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十八岁太奶奶3》刚上线,热度直接飙到2万+,把整个平台的天花板都捅穿了。
这话听着玄乎,可事实就摆在眼前。
一部《十八岁太奶奶3》刚上线,热度直接飙到2万+,把整个平台的天花板都捅穿了。
别的剧还在为破9000发愁,它已经甩出三条街。
更狠的是,第三季才开播,第四季预约链接立马挂上。
平台这意思很明白:只要你们爱看,我们就一直拍。
这不是拍剧,是搞“短剧流水线”。
而且,这次要加一个谁也想不到的角色——太爷爷。
你没听错,那个在第一季只被提了一句的“亡夫”,终于要正式登场了。
而且这个角色一放出来,全网男演员都在暗搓搓递简历。
为啥?
因为谁拿下谁翻红。
现在短剧最缺啥?
不是狗血剧情,不是打脸反派,缺的是一个能让人记住的“正经男人”。
不是那种张嘴就是“女人,你归我了”的霸总,而是一个有脑子、有担当、有温度的男人。
太爷爷就是这种人。
他是太奶奶的科研搭档,是她穿越七十年后最想见的人。
他不是来谈恋爱的,是来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承诺的。
这种角色,演好了,直接封神。
最近《太奶奶3》主创搞了一场直播,全员到场,热热闹闹聊剧情。
可眼尖的网友发现:角落里坐着个陌生男演员,话不多,也不怎么介绍自己。
他就是蔡欣洋。
奇怪了,一般这种内部宣传,不会随便拉外人进来。
除非……他已经是“自家人”了。
再一看他的脸——
眉眼清正,气质干净,笑起来有点暖,正经起来又带点疏离感。
弹幕直接炸了:“这不就是年轻版的老科学家吗!”“谁家正剧男主跑这儿来了?”
蔡欣洋之前演过几部言情短剧,剧没火,但他每次出场,评论区都有人问:“这男的叫啥?声音好好听。”
不是靠滤镜,是靠细节赢好感。
这种演员,最适合“太爷爷”这种角色。
不需要大喊大叫,一个眼神,一句台词,就能让你相信:他是真的爱她。
有人说,为啥非得是他?别人不行吗?
行,但没那么合适。
你想啊,太爷爷是谁?
是和太奶奶一起搞航天、一起扛过风雨的人。
他得有书卷气,有责任感,还得有一点点“老派浪漫”。
不是现在流行的“疯批爱我”,而是“我懂你,所以我陪你”。
这种男人,短剧里真的少见。
更妙的是,剧情早就埋了伏笔。
第三季结尾,太奶奶翻出一个旧怀表,里面是两张泛黄的照片。
一张是她,一张是穿白大褂的男人。
镜头停了三秒,音乐缓缓响起。
弹幕瞬间刷屏:“是他吗?”“下季是不是要穿越了?”“我哭死,她等了七十年。”
你看,情绪早就拉满了。
现在平台不官宣,就是在吊你胃口。
让你猜,让你吵,让你为“谁演太爷爷”吵上热搜。
等热度够了,再轻飘飘一句:“就是他。”
这一套操作,比某些大制作还熟练。
听花岛这波,已经不是在拍剧了,是在做“短剧工业化”。
先用前两季养人设,第三季拉情感,第四季直接上“灵魂男主”。
每一步都踩在观众心巴上。
反观一些长剧,还在纠结“要不要拍续集”,人家第四季的预约量都破百万了。
不是观众不爱看,是你给得太慢。
再说演员这头。
蔡欣洋要是真拿下这个角色,那就是“一步登天”。
短剧圈有个现实:只要你演过一部爆款男主,后续资源直接起飞。
代言、综艺、长剧邀约,全来了。
之前就有男演员靠一部短剧,拿下六个品牌合作,比一线明星还忙。
蔡欣洋现在缺的,就是一个机会。
而“太爷爷”,就是那个天时地利人和都凑齐的机会。
有人不服:“短剧男主也算演员?”
这话早就过时了。
现在一部爆款短剧,播放量几十亿,日活几千万,影响力不比电视剧小。
而且短剧对演员要求更高——
几秒内要立住人设,十几秒要拉起情绪,没点真本事,根本撑不住。
更重要的是,观众不是傻子。
你糊弄剧情,他们就用手指投票。
《太奶奶》能连拍三季还越拍越火,靠的就是真实。
你看太奶奶和她“儿子”相认那场戏。
她18岁的脸,喊出“妈回来了”。
对方70岁,跪在地上哭得像个孩子。
那一刻,谁还能说这是“土味剧”?
它讲的是亲情,是遗憾,是那句没说出口的“对不起”。
所以太爷爷的出现,不只是加个男主那么简单。
他是太奶奶的“另一半”,是她穿越时空后唯一的精神寄托。
他的出现,会让整个故事从“家族爽文”升级成“时代爱情”。
有网友说:“希望太爷爷不是来打酱油的,而是真真正正和太奶奶并肩作战。”
这话说到心坎上了。
我们不怕续集,就怕毁原作。
《太奶奶》现在站得越高,观众就越担心它“崩”。
但看目前这架势,听花岛是真把这条路走明白了。
他们知道观众要啥:
要爽,但不能无脑;
要甜,但不能狗血;
要反转,但要有逻辑。
太爷爷的选角,就是一次精准的情绪投放。
他们知道,观众等这个男人,已经等了三季。
所以别再问“短剧能不能出精品”了。
答案早就写在数据里。
当一部剧能让千万人准时蹲更新,能让中年人跟着哭,能让年轻人说“这是我奶奶的故事”,它就已经赢了。
观众真实反馈来了:
豆瓣热评第一说:“我奶奶看完第三季,拉着我手说,她和你爷爷当年也这样。”
抖音有条视频爆了:“我妈边看边抹眼泪,说这不是电视剧,是她们那代人的命。”
B站剪辑区更离谱,一堆UP主做“太奶奶语录”,“国家的事,比命大”这条,播放破千万。
还有年轻人留言:“以前觉得老一辈不懂爱,现在才发现,他们的爱藏在一辈子没说出口的话里。”
你看,一部剧能让人哭,是本事。
能让人想起自己的家人,是功德。
有些剧,是时代的镜子。
有些角色,是一代人的记忆。
太爷爷还没出场,可我们已经等了七十年。
来源:江上日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