯伯退休后,大部分时间都住在槐树村。
他在村口盖了一间小屋,门前种了一片向日葵。
他说,他喜欢看着这些花,一辈子都朝着太阳。
村里人已经不再叫他“林市长”,都亲切地叫他“林老师”。
他给村里的孩子们上课,教他们读书,写字,讲外面的世界。
他说,知识是走出大山的翅膀,但根,不能忘。
槐树村的根,就在那座后山上,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在那些没有被磨灭的善意里。
有一次,我带着我的儿子回村里看他。
我的儿子,管他叫林爷爷。
林伯伯拉着我儿子的手,指着那片向日葵,对他说:“孩子,你要记住,人活着,心里得有光。有了光,就不怕黑。”
我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我站在一旁,看着他们一老一小,心里暖洋洋的。
我知道,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
它会像蒲公英的种子,乘着风,飘向更远的地方,在更多人的心里,生根,发芽。
我妈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段感人的往事。
她留下的是一种精神。
一种在任何时候,都选择善良,选择相信,选择不放弃的精神。
这种精神,比任何物质财富,都更珍贵。
它支撑着林伯伯走出了人生的最低谷,也支撑着我,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
如今,它又将传递给我的下一代。
我想,这就是最好的传承。
离开槐树村时,车子行驶在那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上。
我从后视镜里,看到林伯伯和他门前那片金色的向日葵,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一个小点。
我打开车窗,风涌了进来,带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
我仿佛又听到了我妈的声音。
“阿禾,做个好人。”
“妈,我知道。”我在心里回答。
我会的。
我会像你一样,努力做个好人。
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点,属于自己的,微小但温暖的光。
来源:小七闲谈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