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数学必知:圆周率 π 的历史,从几何推导到无穷级数革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8 13:37 1

摘要:这段内容在《历代志下》4:2 中也能找到,记载的是公元前 950 年左右建造所罗门圣殿时的计数规格。这里提到的圆周率 π 值是 3,显然不算精确,即便放在当时也不算——要知道更早之前,埃及人和巴比伦人就已经算出了更接近真实值的结果:埃及人的 π 约为 256/

圣经里有一段不太为人熟知的经文,是这么写的:

“他又铸了一个铜海,样式是圆的,从这边到那边共十肘,高五肘,围腰三十肘。”(《列王纪上》7:23)

这段内容在《历代志下》4:2 中也能找到,记载的是公元前 950 年左右建造所罗门圣殿时的计数规格。这里提到的圆周率 π 值是 3,显然不算精确,即便放在当时也不算——要知道更早之前,埃及人和巴比伦人就已经算出了更接近真实值的结果:埃及人的 π 约为 256/81,巴比伦人的则是 √10≈3.162。不过这里也要替所罗门的工匠们说句公道话,他们描述的“铜海”本就是某种巨大的铜器,这种大物件既不可能、也没必要追求极高的几何精度。

古埃及数学的瑰宝《莱因德数学纸草书》由埃及抄写员阿莫斯(Ahmes)编写,记载了各种数学问题及其解法。1858 年被苏格兰古物学家亨利·莱茵德(Henry Rhind)发现,因此得名。

纸草书包含了几何、分数运算、面积计算、体积计算等内容,展示了古埃及人在建筑、农业和商业中的数学应用。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恒定的一个数”这个事实,人们早就知道了,具体起源已无从考证。最早的 π 值(包括圣经里的 3),几乎都是通过测量得到的。比如公元前 1650 年左右的埃及《莱因德数学纸草书》(Rhind Papyrus)中,就有充分证据表明当时人们用 4×(8/9)²≈3.16 作为 π 的近似值。

而第一个通过理论计算得到 π 值的,大概是叙拉古的阿基米德(Archimedes of Syracuse,公元前 287-前 212 年)。他算出的结果是: 223/71

在简单说说他的证明思路前,有个点值得注意:这里用到的不等式,其实暗含了相当高的数学技巧。阿基米德很清楚——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不清楚——π 并不等于 22/7,他也从没宣称自己找到了 π 的精确值。如果我们取他两个边界值的平均值,得到的结果是 3.1418,误差仅约 0.0002。

假设有一个半径为 1 的圆,在圆内作一个边数为 3×2ⁿ⁻¹ 的正内接多边形,其半周长记为 bₙ;再作一个同样边数的正外切多边形,半周长记为 aₙ。(下面是 n=2 时的示意图,即边数为 12 的多边形)

这种做法会定义出两个序列:一个是递增序列 b₁, b₂, b₃, … ,另一个是递减序列 a₁, a₂, a₃, … ,而这两个序列的极限都是 π 。

咱们不该觉得 “他怎么咋算到 96 边形就停了”,反而该惊叹“居然能硬生生算到 96 边形”—— 要知道在没有任何现代数学工具的情况下,这已经是超了不起的成就了。

理论上,只要不断增加多边形边数,就能算出更精确的 π 值。后来确实有不少人这么做,比如:

托勒密(约公元 150 年):3.1416祖冲之(430-501 年):355/113(约 3.1415929)花拉子米(约公元 800 年):3.1416卡西(约 1430 年):精确到 14 位小数韦达(1540-1603 年):9 位小数鲁曼(1561-1615 年):17 位小数范·塞伦(约 1600 年):35 位小数

除了祖冲之,这些改进都没有理论上的突破,靠的只是更强的计算耐力。有意思的是,就像其他科学领域一样,在公元 400 到 1400 年这一千年里,π 值计算的领先地位是从欧洲转移到了东方。

花拉子米生活在巴格达,顺便说一句,“算法(algorithm)”这个词就源自他的名字,而他某本著作标题里的“代数学(al jabr)”,则成了“代数(algebra)”一词的来源。卡西生活的地方更靠东,在撒马尔罕。

欧洲文艺复兴最终带来了全新的数学世界,其中一个早期成果就是出现了计算 π 的数学公式。最早的公式之一是沃利斯(1616-1703 年)提出的:

而最知名的公式之一,是这个无穷级数:

这个级数有时会归功于莱布尼茨(1646-1716 年),但实际上最早是詹姆斯·格雷戈里(1638-1675 年)发现的。

这些公式既惊艳又出人意料——右边都是纯算术形式,而 π 最初是从几何里来的。它们向我们展示了无穷过程能带来多么惊人的结果,也为现代数学的丰富内涵指明了方向。

不过从计算 π 值的角度看,这两个公式其实没什么用。比如格雷戈里级数,要想得到 4 位精确小数,误差得小于 0.00005,这意味着需要约 10000 项才能做到。但格雷戈里还证明了一个更通用的结果:

只要令 x=1 ,就能得到前面那个 π 的级数。但如果利用 arctan(1/√3)=π/6 ,就能得到一个收敛快得多的级数:

这个级数的第 10 项是 1/(√3×19×3⁹) ,小于 0.00005 ,也就是说,只需要 9 项就能得到至少 4 位精确小数。

其实只要会证明公式(4),证明(5)也没什么额外难度,就是计算过程麻烦点。当然,能想出这个公式本身,就是另一回事了。

有了这样的公式,计算 π 的唯一难点就只剩过程的枯燥了。不用说,还真有人愿意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这种单调又无用的追求上。其中一位是英国的尚克斯(Shanks),他用梅钦公式算出了 π 的 707 位小数,并在 1873 年发表了自己多年的计算成果。尚克斯能留名,原因还挺特别,我们马上就会说到。

先看看 π 值计算精度的提升历程:

1699 年:夏普用格雷戈里的成果算出 71 位精确小数1701 年:梅钦用改进方法算出 100 位,后来的人也沿用他的思路1719 年:德拉尼算出 112 位精确小数1789 年:维加算出 126 位,1794 年又算到 136 位1841 年:卢瑟福算出 152 位,1853 年算到 440 位1873 年:尚克斯算出 707 位,但其中只有前 527 位是对的

尚克斯知道 π 是无理数(irrational number),因为兰伯特(Lambert)早在 1761 年就证明了这一点。就在尚克斯完成计算后不久,林德曼(Lindemann)证明了 π 是超越数(transcendental number)——也就是说,π 不是任何整系数多项式方程的解。其实林德曼的这个结果,也证明了“化圆为方”是不可能的:既然 π 是超越数,就不可能用尺规作图画出一个和给定圆面积相等的正方形。

尚克斯的计算结果公布后没多久,德摩根(De Morgan)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统计现象:在这 707 位小数里,数字 7 出现的次数异常少。他在 1872 年的《悖论集锦》里提到了这一点,但这个疑问一直悬到 1945 年才解开——弗格森(Ferguson)发现尚克斯在第 528 位小数处算错了,后面的所有数字自然也都错了。1949 年,人们用计算机算出了 π 的 2000 位小数。在这次及之后所有计算机算出的结果里,数字 7 的出现次数都和预期差不多,而且到目前为止,π 的小数序列通过了所有随机性统计测试。

我们得说说 π 这个符号是怎么来的。1647 年,奥特雷德(Oughtred)用“d/π”表示圆的直径与周长的比值;1697 年,大卫·格雷戈里(David Gregory)用“π/r”表示圆的周长与半径的比值。而第一个用 π 表示现在这个含义(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的,是威尔士数学家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1706 年,他在著作中写道“3.14159…=π”。1737 年,欧拉(Euler)采用了这个符号,之后 π 很快成为标准表示法。

布丰投针问题

如果有一组等距的平行直线(间距为 1),把一根长度 l ≤ 1 的针随机扔到这组直线上,针与直线相交的概率是 p = 2l/π。有不少人试着用这种方法算 π,其中最出名的是拉泽里尼(Lazzerini)在 1901 年的实验——他扔了 34080 次针,算出 π = 355/113 ≈ 3.1415929

巧合的是,这个值正是祖冲之算出的结果。这个结果准得有点可疑,而“34080 次”这个奇怪的次数也暴露了问题。肯德尔(Kendall)和莫兰(Moran)指出,只要在“最佳时机”停止实验,就能得到一个理想值;但如果事先定好扔针次数,这种方法算 π 其实非常不准。他们还调侃说,不如找一块圆形木头,用卷尺量它的周长和直径,结果会更准。

说到“可疑实验”,格里奇曼(Gridgeman)在一篇嘲讽拉泽里尼等人的论文里,还搞了个有趣的恶作剧:他选了一根长度 k=0.7857 的针,扔了两次,有一次和直线相交,然后根据公式计算:

算出 π≈3.1428 ,这个结果看起来还挺可信——当然,他根本没当真。

1934 年,居然有人以 π 的定义为借口,对著名数学家埃德蒙·兰道(Edmund Landau)发起了种族攻击,这事听起来简直难以置信。那一年,兰道在哥廷根出版的教材里,用了现在相当常见的方法定义 π:π 是 1 到 2 之间使 cos x = 0 的 x 值。这个定义引发了一场学术争议,最终导致兰道被免去哥廷根大学的教授职位。

比贝尔巴赫(Bieberbach)虽然是一位知名数论学家,但本人的种族主义观点让其声名狼藉,他试图这样解释免职兰道的原因: “哥廷根学生群体勇敢地反对伟大数学家埃德蒙·兰道,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个人在研究和教学中‘非德国式’的风格,让德国人无法忍受。一个民族既然意识到另一个种族正试图强加外来思想,就必须拒绝接受异文化的教师。”

G·H·哈代(G·H·Hardy)立刻在一篇公开评论中反驳比贝尔巴赫,针对这种“非德国式 π 定义”的说法: “我们中有很多人,无论是英国人还是德国人,在战争期间都说过一些言不由衷、现在回想起来会后悔的话。为了自己的地位焦虑,害怕跟不上愚蠢的潮流,不顾一切想不被落下,这些理由或许情有可原,哪怕不算英勇。但比贝尔巴赫教授的声望,让这些理由无法解释他的言论——我只能得出一个不太善意的结论:他是真的相信这些话。”

不光德国因为 π 出了问题,美国也曾因为 π 的取值引发过激烈的政治争论。1897 年,印第安纳州众议院全票通过了一项法案,宣称要确立一个“新的数学真理”: “印第安纳州议会颁布法令:经发现,圆的面积与‘等于圆周长四分之一的线段所构成的正方形’的面积之比,等于矩形(这里实指正方形)的面积与其一边构成的正方形的面积之比。”(1897 年《印第安纳州众议院第 246 号法案》第一节)

还好印第安纳州参议院更理智,把这项法案无限期搁置了!

数字 0-9 在 π 的小数展开中,是否每个都出现无穷多次?布劳威尔的问题:π 的小数展开中,是否存在某一处连续出现 1000 个 0?π 在十进制下是“简单正规数”吗?也就是说,长期来看,每个数字出现的频率是否相等?π 在十进制下是“正规数”吗?也就是说,长期来看,任意长度的数字块出现的频率是否相等?π 是“绝对正规数”吗?也就是说,长期来看,在任意进制下,任意长度的数字块出现的频率是否相等?这个概念是博雷尔(Borel)在 1909 年提出的。另一个关于正规性的问题:我们知道 π 不是有理数,所以它的小数不会从某一处开始循环。但如果 π 是正规数,那么“314159265358979…”这前 100 万位数字,总会在某个位置再次出现;即便 π 不是正规数,这种情况也可能发生。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是,会从哪一位开始?(注:截至 2000 万位小数,出现过的最长匹配是“31415926”,出现过两次)

最后给大家一个记忆 π 小数展开的口诀——每个单词的字母数,对应 π 的一位小数: “How I want a drink, alcoholic of course, after the heavy lectures involving quantum mechanics. All of thy geometry, Herr Planck, is fairly hard...”(中文大意:听了量子力学的沉重讲座后,我多想来杯酒,当然是含酒精的。普朗克先生,你的几何课实在太难了……)

对应的 π 值是: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

本文译自 MacTutor 网站,作者 J J O'Connor and E F Robertson。原文除另有标注外遵循 CC BY-SA 4.0 国际许可协议。翻译:【遇见数学】,译文继承原协议:可自由复制、改编,但需标注原文来源、作者及本译文;改编后分享需采用同类许可。

来源:遇见数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