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士打扫时混用了消毒液产品,不料因吸入大量刺激性气体,出现剧烈咳嗽、胸闷气短等症状,送医后诊断为急性气道化学性损伤。”近日,武汉市汉口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叶永军介绍,这样的案例在接诊时屡见不鲜。
前不久
一起氢氟酸中毒致死的悲剧
为所有人敲响了化学品安全的警钟
其实,家庭不当使用消毒液
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害
主妇做清洁频频引发
气道化学性损伤
“女士打扫时混用了消毒液产品,不料因吸入大量刺激性气体,出现剧烈咳嗽、胸闷气短等症状,送医后诊断为急性气道化学性损伤。”近日,武汉市汉口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叶永军介绍,这样的案例在接诊时屡见不鲜。
甚至在前年,他还遇到一位60多岁的清洁工,打扫卫生时持续接触消毒液,导致非常严重的肺损伤,患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造成多器官衰竭,经过气管插管、床旁血滤(CRRT)等抢救才挽回一命。
在社交媒体上,更有不少网友热衷于分享“香味消毒液”,用它来遮盖异味、营造清新的居家氛围。
然而,消毒后那种所谓的“干净清香”,其实是一场化学成分的悬浮盛宴——好闻的背后,可能健康受损。
叶永军强调,消毒液挥发后,其化学成分可吸附在家具、织物表面,持续低剂量释放,被人吸入体内。长期或频繁接触这些挥发性物质,尤其对呼吸道脆弱的人群,可能引发各种问题。
科学消毒
记住“四不”与“四要”
四不原则:
1.不混合:严禁将不同消毒剂混合使用。
2.不喷洒:不要对着空气或人、宠物直接喷洒,以免吸入。
3.不滥用:非必要不消毒,日常清洁以清水和皂液为主。
4.不迷信:不盲目追求“无菌”,环境中的有益微生物有助于免疫系统发育。
四要原则:
1.要通风:消毒时及结束后,务必开窗通风30分钟以上。
2.要稀释:严格按说明书比例稀释,宁低勿高。
3.要冲洗:消毒剂作用后,用清水擦拭或冲洗物品表面残留。
4.要防护:操作时佩戴口罩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
分区施策:
超越“干净”的智慧消毒法
消毒的关键不是制造“无菌环境”,而是精准阻断病原体的传播。不同的家庭区域,消毒策略也完全不同:
【厨房:防范“病从口入”】
健康隐患:沙门氏菌等食源性致病菌。
建议:处理完生肉的案板、刀具,立即用食用小苏打水或洗洁精热水彻底清洗。餐具优先采用煮沸、蒸汽等物理消毒法,避免化学残留随食物入口。
【卫生间:对抗“潮湿霉变”】
健康隐患:霉菌、细菌易滋生。
建议:保持环境干燥。洗完澡后及时擦干地面、开启排风扇。地漏可定期注入一些热水,防止存水弯干涸。避免将消毒液直接倒入下水道,以免破坏微生物平衡和环境污染。
【客厅/卧室:改善“室内空气”】
健康隐患:空气停滞、尘螨过敏原聚集。
建议:每日开窗对流通风。被褥、窗帘等织物定期清洗后,在日光下暴晒4-6小时,利用紫外线天然杀菌除螨,效果远超化学喷雾。
【高频接触表面(门把手、开关等):重在“勤擦拭”】
健康隐患:交叉接触,成为病毒传播的“中转站”。
建议:养成进门后用酒精棉片随手擦拭手机、钥匙的习惯。对门把手、开关,每周1-2次用稀释后的消毒液擦拭即可,无需每日喷洒。
放下对“无菌”的焦虑,用知识和理性来经营家的环境。真正的洁净,并非来自浓重的消毒水气味,而是源于日常的良好习惯。
来源 光明网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莱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