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0岁以后,很多人觉得人生就剩吃饭睡觉带孙子了,可偏偏有一群人,每天早上五点起来读《追忆似水年华》,边读边记笔记,孙子在旁边玩积木,他头也不抬。
50岁以后,很多人觉得人生就剩吃饭睡觉带孙子了,可偏偏有一群人,每天早上五点起来读《追忆似水年华》,边读边记笔记,孙子在旁边玩积木,他头也不抬。
不是他们闲得慌,是他们突然发现,人老了,反而更需要书。
《黄帝内经》现在在抖音上播放量破18亿,点赞的不是年轻人,是穿着睡衣在阳台上晒太阳的老太太,一边捋着头发一边念:“肝主疏泄,情绪不能憋。
”她丈夫高血压十年,现在每天泡菊花枸杞,不靠药,靠的是书里那句“怒伤肝”。
北京的一个社区图书馆,每周三下午开“银发共读会”,十几个退休老师围着一张圆桌,讨论《自由的迷失》里那句“我们不是失去了意义,是把意义交给了别人”。
有人哭,有人笑,有人站起来说:“我以前以为退休就是等死,现在我才明白,我是要重新活一遍。
”
荣格的《回忆、梦、省思》出了一款冥想APP,不是催眠曲,是带你从“我是谁”开始问起。
上海一家养老院用它做认知训练,一个81岁的老爷子,三个月后主动报名当志愿者,去给孩子讲他当年在工厂修机床的故事——他以前觉得那点事没人听,现在他说:“原来我的经历,也是药。
”
不是他们突然开窍了,是社会终于肯回头看看,这群被当成“需要照顾的老人”的人,其实脑子里装着半个世纪的风雨。
他们不需要你夸他们“精神矍铄”,也不想要“老有所乐”这种空话。
他们要的是被当成一个有脑子、有情绪、有记忆的活人。
你见过凌晨四点半的图书馆吗?
不是考生,是退休的老书记,带着老花镜,在《追忆似水年华》里找他年轻时错过的一场雨。
书不老,人也不该被定义。
你养他十年,他读一本书,还你一个清醒的晚年。
这才是真正的孝顺——不是买药送饭,是不把他当成废品,而是让他继续发光。
来源:小王8880009992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