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灯泡喊2字,如今成全民拍照暗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11:53 1

摘要:每次拍照喊“茄子”时,你或许没想过,这两个字竟源自130多年前紫禁城里的一场乌龙。手握晚清大权的慈禧太后,第一次见到电灯时脱口而出的正是它。这看似荒诞的瞬间,藏着中西碰撞的时代密码,更意外催生了流传至今的文化符号。

每次拍照喊“茄子”时,你或许没想过,这两个字竟源自130多年前紫禁城里的一场乌龙。手握晚清大权的慈禧太后,第一次见到电灯时脱口而出的正是它。这看似荒诞的瞬间,藏着中西碰撞的时代密码,更意外催生了流传至今的文化符号。

1903年的颐和园,还笼罩在烛火与煤油灯的昏黄里。对“西洋物件”,慈禧向来又好奇又警惕——此前有人进献汽车,她因司机“与自己平起平坐”弃用;初见相机时,还怕“被摄走魂魄”。要让她接受电灯,得下一番“巧功夫”。

德国商人想借宫廷打开中国市场,重贿慈禧贴身太监李莲英。李莲英没讲“电气原理”,只挑太后爱听的话说:“这玩意儿比洋蜡亮十倍,夜里走路不绊脚,还绝无失火风险;您瞧这亮晶晶的模样,多像添福添寿的宝贝。”这话戳中了慈禧怕麻烦又图吉利的心思,终于松口让在乐寿堂试装。

安装那天,技师趁慈禧去御花园散心,偷偷架起线路、挂上灯泡。傍晚太后回宫,刚踏入乐寿堂,李莲英便使个眼色,技师赶紧合闸。刹那间,数十个圆溜溜的玻璃泡骤然亮起,惨白光芒瞬间压过烛火,把殿内照得纤毫毕现。

慈禧吓了一跳,下意识后退半步,盯着梁下悬挂的物件。那些东西通体透亮,挂在丝线上轻轻晃动,在昏暗宫闱里格外扎眼。她皱着眉端详几秒,突然指着灯泡厉声发问:“你们怎敢在殿里挂这么多‘茄子’?”

现场瞬间死寂:洋技师满脸茫然,太监宫女憋得肩膀发抖,唯有李莲英反应极快,连忙跪地回话:“老佛爷,这不是茄子,是西洋电灯。您瞧,一按开关就亮,比点蜡省事多了。”慈禧这才凑近细看,伸手摸了摸玻璃外壳,惊讶道:“这‘茄子’不烫手,还能一直亮着?”

原来,此前留法归来的德龄公主刚教过她拍照。西方摄影师让被摄者说“cheese”助笑,德龄便换成发音相近的“茄子”。慈禧刚练熟这口令,见着圆溜溜的发光物件,竟把电灯和相机闪光灯弄混了,闹了张冠李戴的笑话。

这场乌龙没让慈禧动怒,反而勾起她的兴趣。她绕着吊灯转了两圈,看着地上清晰的影子,当即吩咐:“各宫都装上。”此后颐和园专设“电灯公所”,盛宣怀还花5万两白银重修设备,连排云殿、乐寿堂都挂上了华丽吊灯。如今颐和园保留的御用电灯,灯泡带尖、灯丝呈圈,联合国专家见了都惊叹不已。

“慈禧喊灯泡‘茄子’”的趣事,很快在宫中风传。而真正让这两个字走向民间的,正是她痴迷的摄影。德龄公主教的“茄子”口令,因能带动笑容、简单好记,先在贵族摄影中流行。随着照相馆在天津、上海兴起,师傅们都沿用这来自宫廷的秘诀——比起拗口的“cheese”,“茄子”显然更合国人习惯。

民国时,摄影逐渐普及,“茄子”跟着照相馆传遍全国。到了手机摄影时代,它更成了全民暗号。没人再追究起源,却都默认了这两个字的“微笑魔法”。

这桩趣事背后,藏着深刻的时代隐喻。当西方早已进入电气时代,紫禁城的主人却把灯泡当“茄子”,恰是闭关锁国造成认知鸿沟的缩影。但慈禧的接纳,也成了小小的转折点——从电灯到留声机、钢琴,越来越多西洋物件进入宫廷,潜移默化推动着封闭社会的开放。

如今再提这段往事,只剩温情回望。那个面对未知科技懵懂发问的老人,让我们看到大人物的普通人一面。而“茄子”二字,早已超越乌龙本意,成了承载欢乐的文化符号。下次拍照喊“茄子”时,不妨想想:百年前的一场误会,竟成了今天我们定格笑容的密码。

来源:喜欢历史的璐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