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数字光影触碰百年遗址,学术智慧点亮文化传承。正值圆明园罹难165周年。为深入促进“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推动圆明园遗址保护与利用高质量发展,深化圆明园历史与园林文化研究,10月25日,圆明园研究与保护2025学术研讨会在三山五园文化艺
当数字光影触碰百年遗址,学术智慧点亮文化传承。正值圆明园罹难165周年。为深入促进“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推动圆明园遗址保护与利用高质量发展,深化圆明园历史与园林文化研究,10月25日,圆明园研究与保护2025学术研讨会在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及圆明园遗址公园拉开帷幕。会上,《圆明园四十景数字化复原及应用》成果首次发布,43组数字建筑重现乾隆年间园林盛景。
四十景“数字重生”
本次研讨会紧扣“推动圆明园遗址保护与利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数字化与圆明园大遗址保护研究、园林设计与生态环境研究、圆明园与清代历史文化研究三大议题,对28项研究成果进行研讨。会议旨在通过跨学科交流,为圆明园乃至全国大遗址的保护与活化探索新路径。
其中,开幕式上首次发布的《圆明园四十景数字化复原及应用》成果,成为全场焦点。该项目由圆明园管理处与中央美术学院人工智能与数字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历时两年合作完成。通过技术创新,让湮没于历史的“万园之园”以数字形态“复活”。
“这次复原成果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首次将《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的四十幅分景图在地形图上完成拼接成为四十景全景图;二是首次完整呈现圆明园四十景的43组高精度数字资产;三是实现了大场景下大批量数字模型的实时渲染与交互。”中央美术学院人工智能与数字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吴晓敏介绍,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清代官式建筑模型数据库及参数化设计、模块化搭建等行业前沿数字技术,辅以三维扫描、GIS等技术,攻克了“大批量数字模型同步运行”的技术瓶颈,完整地重现了清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圆明园四十景的整体风貌,复原成果的材质表现高度逼真。
目前,该成果已部分应用于圆明园多个VR文旅项目,并成为海淀区“三山五园数字资产数据库”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未来,这些数字资产还将持续服务于文创开发、艺术展览、教育传播等多个领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与全球化传播。
此外,吴晓敏透露,团队将继续推进长春园、绮春园的数字资产建设,计划在2027年上半年完成全部三山五园数字资产数据库构建,“圆明三园数字资产是其中的核心部分,下一步,我们会把这些数字资产应用在VR空间游戏、影视拍摄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圆明园以及海淀区文化的传播力。”
遗址保护与学术协作并行
近年来,圆明园管理处始终将遗址保护与学术研究作为核心工作,通过系统性工程推动百年遗址逐步焕发新生。在文物保护领域,正觉寺、含经堂、如园等核心遗址的考古勘探与保护性修复取得显著成效,大量珍贵文物得以妥善保存;在生态治理方面,园内水生态修复与山形水系维护工程持续推进,历史水系格局逐步重现,遗址区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这些扎实的保护工作,为圆明园的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术力量的汇聚,成为推动圆明园研究的关键支撑。早在2018年,圆明园管理处便开启了高校合作之路,“我们成立了高校联盟,联盟汇聚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8所高校,各院校发挥学科优势,在文物保护、考古发掘、数字复原等领域形成合力。”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李向阳介绍,守护圆明园、推进海淀区三山五园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是一项重要的责任,“未来我们将继续在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生态维护等领域深耕,让圆明园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好地传承下去。”
记者 高玉超
来源:海淀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