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铜价近期成为全球市场瞩目的焦点。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价一度创下15个月新高,站上11000美元/吨关口,年内涨幅超25%。
新能源与AI革命正吞噬着这种古老金属,而地球却越来越难以吐出新的铜资源。
铜价近期成为全球市场瞩目的焦点。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价一度创下15个月新高,站上11000美元/吨关口,年内涨幅超25%。
推动这波行情的直接原因是印尼Grasberg铜矿因事故停产——这一全球主要铜矿每年产量相当于全球总产量的约3.5%。高盛将此事件定性为“黑天鹅”,预计未来12-15个月将造成50万吨的铜供应损失。
但更深层次看,这轮上涨揭示了供需格局的深刻变化:一边是新能源和AI领域需求爆发,另一边是全球铜矿投资不足和供应刚性约束。
01 需求革命:三股力量重塑铜市场格局
“铜是未来的新石油”,高盛在9月发布的研报中如此定义。 电网升级、AI与新能源三大需求形成“三重共振”,正在重塑铜的需求结构。
电动汽车成为用铜新大户。一辆新能源汽车的用铜量比传统燃油车多出约35公斤,达到83公斤,相当于燃油车的4倍。
中国2024年新能源车产量已超过1288万辆,仅此一项就意味着每年多消耗数十万吨铜。充电桩建设同样耗铜惊人,每个充电桩就要用掉30公斤铜。
AI算力中心则展现出惊人胃口。施耐德电气的估算显示,一个1GW级别的数据中心大概需要6.58万吨铜。AI服务器对铜的需求更加旺盛,其PCB用铜量是普通服务器的2.5倍,单座超算中心用铜量是传统数据中心的3-5倍。
研究机构BloombergNEF数据显示,未来十年全球数据中心将消耗超过430万公吨铜,这几乎相当于全球最大供应国智利一年的产量。
可再生能源转型同步加速。国际能源署估算,到2030年,仅可再生能源趋势就需额外增加420万吨铜。海上风电场、特高压电网等清洁能源基础设施都是铜密集型项目,一个海上风电机组需要12吨铜,特高压线路每公里用铜量高达40至60吨。
02 供应困境:投资不足与资源民族主义双重挤压
面对需求爆发,供应端却显得捉襟见肘。全球铜矿品位持续下降已从30年前的1.07%降至目前的0.7%以下,像智利的埃斯康迪达矿,原本品位有1.6%,现在只有0.6%。
想挖出同样多的铜,要多掘一倍的土,成本自然飞涨。
新矿开发周期极其漫长。从勘探到投产平均需要16到20年,这速度根本赶不上新能源和AI的脚步。2015-2016年全球铜价下降,导致开工建设的项目较少,矿山资本开支处于历史低位。
即使在2021年铜价较高的情况下,资本开支也仅为753.8亿美元,仅为2013年资本开支的59%。
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供应不确定性。刚果(金)将2025年钴出口配额削减至9.66万吨,印尼限制镍矿出口并实施RKAB新政策强化资源管控。
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也给铜产业带来挑战,例如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威胁对中国金属加征关税,导致LME铜价一度暴跌逾5%。
2025年“黑天鹅”事件频发让铜供给更显紧张。除了印尼Grasberg矿因泥石流导致减产外,智利的埃尔特尼恩特矿在地震中矿井坍塌,2025年产能损失达4.8万吨。这两个矿加起来全年减产规模近25万吨,占全球年产量的1%左右。
03 价格走势:长期牛市与短期波动共存
铜价中枢将稳步上移成为多家机构共识。中信建投金属与金属新材料首席分析师王介超预测,2025-2027年LME铜价中枢将逐步抬升至9500美元/吨、10000美元/吨和10500美元/吨。
花旗银行预判年底前铜价可能涨到15000美元。这一预测反映了市场对供需缺口的担忧持续加剧。
短期波动风险不容忽视。申万宏源研究指出,当前铜价上涨是对2026年宏观及基本面的“提前反馈”。国内前三季度铜需求已保持较高增速,四季度铜需求增速可能阶段性放缓。
“强预期、弱现实”可能导致四季度铜价上行面临一定阻力,或出现冲高回落的走势。
金融属性强化价格弹性。期货行业资深人士景川分析,对于铜来说,金融属性与美元流动性重新主导其定价逻辑。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美元贬值,有利于以美元计价的铜价。
同时,铜与黄金、比特币构成的“再通胀组合”交易频次增加。
04 中国策略:“以铝节铜”与资源循环双轮驱动
面对铜供应紧张局面,中国积极应对。 “以铝节铜”成为国家层面解决方案。铜铝复合材料应运而生——外层是铜,导电性好;内层是铝,轻巧省钱。
这种材料被工信部等部门列为国家级解决方案,未来将在电缆、电动车、家电等领域全面替代部分铜用量。
更关键的是,铝的回收能耗只有原生铝的5%,远低于铜的20%,运输过程中,铝芯电缆的电损也比铜低8%,这对“双碳”目标来说是环保与经济的双赢。
资源循环体系加速构建。《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已明确提出,要提升废铜回收和再利用能力,打造大型废铜产业集聚区。
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国内资源增长5%到10%,再生铜利用率显著提升。2023年,二次来源的铜产量达到450万吨,占全球精炼铜产量的近20%。
海外资源布局稳步推进。洛阳钼业的TFM和KFM项目稳步推进,2025年上半年公司年产铜能力已经超过65万吨,未来计划提升至100万吨。
紫金矿业、江西铜业等也在刚果(金)、秘鲁等地加快并购,锁定上游资源。中信建投期货分析师张维佳指出,未来全球铜矿山产量增量将进一步向中资企业集中。
05 投资视角:如何把握铜超级周期机遇
上游矿企占据产业链优势地位。国元期货有色研究组负责人范芮表示,铜价本身涨跌与铜业股票存在显著相关性,但具体表现与铜业股票所处的产业链位置、盈利能力等有较大关系。
在铜产业股票中,铜矿股票价格与铜价联系最为紧密。从盈利角度来看,铜价越高,铜矿企业利润越好,而中游的冶炼企业和加工企业则不一定,他们主要赚取加工费利润。
重点关注两条投资主线:一是铜资源储备好、产量有增长空间的成长性铜矿公司;二是产量稳定、高分红的成熟性矿业公司。中信建投证券建议重点关注上游资源股,如紫金矿业、洛阳钼业等。
下游企业需做好风险对冲。正信期货高级分析师张杰夫提示,下游铜加工企业应及时做好买入套保,以对冲原料成本持续上升带来的风险。
对于投资者而言,可考虑使用期权工具,如买入沪铜看涨期权,或者通过做多沪伦比(买沪铜抛LME)等策略参与铜价上涨。
未来十年,人类可能面临一个严峻现实:对铜的需求将超过过去6000年的总和。而满足这一需求需要2500亿美元的投资和至少80个新采矿项目。
铜的角色已经从幕后转到台前。它不再只是某个行业的原材料,而是所有未来核心技术的共性支撑物。面对这场已经开始的铜超级周期,投资者与产业界都需要重新审视这一古老金属的战略价值。
来源:返璞归真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