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147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求您救救我妈妈,她只是饭后总觉得胀气,怎么就成了胃癌晚期?”医院急诊室里,一位中年男子哽咽着向医生求助。他的母亲在确诊之前,仅仅是饭后有些胀气、不适,没怎么在意,也没觉得胃痛。直到近日频繁呕吐、食欲下降,才被家人送来检查,确诊时,已是胃癌晚期。
很多人误以为,胃癌一定会痛。但实际上,胃癌早期常常没有明显疼痛感,甚至不痛。它往往就藏在我们以为的“小毛病”里,特别是饭后的一些异常表现,可能就是身体发出的信号。
那吃饭之后有哪些表现要格外留意?胃癌在早期又该如何识别?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很多人都容易忽视的问题。
胃癌在临床上分为早期和进展期。早期胃癌往往局限在胃黏膜或黏膜下层,不会引起明显的疼痛,因此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胃炎或消化不良。尤其是以下这些饭后异常表现,如果持续出现,就要提高警惕:
1. 饭后胃胀明显,且逐渐加重
吃完饭后轻微的饱胀感是正常的,但如果你发现自己吃得并不多,却总觉得胃“顶着慌”,甚至每次饭后都明显胀气,持续超过两周,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胃排空障碍。早期胃癌有可能破坏胃壁肌肉功能,影响胃的蠕动,导致食物滞留,从而造成胀气、嗳气等症状。
2. 吃饭容易反酸、恶心,甚至呕吐
胃酸反流、食管灼热感、吃完饭后想吐,这些看似“老胃病”的表现,其实也可能是幽门区肿瘤造成的。胃癌若发生在靠近幽门的位置,会阻碍胃内容物进入小肠,食物在胃里“堵着”,自然容易反酸、恶心,严重时还会呕吐出未消化的食物。
3. 食欲减退,饭量变小,但体重下降明显
很多中老年人都会出现饭量减少,但如果短时间内没有刻意节食或运动,却出现了明显体重下降,就要小心。癌细胞代谢旺盛,消耗大量营养,再加上胃功能受损、食欲下降,患者往往会出现进行性消瘦。这是一种典型的“肿瘤代谢综合征”表现,不能忽视。
4. 饭后感到胃部隐隐不适,但并不剧烈疼痛
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信号。很多胃癌患者早期只觉得“胃不舒服”,但又说不出哪里痛,甚至以为是消化不良。但事实上,癌变部位如果刺激到胃黏膜神经末梢,就会产生持续性、模糊性的不适感。不像胃溃疡那样有明确的“烧灼痛”,所以更容易被忽略。
据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病例超过40万,居所有恶性肿瘤第3位。而其中约70%以上确诊时已是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这是因为,早期胃癌缺乏特异性症状,很多人将其当作“老胃病”对待,长期忽视。
实际上,胃癌的发生并非一朝一夕。它大多经历了一个从胃炎、胃溃疡,发展为胃黏膜肠化生,再逐步演变为癌的过程。从“炎”变“癌”,中间往往需要几年甚至更长。
所以,不是所有胃病都会痛,也不是所有胃痛都是胃癌。但凡是胃部症状“持续不缓解、规律异常、伴随体重变化”,都值得重视。
胃癌虽然凶险,但它是可以通过早筛早治控制的。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并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可超过90%。
那么,哪些人群属于胃癌高风险人群,应该定期做胃镜检查呢?根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与国家癌症中心联合发布的《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以下人群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
年龄 ≥40岁,且有胃癌家族史;
感染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长期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或胃息肉;
有胃黏膜肠化生或异型增生病史;
长期高盐、熏烤腌制饮食,或长期饮酒、吸烟者;
生活在胃癌高发地区(如山东、河南、福建沿海等)的人群。
胃镜虽然不舒服,但却是发现早期胃癌最有效的手段,没有之一。
胃癌的发生虽然有遗传因素,但更多的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造成的。想要远离它,可以从以下几件事做起:
1. 根除幽门螺杆菌,尽早清除致癌元凶
幽门螺杆菌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是胃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呼气试验或胃镜活检可以检测,确诊后应按照医生方案规范服药根除。
2. 少吃腌制、熏烤、反复加热的食物
这些食品中常含有亚硝酸盐,在胃酸作用下可能转化为亚硝胺类致癌物。建议多吃新鲜蔬果,保持饮食清淡。
3. 不憋胃、不暴饮暴食
长期吃得过快、过饱,会增加胃的机械压力和消化负担,容易造成黏膜损伤。建议吃饭细嚼慢咽,每餐七八分饱。
4. 定期体检,尤其是高风险人群
身体没有症状并不代表一切正常,每年体检时加做一次胃部检查,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写在最后胃癌并非“无声杀手”,它其实早就悄悄给出了信号。饭后反酸、腹胀、食欲差、体重降——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可能正是胃癌早期的蛛丝马迹。
与其在确诊时懊悔,不如从今天开始重视这些胃部“小情绪”。胃好,人就精神;胃出问题,整个人都垮了。一顿饭后的身体反应,也许就是健康给你的“预警短信”。别再忽视它了。
参考资料:
《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年)》.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幽门螺杆菌感染共识报告(2021年)》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癌诊疗指南(2023年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青囊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