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3岁的李奶奶,退休后热衷研究饮食养生,每天三餐少不了那一碗色泽诱人的“健康汤”——红红的、香香的、入口微辣还带点鲜香。
73岁的李奶奶,退休后热衷研究饮食养生,每天三餐少不了那一碗色泽诱人的“健康汤”——红红的、香香的、入口微辣还带点鲜香。
她说这是祖传的“补血防寒汤”,每次都要放点咸肉、香肠、火腿片,再撒点胡椒提味,汤一出锅,香味能飘出两条街。
可就在上个月,李奶奶突然感到腹胀、便血,起初她以为是痔疮复发,没当回事。但体检发现是结直肠癌早期,医生详细询问饮食习惯后,这碗每天都喝的“红汤”,竟成了肠道杀手。
“香肠腊肉类,是已被明确认定的一级致癌物,而李奶奶常喝的这类汤,其亚硝酸盐含量是腊肉的6倍。”——南方医科大学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王秋生
为什么我们习以为常的“香味”,背后藏着让肠道“烂如泥”的隐患?
你每天吃的那碗“热气腾腾”,可能正是肠癌悄悄靠近的开始。
我们该如何识破“藏在美味中的杀机”?尤其是第3点,很多人都忽略了。
我们都知道,“腌制肉类”与肠癌之间的关系早有研究证实。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加工肉类列为一级致癌物,与烟草、石棉、酒精并列。
这可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实打实的科学结论:
长期摄入加工肉类者,患结直肠癌风险提高18%常见加工肉类:香肠、火腿、培根、腊肉、午餐肉更严重的是,家用炖汤、煎炸等做法,在高温条件下还会进一步激发这些有害物质的活性,使其更容易在肠道中与DNA发生结合,引发突变,成为肠癌的催化剂。
有研究显示,一碗加入香肠火腿炖煮的浓汤,其亚硝酸盐含量可达市售腊肉的6倍以上。
不仅如此,肠道长时间暴露在这类物质中,还可能导致:
肠黏膜慢性炎症微生态失衡粘液屏障破坏,肠道“自洁”能力下降说白了,就是让本该清爽通畅的“消化管道”,变得像满是油垢的老水管,最终一步步被“腐蚀成泥”。
肠道屏障受损,吸收力下降
研究发现,亚硝胺类致癌物会损伤肠上皮细胞,降低其修复能力。久而久之,营养吸收效率大大下降,哪怕你吃得再好,身体也吸收不了。
1.排便习惯异常,便血频现
多名结直肠癌早期患者的共同表现是:排便不规律、粘液便或带血丝,这类症状容易被忽略为痔疮,但其实是肠道在发出“求救信号”。
2.免疫力下滑,慢病频发
肠道是人体最大免疫器官,当肠道菌群被破坏,慢性炎症容易蔓延到全身,引发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类疾病。
3.精神状态变差,情绪波动大
你可能想不到,肠道与大脑通过“肠脑轴”密切连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会影响脑内神经递质的分泌,导致易怒、焦虑、失眠等问题。
别慌,如果你已经吃了很多年“香肠红汤”,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得癌。关键是从现在开始,科学饮食、及时调养。
1.控频率,不是完全禁吃
建议:加工肉类每周摄入不超过50g,尽量选择低脂、少添加品种,吃的时候搭配大量蔬菜,稀释风险。
2.烹饪方式换一换
高温煎炸、炖煮是“毒素激发器”。建议改用低温蒸煮或短时快炒,减少亚硝酸盐和致癌物的生成。
3.增加“肠道守护者”摄入
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如西兰花、苹果、燕麦)益生菌食物(如酸奶、纳豆)增强粘膜修复力的维生素A和锌4.每年一次肠道筛查
50岁以上或有家族史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肠镜检查,尤其有以下信号者应尽早就医: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事中。再香的“老汤”,也抵不过一个健康的肠道。从今天开始,试着把每一口吃进嘴里的东西,都看成是对身体的承诺。
提醒: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文中建议仅供参考。改善饮食结构虽有助于降低风险,但并不代表一定可预防或治愈疾病,建议结合个体差异进行判断。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Carcinogenicity of consumption of red and processed meat", The Lancet Oncology, 2015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中华预防医学会.《肠癌筛查与预防共识指南》
《肠道微生态与慢性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中华消化杂志, 2021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老王健康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