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裁 3 万人,AI 是推手?背后的趋势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11:55 1

摘要:实则不然—— 这次裁 3 万人 + 公开表示砸重金加码 AI,是 CEO 安迪・贾西成本削减战略的关键一步,本质是亚马逊在释放 “未来运营规则” 的信号。

“裁员只是平台内部的事?”

实则不然—— 这次裁 3 万人 + 公开表示砸重金加码 AI,是 CEO 安迪・贾西成本削减战略的关键一步,本质是亚马逊在释放 “未来运营规则” 的信号。

贾西自己说得很明白,裁员核心是两点:

一是疫情期间电商激增带来的过度招聘

二是生成式 AI 能替代部分重复性人工岗位,要把资源向 AI 倾斜。

这也说明 “AI 降本” 已经成了行业共性方向。

01

裁员背后的 3 大核心趋势

AI 深化介入

贾西敢裁掉部分运营、核心是亚马逊已在内部用 AI 替代重复性工作,对卖家端的影响也在显现 :

流量分配的新算法 COSMO,确实在减少对 “纯销量排名” 的依赖,更多参考 “用户行为匹配度”(这是亚马逊官方曾提及的优化方向)另外,平台推出的 AI Listing 生成、智能广告建议工具,也在逐步增加功能覆盖。亚马逊自己也推出了 Rufus AI 购物助手,能帮用户比价、分析评价,也是在跟 ChatGPT 抢 “消费决策入口”。(现在 ChatGPT 每周有 7560 万次商品相关对话,用户说一句 “找适合通勤的抗皱连衣裙”,就能直接下单,完全绕开传统电商平台)

不过得说明:AI 目前还做不到 “全面接管”,像复杂的合规判定、特殊客诉处理,仍需要人工介入,只是人工响应的优先级可能会向 “高价值问题” 倾斜,简单重复的工作会更多交给 AI。

供应链 “托管化” 成可选方向

疫情时亚马逊盲目扩张物流团队,现在裁员后,对中国卖家开放的 “供应链智能托管服务”(比如 AGL 物流的延伸服务),本质是用自动化系统提升现有物流网络的效率,减少对人工分拣的依赖。从实际数据看,官方托管物流(如 AGL)在旺季的时效稳定性确实比部分中小货代高(比如美国专线通常能做到 10-14 天达,比一些货代快 3-5 天,具体时效受清关、仓库位置影响),但并非 “7 天达” 这种绝对化表述。

对卖家来说,这是 “多了一个靠谱选项”,不是 “必须选的门槛”—— 中小卖家如果现有货代时效稳定、成本可控,没必要强行切换;但如果总遇到物流延误、丢件,官方托管可以作为备选,毕竟平台能更好地衔接 FBA 入库。

成本结构 “重 AI 轻人力”(非绝对规律)

亚马逊用 AI 替代人工,确实能降低自身的人力成本(比如算法处理数据的效率比人工高),这对卖家的启发是:可以用 AI 工具替代部分重复性工作(如 Listing 初稿撰写、基础客服回复),减少不必要的人力投入。

但要避免误导:不是 “人力投入越多越亏”,核心是 “减少低效人力”—— 比如没必要雇人手动整理差评数据(用工具自动抓取更高效),但核心的选品决策、客户关系维护,仍需要人来判断。

02

卖家必知的现实影响

趋势看懂后,更要关注那些 “有实际案例支撑” 的影响:

流量既被平台打散,又可能被外部 AI 抢走

现在卖家面临的是 “双向压力”:

对内,亚马逊新算法 COSMO 让流量更分散,大词广告效果下滑对外,ChatGPT 等平台也正在分流 “模糊需求型用户”—— 比如用户不知道买哪种露营垫,以前会去亚马逊搜关键词,现在直接问 ChatGPT,可能被推荐 Etsy 或 Shopify 上的商品。

警惕点:只靠亚马逊内部流量,增量会越来越难;不优化商品的 “需求匹配能力”,连现有流量都可能流失。

云成本 “优化建议”:冗余存储是浪费

AWS 是亚马逊的重要业务,但目前没有任何官方消息说要涨价。不过,很多卖家确实会把 “几年前的 Listing 素材”“没用的广告数据” 存在 AWS 里,每月都在产生不必要的费用,这是没必要的浪费,合理用 AI 优化云资源。

警惕点:别因为 “担心涨价” 就盲目删减有用数据,重点是优化 “长期不用的冗余内容”。

商品 “描述逻辑重构”:切勿 “关键词堆砌”

现在亚马逊上很多 Listing 还在堆砌 “优质”“耐用” 等空泛词汇,根本无法被 AI(无论是 Rufus 还是外部工具)识别为 “解决方案”,自然拿不到推荐流量。

警惕点:还在用传统关键词思维写 Listing,会同时被亚马逊算法和外部 AI 工具忽略。

客服 “自助化升级”:AI 辅助 + 人工兜底

亚马逊确实在推广 AI 聊天机器人(比如 Buyer-Seller Messaging 里的自动回复建议),但不是 “人工通道关闭”—— 复杂的客诉(比如产品质量问题、物流丢件索赔),仍需要人工介入,只是响应时间可能会比之前长。而 ChatGPT 的对话式服务已经让用户习惯了 “即时响应”,亚马逊卖家的客服效率如果跟不上,很容易流失客户。

警惕点:完全依赖 AI 回复,可能会漏掉客户的真实需求;完全靠人工,旺季忙不过来。

对卖家来说,不是 “非黑即白” 的选择 —— 比如不是 “必须用官方托管”“必须全靠 AI”,而是 “既要适配亚马逊的 AI 规则,又要具备对抗外部平台的核心优势”。顺着 AI 的逻辑优化,同时守住自己的履约、品控优势,才能在洗牌中站稳脚跟。

来源:东子策跨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