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岳阳屈原区:探寻全域水稻单产提升“密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8 13:01 1

摘要:10月22日秋意正浓,期盼已久的阳光铺洒在东洞庭湖畔的湖南岳阳屈原管理区16万亩良田上,稻浪翻金、清香扑鼻,一场备受关注的晚稻实收测产活动正在5个单产提升示范片同步进行,面积测量、水分测定、烘干、二次称重……来自湖南省农科院的测产团队一丝不苟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

10月22日秋意正浓,期盼已久的阳光铺洒在东洞庭湖畔的湖南岳阳屈原管理区16万亩良田上,稻浪翻金、清香扑鼻,一场备受关注的晚稻实收测产活动正在5个单产提升示范片同步进行,面积测量、水分测定、烘干、二次称重……来自湖南省农科院的测产团队一丝不苟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

“示范片各品种晚稻测产每亩525.1公斤!”随着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揭晓测产数据,现场顿时一片欢腾。“算上早稻亩产579.6公斤,示范片双季稻今年平均亩产预计超过1100公斤,基本符合预期!”屈原管理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亚军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这个数据其实非常鼓舞人心。继全域早稻亩产同比增10.8%后,晚稻生产连续克服低温阴雨寒露风、寒潮等不利天气影响达到预计产量,直观展示着屈原管理区推行“全域水稻单产提升行动”取得新的阶段性成效。

近日,笔者深入这片“洞庭粮仓”的重要基地,分享丰厚回报的喜悦,探寻稻田里的增产“密码”。

全域推进:守住粮仓的全新担当

汨罗江边,沃野平畴。在营田镇八港村百亩高产攻关基地,数十台农机正在协同作业,稻谷收割、稻草打捆、翻耕整地、播种绿肥,井然有序。湖南省首届十佳农民、鸿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运伍随手摘下的一株稻穗,喜上眉梢地说:“前段时间天气不好,尾部有些灌浆不足,但基本每穗都达到了近200粒谷。这块田测产预计干谷每亩能到585公斤!”

朱运伍的笑脸,不仅是丰收的喜悦,更是屈原管理区科技赋能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成果的最佳注脚。

屈原管理区前身为1958年建立的国营农场,是典型的双季稻生产区,高标准农田占全区耕地面积96%以上,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上拥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农业,一直是屈原管理区的重要标签,更是不折不扣的主责主业。

作为岳阳国家农高区创建的核心区域,2023年,屈原管理区聚力“全域提单产、优品质、强品牌”的主攻方向,在单产提升上持续发力。在柏连阳院士支持下,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实施“全域水稻单产提升行动”,让现代农业与科技种田在这里碰撞,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实现全区水稻单产提升100斤、亩均增收100元、药肥减量10%以上,打造全域单产提升样板。

全域推进,示范先行。吴亚军介绍,屈原管理区确立了“一年办点示范、两年扩大推广、三年全域增产”的思路,围绕“四带三片”主要粮食生产片区开展试验示范。区级主抓试验示范,全区建设13个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试验示范基地,乡村主抓推广应用,打造3个万亩示范片、3个千亩示范片、7个百亩高产攻关示范片,把示范田种在农民身边,让农民看得见、学得会、愿意干。

为了尽快普及新品种、新技术,来自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14名专家实施“专家送技上门”,每人全程“呵护”2~5户种粮大户“责任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常硕其说:“从品种、育秧、移栽、水肥管理、病虫防治和大田收割等各生产环节入手,开展全过程跟踪技术指导与服务,压茬推进各项技术措施落地,全面优化区域水稻生产模式。”

藏粮于技:单产提升的科技引擎

位于河市镇金兴村的国家水稻新品种展示与评价基地占地百亩的良田里,饱满的稻穗低垂摇曳,种粮大户云集。大家纷纷俯身,仔细查看稻株与穗粒,不时向在场专家详细了解“明星稻种”的品种特性与种植要点。

这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办“看禾选种”的现场景象。“今年早稻展示了28个品种,晚稻展示了76个品种。经过标准化种植管理,每个品种的真实特征特性得以充分表达,真实地反映出它们在洞庭湖区生态条件下的适应性和综合表现力。”袁隆平的学生、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建武说,通过“看禾选种”,能够加速表现优异、适应性强的新品种在本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真正实现良种为农业增效、为农民增收。

“高产‘头功’在于‘良种’!看了新品种的实际表现,心里更有底了,明年种什么品种,选择起来目标更明确。”朱运伍说,他选了袁隆平团队研发的“隆安早14号”作为早稻品种,耐肥抗倒伏,穗子大、结实率高,经测产湿谷达到1600斤。晚稻他又选择了专家推荐的“三两优911”,表现同样不俗。

选种只是第一步。今年,屈原管理区携手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推出专项实施方案,聚焦洞庭湖区高产攻关、良种展示、农机创新、绿色防控、福寿螺治理、数字种植及高效技术推广七大工程,为水稻增产提供全流程保障。

俗话说“秧好一半稻”,水稻集中育秧设施建设是水稻产业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走进营田育秧中心,望不到边的钢架育秧大棚正在等待着来年早稻育秧。“工厂化育秧不受早稻倒春寒、晚稻寒露风影响,不仅时间能提前10至15天,而且标准化培育出的秧苗齐、匀、壮,秧苗移栽时无需深水护苗。”营田镇八港村种粮大户曹勇说道。

曹勇还是屈原管理区推广机抛机插、合理密植的直接受益者。“专家手把手教我们应用机抛秧,将株距从4.5寸缩短至3.5寸,行距为7寸,每兜5到8根基本苗,每亩多插5000株秧苗。”曹勇说,今年早稻亩基本苗较以前增加近5000穴,亩有效穗数可达28万,单产可提升10%左右。

省农科院还大力推行定制化施肥方案,播种前取土样检测氮磷钾含量,结合目标产量计算肥料配比,全周期管理。相比传统测土配方施肥,“田块级”精准施肥可使化肥利用率提高8%,亩均成本降低12元。

抱团种粮:稳面增产的中坚力量

水稻大面积提产增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把科研力量、政策资源、市场主体拧成一股绳,才能实现由点到面均衡增产。对此,屈原管理区引导和鼓励经营服务主体抱团发展,强化服务保障,发挥引领作用,激活粮食生产的内生动力。

“饭碗要一起端,责任要一起扛!”这是“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全国十佳农民”、惠众粮油合作社理事长阳岳球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为此,2023年,在屈原管理区支持下,阳岳球发起成立农业科创联盟。全区25个村(社区)的种粮规模户、示范户联合起来,从选种、育秧、机插到测土配方施用有机肥、生物农药统防统治、收割储存及冬种绿肥等水稻生产全过程实施单产提升行动,共同推动区域水稻生产优化升级。

“这是一个经验交流、资源共享、综合服务平台,我们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带动散户,齐心协力种好粮。”阳岳球说。

在农业科创联盟的示范引领下,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营田镇成立了以镇为主导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农户只需将田地委托给中心,就能享受全套农事服务。

今年初,随着占地43亩的惠众粮食产业园全面投入使用,可提供5万亩大田秧苗的全自动流水线育秧工厂、日烘400吨的稻谷烘干车间、日产150吨的大米加工车间、容量10000吨的粮食仓储库……,还有农资供应、农民培训等“一站式”服务在这里集中呈现,按照屈原管理区的说法,“粮食产加销支持服务体系迈入2.0版”。

在阳岳球、朱运伍等科创联盟“种粮老把式”带动下,近年来,一批90后甚至00后投身水稻种植,以科技与智慧,重写“锄禾日当午”的农耕叙事,凤凰乡横港村创办家庭农场湛宇佳就是其中一员。最近他盯上了新一代大型有序抛秧机,他说:“传统插秧机一天作业四五十亩,新技术能提升至少100多亩,效率将近翻三倍!”

在各乡镇,还有一个“夫妻档”种粮群体格外吸睛,这就是屈原管理区主推的“两口子种100亩田,年收入超十万元”的“211”示范户。广种薄收不如精耕细作,这种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既能让普通农户家庭种田有奔头,又不会超出他们的能力,解决了“吃不饱”和“吃不消”的问题。河市镇幸福村“211”示范户湛红广和妻子孟姿说,“种粮也要讲科学,只要田间管理到位,水稻产量高、质量好,日子肯定一年比一年好。”

稻花香里说丰年,满满的稻香就是对土地上辛勤耕作的人们最好的回报。当巴陵大地的稻浪与科技浪潮交织共舞,展现的不仅是“洞庭粮仓”的丰收画卷,更是中国饭碗日益稳固的坚实底气。

作者:周嵘

编辑:程明

监审:徐锋、蔡薇萍

投稿邮箱:wgsntg@126.com

来源:微观三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