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全面停止进口美国大豆?22年布局背后的粮食安全战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8 14:06 1

摘要:今天我们从三个维度深入分析,中国制裁美国大豆的真正性质、其对美国产生的实际影响,以及这场博弈将如何收场。

准备了22年的大豆战争,岂容你说停就停?

今年美国农业迎来创纪录丰收,但农场主却难展笑颜,自五月起,中国未采购一颗美国大豆。

多数媒体将此解读为中国对美关税战的反制,然而这实则是被低估的战略举措。

今天我们从三个维度深入分析,中国制裁美国大豆的真正性质、其对美国产生的实际影响,以及这场博弈将如何收场。

首先为何说大豆制裁不止于反制?

反制讲究对等报复,属中短期行为,通常随冲突缓解而结束。但中国此次行动,实质是推进历时22年的粮食安全战略。

作为一个历经百年动荡、高度重视安全的国家,中国在消除安全隐患方面往往展现出全民动员的决心。

1950年的抗美援朝保障东北边境安全,2018年后的芯片国产化攻坚突破技术封锁,如今大豆领域亦如是。

当前问题已非美国是否愿意出售,而是中国是否还需要进口。

大豆、豆油及豆粕制品对中国食品供应至关重要。

回顾2023年,四大国际粮商协同资本操纵市场,将大豆价格从每吨2000元推高至4000余元,诱使中国压榨企业在4300元高位签订八百多万吨采购协议。

然而协议墨迹未干,资本立即反手做空,价格暴跌至2000多元,导致中国损失数十亿元,70%相关企业陷入亏损或破产。

ABCD等国际粮商趁机低价收购中国压榨企业,至今仍深刻影响我国粮食安全格局,此手法恰如古代“齐纨鲁缟”之谋。

刚入世贸组织的中国尚显天真,未以最谨慎态度预判风险。

经此教训,中国加速推进大豆自主战略,扩大种植面积、增强中储粮储备、投资巴西等大豆产区基建,逐步实现进口多元化。

美国大豆占中国进口比例从2017年关税战前的34.4%降至2023年的25%。

中国人能否吃肉、以何价吃肉,决不能让美国主导。今年停止采购美国大豆,正是22年准备成熟后,借美方挑衅展示战略成果的良机。

其次,停止进口美国大豆究竟对美国影响几何?

有人认为中国仅作姿态,美国大豆可经第三国转口。但中国已建立大豆基因溯源检测与物流全流程监控体系,从分子与物流层面阻断美国大豆伪报原产地进口。

此前阿根廷一批大豆就因检出美国原产被整批退回,还有人认为中国转向南美采购后,美国仍可填补其他市场缺口。

实际上南美大豆核心制约在销量而非产量,获得中国长期订单的巴西已大幅增产,新增数千万吨产能正是为中国准备。

从经济层面看,若认为百亿美元大豆进口在美国29万亿美元GDP中微不足道,实为对经济规律的误读。

粮食短缺10%不会仅导致价格上涨10%,而是会涨至10%人口无力购买的程度;

同理失去一半大豆市场也不会简单导致价格下跌50%,而是将引发连锁反应,大量农场主因无法承担储存成本被迫销毁大豆(豆粕储存期仅3-5个月)。

140亿美元大豆滞销将引发上下游产业链千亿美元级损失,对GDP的冲击还将倍增。

从社会层面看,美国200万大豆农场主采用大规模农业模式,需雇佣大量员工。

按每农场雇佣10人计算,直接影响2000万人就业,叠加上下游产业裁员效应,冲击更为深远。

当前美国非农就业率已从百分之十几修正至个位数甚至负值,若农业就业再受打击,将形成双线崩塌。

更严重的是大豆种植面积下降将破坏美国农业生态,大豆与玉米轮作是维持土壤肥力的关键,豆类根瘤菌的固氮作用为玉米生长提供必要养分。

若农民因大豆滞销改种单一玉米,将导致土壤酸化与微生物多样性下降。

其他固氮作物如红豆、黑豆、豌豆等需求有限,唯一需求较大的花生又主要适种于美国南方,这种结构性损害远非当前农场破产所能涵盖。

历史上土地兼并屡见不鲜,但巧合的是本轮受影响的大豆种植户恰是某前总统的核心票仓群体。

最后美国如何化解这场大豆危机?

我们认为存在上中下三策,下策是内部消化两千多万吨大豆,人均消耗约70斤,但将导致肠道气体大增,推高甲烷排放。

中策是改种大麻,既填补本国合法化后产量缺口,又可打击墨西哥毒品走私。上策唯有五字秘诀,人民币结算。

若美方开通专线对中国说出这五字,大豆危机一周内便可化解,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便是成功先例。

这场历时22年的大豆博弈,终将以其对全球粮食格局的深刻重塑载入史册。

来源:宇哥商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