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访谈 叶辛:一位作家对贵州文旅传播的情结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14:01 1

摘要:有人问他图什么,他说,我在这儿活过二十年,贵州不是风景,是命。

他77岁了,还在贵州的山路上走。

不是旅游,是走路。

走遍了88个县,不是打卡,是把脚印留在了每个村口的石阶上。

有人问他图什么,他说,我在这儿活过二十年,贵州不是风景,是命。

新书《情在贵州山水间》出来了,中英文双语。

不是为了卖书,是为了让外国人知道,贵州不是“穷山沟”,是有人用命爱过的地方。

大英图书馆收了,伦敦书展有人专门开推介会,三家英国旅行社,现在真带团来贵州了。

不是因为黄果树,是因为叶辛写的那句:雨后的青石板,能照出人影,也照出人心。

书里写黄小西吃晚饭,现在这五个字,成了12个景区的黄金圈。

织金洞、镇远古城,全加进去了。

叶辛没说“我要带火旅游”,但他写的每一页,都成了游客手机里的导航。

有人在镇远古城的巷子里,蹲着读他的文章,读着读着哭了,说原来这石头墙,也有人心疼过。

最狠的是AR版。

扫一页纸,就能听见他声音,讲当年在黔西插队,怎么用煤油灯写第一篇小说。50万人扫了,不是年轻人凑热闹,是城里人突然发现,原来文字还能这样活。

不是电子书,是老作家在你手机里,跟你唠嗑。

教育厅把他的文章塞进中学课本。

老师说,孩子不爱写作文,但读了叶辛写的“山里的孩子背书包走三小时”,突然就懂了什么叫“真实”。

有学校开了慕课,叫“跟着叶辛学写作”——不是教你修辞,是教你别骗自己,别把假感动当真情。

他现在又拉了贾平凹、阿来,一起进贵州采风。

不是搞文学沙龙,是带着一群老头,去苗寨吃酸汤鱼,去村小听孩子念课文。

他说,贵州的根,不在景区门票,而在那些没人拍的灶台边、田埂上。

有人问他,老了还折腾啥?

他没回答。

只是把新书的续集方向,定在了“乡村振兴中的文化传承”。

不是喊口号,是想写一个老人,怎么把祖传的蜡染手艺,教给孙女,然后孙女在抖音上卖出了三千单。

他不写旅游攻略,不夸政策,不蹭流量。

他只是蹲在路边,把贵州的土、雨、炊烟、人声,一个个捡起来,放进纸里。

别人用镜头拍贵州,他用命记贵州。

你刷到的每一个“贵州好美”,背后,可能都有一行他凌晨三点写下的字。

他不是在写书。

他是在替这片土地,把被遗忘的温度,重新焐热。

来源:泉边闲听水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