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注核聚变,先看这3家!永鼎的材料、上海电气的订单,谁更值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13:41 1

摘要:当注册资本150亿元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当国内核聚变公开招标规模突破100亿元,这个曾被视作"遥远未来"的赛道,2025年已实实在在迈入"造设备、备材料"的攻坚期。永鼎股份、精达股份、上海电气这三家被频繁提及的企业,并非简单蹭热点,而是分别站在了产

当注册资本150亿元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当国内核聚变公开招标规模突破100亿元,这个曾被视作"遥远未来"的赛道,2025年已实实在在迈入"造设备、备材料"的攻坚期。永鼎股份、精达股份、上海电气这三家被频繁提及的企业,并非简单蹭热点,而是分别站在了产业链的关键节点上。但同样是布局核聚变,三者的逻辑差异巨大,到底谁更值得长期等待?看懂它们的角色定位,才能摸清赛道的真实机会。

先搞懂底层逻辑:核聚变现在缺什么?

要判断三家企业的价值,得先明白2025年核聚变产业的核心需求。简单说,"人造太阳"的实现需要过三道关:用强磁场"捆住"1亿度的等离子体、用耐极端环境的设备承载反应、用工程能力完成系统集成。这三道关恰好对应了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而永鼎、精达、上海电气正分别卡位在这三个关键环节。

更关键的是,现在的核聚变赛道已不是"画饼阶段"。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从2023年的30%跃升至70%,关键设备订单交付周期长达3-5年,国家队的真金白银投入让订单从"意向协议"变成了有明确付款节点的"硬合同"。这种背景下,企业的价值不再看"故事好不好听",而看"卡位实不实"——有没有核心技术、能不能拿到订单、产能能不能跟上需求。

三家企业深度拆解:各自的王牌与短板

永鼎股份:高端材料的"隐形冠军",确定性最强

永鼎的核心优势,是捏住了核聚变的"命门"——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REBCO)。要"捆住"高温等离子体,超导磁体是核心,而超导带材就是磁体的"骨架",占磁体成本的40%-50%,没有它再强的磁场也建不起来。

这家企业最实在的是"技术+订单+产能"三落地。子公司东部超导早已突破REBCO技术,产品耐温1.5亿摄氏度,磁通钉扎强度是国际标准的3倍,独供"洪荒70"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2025年更是把产能从1000公里扩到5000公里,远期目标2万公里,良品率超90%,成本还比国际低60%,直接解决了"卡脖子"的产能和成本问题。

订单更能说明问题:2025年核聚变相关订单已超2亿元,潜在合同规模超20亿元,还成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二期的核心供应商,国内"环流四号""BEST"等国家级装置都在使用它的产品。更妙的是它有"双保险",光模块业务已供货特斯拉Dojo2.0、微软Azure,1.6T产品订单排到2026年,就算核聚变商业化节奏放缓,光通信的业绩也能托底。

短板在于高温超导技术路线存在替代风险,目前低温超导仍是主流,且核聚变业务占公司总营收比例仍较小,短期对业绩拉动有限。

精达股份:基础材料的"产能先锋",低调卡位

如果说永鼎的超导带材是"高端核心",精达股份就是核聚变的"基础材料后盾",走的是"产能先行"的路线。核聚变磁体系统除了高端超导带材,还需要大量配套的超导材料组件,这类材料用量大、需求稳定,工程阶段采购量会从"吨级"跳到"千吨级",谁有产能谁就能先拿订单。

精达通过子公司上海超导早已切入这个环节,专门给核聚变磁体制造商供货,间接绑定了国家级装置项目。虽然没有公开具体产能和订单金额,但从行业逻辑看,它提前布局的生产线刚好能接住紧凑型聚变装置和ITER二期的批量采购需求,属于"闷声卡位"的类型。

但这家企业的不确定性也最明显:公开信息中缺乏明确的订单数据和产能规模,核聚变相关收入仍在"百万到千万级"爬坡,技术壁垒相比永鼎较低,且没有其他强业绩支撑的业务板块,对核聚变赛道的依赖度更高。

上海电气:工程集成的"全能冠军",体量最大

上海电气的优势在于"工程硬实力+全产业链布局",是核聚变装置的"总装师"。核聚变装置不是"搭积木",从核心部件到整体安装,要扛住高温、高压、强辐射,对工程能力要求极高,而上海电气作为国内装备制造龙头,早就在这领域积累了实打实的经验。

它的订单规模堪称"震撼":截至2025年9月,累计承接核聚变领域订单超400亿元,负责BEST装置磁体系统与真空室的集成制造,2025年聚变业务收入同比激增4倍,已成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更关键的是它不止卖设备,还能提供"从设计到安装"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甚至推进"聚变+超临界发电"一体化方案,提前布局2030年商业化落地。

短板是体量太大,400亿订单分摊到千亿级营收的企业中,短期业绩弹性不如中小型材料企业,且传统电力设备业务受行业周期影响较大,可能会拖累整体估值。

终极答案:谁更值得等?看你的投资逻辑

三家企业没有绝对的"谁更好",关键看你的投资偏好和对赛道阶段的判断:

追求确定性选永鼎股份

如果想在核聚变赛道找"既要又要"的标的——既有核心技术和落地订单,又有其他业务托底抗风险,永鼎股份是最优解。它的超导带材是刚需中的刚需,产能和订单已实质性落地,光通信业务又能提供稳定现金流,属于"现在能看到进展,未来有爆发空间"的类型,确定性在三家里面最高。

赌长期弹性选精达股份

要是能接受高不确定性、追求长期赛道爆发的弹性,精达股份可以关注。它卡位的基础材料环节需求确定会放量,且目前估值可能未充分反映核聚变布局,但必须持续跟踪其产能释放和订单落地情况,避免"只讲故事没业绩"的风险。

布局稳健型选上海电气

对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偏好大盘股的投资者,上海电气更合适。400亿订单提供了强安全边际,工程集成能力构筑了高壁垒,虽然短期弹性不足,但能稳稳分享行业增长红利,且不会因单一技术路线变动而受重大影响。

必须警惕的3个误区

最后要提醒,核聚变商业化仍有10-15年周期,现在布局本质是"提前卡位",千万别陷入这些误区:

1. 只看概念不看订单:凡是没有实质性订单、仅停留在"技术合作"的企业,都可能是蹭热点,国家队的"硬合同"才是核心凭证。

2. 忽略业务占比:就算企业有核聚变订单,也要看占总营收的比例,像永鼎、上海电气目前仍靠主业支撑,短期别期待核聚变业务能"一夜暴富"。

3. 混淆技术路线:超导有高温、低温之分,磁体有不同设计方案,企业若踩错技术路线,再早布局也没用,要重点关注是否适配ITER和国内主流装置。

2025年的核聚变赛道,已从"讲故事"进入"拼实力"的阶段。永鼎的材料、精达的配套、上海电气的工程,刚好构成了产业链的关键拼图。与其纠结"谁最牛",不如看懂它们的角色——材料企业赚的是"国产替代的钱",工程企业赚的是"系统集成的钱",而普通投资者赚的,应该是"看懂产业逻辑的钱"。

至于最终选谁,本质是选择你更相信的赛道节奏:是材料先放量,还是工程先起量?想明白这一点,答案自然就清晰了

来源:Kitty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