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带头的是突厥的颉利可汗,这人精得很,知道唐朝刚内乱完,兵力、人心都不稳,直接带着十几万骑兵,一路冲到渭水边上,离长安就隔着一条河,那意思很明显:“刚换皇帝是吧?赶紧拿好处来,不然我就打进去!”
咱先捋捋当时的烂摊子啊——李世民是靠“玄武门之变”上位的,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刚把朝堂稳住没几天,屁股还没把龙椅坐热,北边的突厥就打过来了!
带头的是突厥的颉利可汗,这人精得很,知道唐朝刚内乱完,兵力、人心都不稳,直接带着十几万骑兵,一路冲到渭水边上,离长安就隔着一条河,那意思很明显:“刚换皇帝是吧?赶紧拿好处来,不然我就打进去!”
你想啊,这时候的长安啥情况?能打仗的老兵要么跟着李世民打天下时伤了,要么被派去守边境了,城里剩下的大多是新兵蛋子,连武器都没摸熟。
大臣们慌得一批,有人说“赶紧迁都吧,躲躲风头”,有人说“要不硬拼?大不了鱼死网破”,吵来吵去没个准主意。换谁当皇帝这时候都头大,可李世民没慌——他知道,这时候硬拼就是找死,迁都更是丢祖宗的脸,那咋办?
李世民干了件让所有人意外的事:他没调兵遣将跟突厥硬刚,反而带着几个大臣,直接去了渭水边,跟颉利可汗面对面谈判。史书里写,李世民隔着河跟颉利喊话,又摆了摆长安城外的“疑兵”(其实没多少真兵,就是装样子),把颉利忽悠得有点怕了。
然后呢?谈判桌上,李世民答应给突厥一堆金帛(就是黄金和丝绸),还跟颉利签了个“渭水之盟”——说白了,就是唐朝给突厥钱,换突厥撤兵,这搁现在看,妥妥的不平等条约啊!
你肯定要问了:李世民不是挺猛的吗?当年打窦建德、王世充都没怕过,咋这会儿就“认怂”了?其实啊,这不是怂,是“战略性隐忍”。
李世民心里门儿清:刚登基就打大仗,赢了还好,输了不仅自己皇位坐不稳,唐朝都可能垮了;不如先给点钱稳住突厥,等自己把内部理顺了,有了实力再找补回来。真正的狠人,从不怕一时低头,就怕没机会翻盘,李世民就是这号人。
签完盟约,突厥撤兵了,长安安全了,可李世民没把这事儿当“结束”,反而当成了“开始”。他跟大臣们说:“这盟约不是耻辱,是警钟!”
之后的几年里,李世民跟开了挂似的搞建设:白天跟房玄龄、杜如晦商量怎么整内政,让老百姓能吃饱饭、多生孩子(增加人口);晚上又去军营跟李靖、李绩练军队,发明新的阵法,还专门组建了一支骑兵,就盯着突厥的弱点练。
甚至他自己都带头省钱,皇宫里的奢侈品全撤了,说“钱要花在刀刃上,要么养兵,要么养百姓”。
你猜这忍了多久?也就3年!公元630年,李世民觉得时机到了,派李靖带着大军去打突厥。李靖也是个狠角色,直接搞了个“突袭”,趁着冬天突厥人放松警惕,连夜杀到颉利可汗的大营。
颉利可汗根本没反应过来,穿着睡衣就被活捉了,十几万突厥兵要么投降,要么跑散,曾经不可一世的东突厥,就这么被唐朝灭了!
后来李世民把颉利可汗带回长安,没杀他,反而让他在宫里看戏。有次宴会,颉利可汗还得给李世民跳舞助兴——你想想,3年前还逼着李世民签条约要好处,3年后就得给人家跳舞,这反差感绝了!
李世民看着颉利,说了句特霸气的话:“当年渭水边的盟约,我没忘;今天的场面,你也记着——大唐的便宜,不是那么好占的!”
所以你看,李世民这波“先低头后翻盘”,哪是怂啊?分明是“扮猪吃老虎”!他知道啥时候该忍,啥时候该狠,不像有些皇帝,为了面子硬撑,最后把国家都搭进去了。面子是自己挣的,不是争来的;一时的妥协,是为了后来更硬气的抬头,这话用在李世民身上,太合适了。
现在你明白了吧?为啥李世民签了不平等条约,还能当千古一帝?因为他把“隐忍”玩成了“战略”。你觉得李世民这波操作牛不牛?要是你在他当时的处境,会选择硬刚还是先忍?评论区咱唠唠,看看谁的眼光更像“千古一帝”!
来源:芝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