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说咱们国家有一个人口数量较少,却能产出海量农产品和工业品,以及天量的矿产木材资源的区域,估计但凡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东北三省——辽吉黑,为什么我胡铁瓜不说是黑吉辽呢?首先肯定因为我就是辽宁人啊,其次东三省这些年真实被“黑极了”!
文/胡铁瓜
如果说咱们国家有一个人口数量较少,却能产出海量农产品和工业品,以及天量的矿产木材资源的区域,估计但凡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东北三省——辽吉黑,为什么我胡铁瓜不说是黑吉辽呢?首先肯定因为我就是辽宁人啊,其次东三省这些年真实被“黑极了”!
尤其是“投资不过山海关”这话,就像一句恶毒的诅咒,缠绕了东北几十年。它不仅仅是一句谣言,更像一针效果持久的精神药剂,注射进整个社会的认知里。结果现在连不少东北的年轻人都着了道,真觉得脚下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一无是处,是片被时代抛弃的废土,拼了命地想往外跑。
我胡铁瓜今天就把话撂这儿,所谓投资不过山海关这特么就是本世纪针对中国特定区域最成功、也最恶毒的认知战之一。
咱们今天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报告语言,就用人话,扒一扒这层画皮。说这话的人,到底是些什么货色?他们嘴里的“投资”,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你想想,正经来做生意的,有哪个会整天把这种地图炮挂在嘴边?你去问问在沈阳铁西区投了巨资的宝马集团,他们的华晨宝马工厂,是宝马在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生产基地之一,人家赚麻了,会到处嚷嚷“不过山海关”吗?你去问问英特尔,它在大连的工厂是亚洲重要的芯片生产基地之一!你再看看恒力石化在长兴岛砸下的近千亿投资,那是实打实的现代化工巨头。
这些真刀真枪、看重东北扎实的工业基础、高素质产业工人和战略区位的大企业,他们用脚投票,用真金白银下注。他们不吵吵。
那谁在吵吵?是那些指望着一顿饭、一条烟,就能搞定所有手续,拿到离谱优惠政策的投机客!是那些幻想着勾结几个腐败分子,就能用白菜价把积累了半个多世纪的国有资产一口吞下的猎食者!是那些自身没啥硬实力,就指望钻政策空子、玩金融游戏空手套白狼的皮包公司!
现在,这套玩法在东北越来越玩不转了。法律法规完善了,监管严格了,那些还想靠着“特殊关系”走捷径的人发现,此路不通了。他们捞不到预期中的暴利,甚至碰了壁,于是恼羞成怒,悻悻然地丢下一句:“哼,投资不过山海关!” 仿佛不是自己能力不行、心术不正,而是这片土地本身出了问题。
所以说,真相不是投资不过山海关,而是特么投机不过山海关了!是歪门邪道如今不过山海关了!
这帮人,自己没本事在规矩越来越正的市场里吃饭,就朝锅里吐口水,想让大家都吃不成。时间长了,谎话被重复了太多次,竟然骗过了不少人。
行,那咱们就摆事实,讲讲这片被他们刻意“妖魔化”的土地,到底在干什么,到底有什么。
当有些人刷着短视频,看着网红们扭来扭去时,什么东北人就靠直播过日子,他们肯定不知道,他们手机摄像头里用到的光学技术,可能源头来自长春光机所——这个中国光学的摇篮,现在依然在高端成像、卫星遥感等领域是国家队的存在。
当国人为国产航母“福建舰”的下水热血沸腾时,你可知道它的“心脏”——强悍的锅炉和轮机,是哈尔滨电气集团的杰作!它身上那层能扛住超高冲击的“铠甲”——航母甲板特种钢,出自辽宁鞍钢,而将这块巨无霸钢材轧制成型的、重达万吨的巨型轧钢机,是中国一重(齐齐哈尔) 的看家本事。
当你为“神舟”上天、“天宫”巡游而自豪时,那些关键部位的轻质高强合金材料,很多都来自一家名字听起来土得掉渣的企业——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东轻公司)。从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人造卫星,到现在的空间站、大飞机,这家低调到尘埃里的公司,提供了共和国脊梁上不可或缺的“骨骼”。
这些,才是东北的里子。它们不张扬,不打广告,甚至很多年轻人都没听说过。它们不像互联网公司那样天天上热搜,也不像金融资本那样翻云覆雨。它们就像深扎在大地下的树根,沉默,却支撑着整个大树的参天。没有这些硬核的、实实在在的工业基础,一切数字经济、平台经济都是空中楼阁。
这帮搞认知战的,还有一套话术,就是唱衰东北的人。说人才都跑光了。这事儿得两面看。确实,有一段时期,就业机会少,很多年轻人出去闯荡。但这不等于东北没人了,更不等于东北人不行了。
东北的人力资源底蕴,厚实得超乎你想象。 这片土地,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一大批顶尖高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位居全国前列。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大连、哈尔滨、沈阳、长春的街头,你随便遇到一个遛狗、下棋的大爷,没准儿就是退休的教授、高级工程师,广场上跳舞的大妈,年轻时可能就是手艺精湛的八级技工。这种经过几十年大工业文明熏陶出来的、识文断字、懂技术、有组织纪律性的产业工人和知识分子群体,是这片土地最宝贵的财富,是工业文明沉淀下的“活化石”,别的地方想用钱快速砸一个出来?门儿都没有。
说到这,我得多插一嘴。现在网上有些论调,好像东北成了全国的拖累,等着南方“富裕”省份来输血救济。说这种话的人,不是蠢就是坏,要么就是历史盲。
咱们把时间倒回去几十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国家搞“三线建设”,实施生产力布局的大调整。那时候,东北作为“共和国长子”,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是无私的奉献者和输血者!
数以百万计的东北最优秀的干部、工程师、技术工人、教师,响应号召,打起背包就走,离开相对舒适的城市,奔赴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沟、荒漠地。他们带去的,不仅是满腔热血,更是整条整条的生产线、成熟的技术、管理的经验和工业化的火种。
你现在看到的很多中西部地区的工业明珠,比如四川的攀钢、湖北的二汽、甘肃的金川公司、四川的成飞、陕西的西飞……往上数三代,它们的根,很多都深深扎在东北的黑土地上。那是真正的、毫无保留的“授人以渔”。当时全国一盘棋,东北老大哥把自己家里最好的东西,像分家一样,无偿地、或者以极低的价格支援给了全国。
现在,东北在市场经济转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步伐慢了一点,有些人就忘了这段历史,开始嫌弃“老大哥”土、穷、不中用了,甚至编出段子来嘲笑。这叫什么?这叫忘本,这叫数典忘祖!
当然,咱不能光讲光辉历史,不面对现实问题。东北经历过九十年代末那场剧烈的“下岗潮”,那是真疼,是刮骨疗毒般的剧痛。无数家庭一夜之间失去经济来源,那种迷茫和挣扎,是刻在一代人记忆里的伤疤。
但东北垮了吗?没有。这片土地上的人,有着一种天生的乐观和韧性。他们摆地摊、开出租、搞小买卖,用最朴素的方式活了下来,并一步步重新站稳脚跟。这种在绝境中也不放弃生活的勇气,难道不值得尊敬吗?
再说说现在。东北的转型是慢,但步子走得沉,走得稳。它不像有些地方,靠着房地产和金融炒作,把GDP和房价一起吹上天。东北的很多城市,房价不高,生活压力没那么大。年轻人不用一毕业就被几十年的房贷压得喘不过气,可以有更多精力去追求工作之外的、作为“人”的生活。这种“低欲望”、高幸福感的模式,难道就一定是“落后”的吗?非得996、007,掏空六个钱包才叫“发达”?
另外咱们必须深挖一下,这股持续几十年唱衰东北的妖风,到底是为了什么?仅仅是因为投机客们捞不到钱的抱怨吗?没那么简单。
这背后,是一场系统性的、目标明确的认知舆论战。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打掉你对国家工业脊梁的信心,瓦解这片土地上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他们想把东北描绘成一个没有希望、注定失败的地方,从而让人才、资本望而却步,实现其“釜底抽薪”的战略目标。
他们想把东北变成第二个“乌克兰”——一个自废武功、去工业化、最终只能靠出口资源和女性(“欧洲子宫”的悲剧)为生的虚弱国度。因为一个强大的、工业体系完备的中国,是某些势力最不愿看到的。而东北,正是这个完备体系中最硬的那根骨头。
所以,他们动用了一切能用的舆论工具,铺天盖地地渲染东北的“落后”与“失败”,而对东北坚实的工业基础、强大的科技实力、巨大的战略价值视而不见。
可惜,他们低估了东北,也低估了中国人!
东北这片土地,经历过伪满的屈辱,解放战争的硝烟,建国初期的创业艰难,改革开放的阵痛,以及新世纪转型的迷茫。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它的骨头,是在一次次淬炼中变得无比坚硬的。它是中国全局战略中最后的防线,是压舱石,是定盘星。
你可以不喜欢它直来直去的性格,可以嘲笑它不够“时髦”,但你不能否认,在关键时刻,能扛起这个民族最沉重担子的,依然是这片黑土地和它养育的人民。
所以,下次你再听到有人不假思索、人云亦云地念叨“投资不过山海关”时,请你盯着他的眼睛,认真地问他一句:你说的,到底是哪一种“投资”?是来堂堂正正干事的,还是来鬼鬼祟祟投机的?
另外我也希望大家擦亮眼睛,去仔细看看那些经常把投资不过山海关挂在嘴边的人,是不是都有这样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极其推崇国外,而对中国的发展进步却显得气急败坏!
来源:胡铁瓜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