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志毅:做好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工作,事关老年人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去年,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工作的若干措施》,推出12项务实举措。一年来,全省民政系统聚焦解决失能失智老年人及其家
今天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民政厅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为老服务发展水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是不少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面临的困境。请问民政部门在加强失能失智照护服务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志毅:做好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工作,事关老年人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去年,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工作的若干措施》,推出12项务实举措。一年来,全省民政系统聚焦解决失能失智老年人及其家庭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扩供给、优服务、强保障,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一是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居家照护服务,新增家庭养老床位9500张、累计达到8.6万张,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8000户、累计达到15.8万户。加强社区照护服务,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162 家,建设认知障碍老年人友好社区50个、社区康复辅助器具租赁站点192个。加强机构照护服务,全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升到76.4%。培育30家达到标准规范的智慧养老院,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老人入住、日常照护、消防安全、管理运营等服务智能化、智慧化。
二是提升服务质量。全省“两证齐全”的养老机构达到1125家,纳入医保定点、长期护理保险定点养老机构分别达到888家、976家,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制定院校设立养老专业奖补、大中专毕业生入职奖补、养老护理员技能等级奖补等政策,累计拨付4880万元资金支持52所院校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率提升到56.5%。
三是深化改革创新。在全国率先以省域开展“五床联动”试点,推动实现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全链条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在全国率先开展普惠性养老机构认定工作,认定普惠性养老服务机构1631家。入选国家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试点,截至10月27日,共发放养老服务消费券27.7万张,发放消费补贴1.35亿元。
下一步,山东将聚焦“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目标,持续深化服务体系改革,扩大优质服务资源供给,力争让每一位失能老人都能享有体面、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老年人医疗保障是家庭和社会关注的重点,请问省医保局,山东在强化医疗待遇保障、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方面有哪些新进展?
李伟光:近年来,省医保局紧紧围绕提升老年人健康福祉的目标任务,持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稳步提高医疗保障待遇水平,积极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切实增强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力服务支持全省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强化老年人医疗保障方面:一是巩固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目前,山东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医保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70%左右和80%以上,为方便老年人就近住院报销,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的报销比例提高到85%以上。二是全面优化门诊费用保障政策。建立健全普通门诊统筹制度,将头痛脑热、感冒发烧、腹泻等常见病、多发病的日常医药费用纳入报销范围。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报销比例也提高到75%。统一将恶性肿瘤门诊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等81种门诊慢特病纳入保障范围,并规范了认定标准,使老年人门诊保障更加均衡、可及。三是扎实做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对认定为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困难老年人参加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部分实行分类资助,并对其个人负担的合规费用,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再按不低于70%的比例给予救助,年度可救助5万元,有效防范因病致贫返贫风险。
在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方面:一是持续扩大制度覆盖范围。在率先实现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扩面。目前,全省16个市均已启动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工作,其中济南、青岛、东营、济宁、滨州5市已实现居民全覆盖。截至当前,全省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已超过5580万人,参保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二是稳步提升待遇保障水平。根据失能等级和服务方式,实行差异化的保障政策。政策范围内和定额标准内的护理服务费用,由基金和个人按比例分担,且不设起付线。保障对象从重度失能人员逐步拓展,济宁等8市已将中度失能人员纳入保障,青岛等10市已将重度失智人员纳入保障。今年以来,已有近26万人享受保障待遇。三是积极拓展服务范围。在济南等5市开展轮椅车、护理床、防压疮垫等辅助器具租赁支付试点的基础上,将试点范围扩大至淄博、德州2市。截至目前,全省已有近4000名失能人员享受到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基金累计支付超700万元。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异地长期居住失能人员的待遇支付工作,跨统筹区费用报销更加方便。目前,已为1430名异地居住失能人员办理报销,支付相关费用约2400万元。
下一步,省医保局将继续聚焦广大老年人在医疗保障和长期照护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深化改革创新,优化政策供给,提升服务效能,为山东老龄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贡献更多医保力量。
山东商报记者:
养老金融是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在完善政策体系和加强宏观信贷政策指导等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有何成效?
李云山: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 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力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从细化完善政策体系、深化部门协作、促进银企对接等方面发力,推动全省养老金融服务质效不断提升。截至2025年8月末,山东省养老产业贷款余额164.6亿元,同比增长44.3%,高于全省全部贷款增速35.7个百分点,贷款平均利率3.57%,同比下降0.35个百分点,全省养老产业贷款实现“量增、面扩、价降”的良好态势。
一是推动各部门协同发力。针对养老金融工作跨领域、跨部门,工作协调难度大的特点,联合山东金融监管局牵头成立全省11部门参与的山东省养老金融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联合山东金融监管局等10部门印发《山东省金融服务养老事业和银发经济工作方案》,从加强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养老产业投融资支持、助推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推动养老服务金融提质增效、健全养老金融发展长效机制等五方面提出15项重点任务举措。建立山东省金融机构养老金融服务质效评估机制,推动金融机构积极改进提升养老金融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全省金融机构共设立养老金融事业部、特色分(支)行或养老金融样板示范行118个。
二是强化银企精准对接。会同发改、工信、民政、商务、文旅、卫健等部门建立全省养老产业项目库,包含近300个市场主体,推送至金融机构,截至9月末,金融机构已与91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金额104.3亿元;通过山东分行公众号发布《山东省金融机构养老信贷产品手册》,涵盖全省养老金融信贷产品38项。联合省委金融办、省工商联共同主办金融支持山东省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政会金企对接活动,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分别介绍了各自专属养老金融产品,民营养老企业围绕融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发言,金融机构部门负责人现场答疑,为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方案。本次对接活动,首次聚焦民营涉老企业、协会商会会员企业,围绕股贷保联动,向金融机构推介46家民营涉老企业融资需求,目前金融机构已实现对接全覆盖,与19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涉及金额10.4亿元。
三是加大产品服务创新。引导金融机构聚焦养老产业经营特点及融资难点,开发推广特色服务模式、专属信贷产品。截至目前,全省金融机构共创新推出“民政养老贷”“养老机构贷”“养老产业贷”等用于支持全省养老产业发展的信贷产品40余项。如建设银行山东省分行创新性试点将营利性养老机构有偿取得的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等社会福利用地使用权、养老服务设施作为押品,为日照某养老机构授信3000万元,破解了养老机构贷款无合格押品的难题。
下一步,山东分行将以推动服务消费与养老贷款增量扩面为切入点,持续做好全省养老金融大文章,发挥全省养老金融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加大与行业主管部门的信息共享,强化政金企高效对接;用好全省金融机构养老金融服务质效评估结果,不断丰富养老金融特色产品和服务模式供给,为全省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金融动能。
来源:山东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