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6年5月,奥地利维也纳要办第70届欧洲歌唱大赛,这本来是全球乐迷盼着的音乐盛会,结果现在因为以色列能不能参赛,整个欧洲吵得不可开交。
2026年5月,奥地利维也纳要办第70届欧洲歌唱大赛,这本来是全球乐迷盼着的音乐盛会,结果现在因为以色列能不能参赛,整个欧洲吵得不可开交。
奥地利总理克里斯蒂安・施托克尔直接站出来表态,说绝对不能把以色列排除在外,还斩钉截铁地说“这是个致命的错误”,尤其提到自家历史的时候,语气更坚定了。
施托克尔这立场不是随口说的,跟奥地利的历史脱不了关系。
他接受德新社采访时特意提了“我们的历史”,其实就是指奥地利对大屠杀的共同责任。
二战的时候,奥地利是纳粹德国的盟友,在大屠杀里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战后这么多年,奥地利一直没停过反思。
比如1991年专门补了《奥地利国家条约》的条款,明明白白承认历史罪责;每年1月27日还会办大屠杀纪念活动,学校里也会重点教这段历史,就是怕忘了过去的教训。
本来想,现在加沙地带已经停火了,地区局势能缓和点,欧歌赛的争议也能少点,但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施托克尔自己也承认,以色列参赛的事儿已经给这场音乐盛会蒙上了阴影。
不过即便如此,他也没松口支持排除以色列。
这不是施托克尔个人固执,而是奥地利这些年一直把历史反思当成处理国际事务的准则。
毕竟经历过那样的历史,他们比谁都清楚,随便排斥一个国家,尤其是和大屠杀相关的以色列,背后可能藏着多大的风险。
而且奥地利这次是主办国,去年他们的假声男高音歌唱家JJ在巴塞尔的欧歌赛上拿了冠军,才争取到主办权的。
施托克尔说“很高兴能以国际化主办国身份展示自己”,这话里也藏着期待,想借赛事让奥地利在国际上露个好脸。
要是因为排除以色列把事儿闹大,不仅赛事办不好,奥地利的国际形象也得受影响,这账他们肯定算得过来。
这边奥地利力挺以色列,那边欧洲好几个国家已经放话要抵制了。
西班牙、荷兰、爱尔兰这些国家说得很明确,觉得以色列该为巴勒斯坦平民的苦难负责,所以不赞成以色列参赛。
这些国家的立场也不是没由来的,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在加沙地带发动袭击,造成约1200人死亡,之后的加沙战争让不少欧洲民众同情巴勒斯坦,政府表态自然也得考虑国内的声音。
其实,欧歌赛也不是第一次被政治搅和了。
之前1978年的时候,埃及就因为以色列参赛直接抵制了赛事;2019年以色列主办欧歌赛,冰岛的选手还在表演时举牌,表达对巴勒斯坦的支持。
搞不清为啥总有人想把政治掺进音乐里,好好听歌手唱歌、比一比谁的作品好,不才是赛事该有的样子吗?
面对抵制声,以色列这边也有回应。
以色列广播公司KAN发了声明,说特别希望“欧歌赛能继续保持文化和非政治性”,还对可能被排除表示“特别担忧”。
以色列对这赛事其实挺上心的,从1973年第一次参赛开始,就没少花心思,2018年歌手Netta凭着一首《Toy》拿了冠军,当时在全球都火了一把。
对他们来说,欧歌赛是展示文化软实力的好机会,肯定不想因为争议错过。
现在最头疼的应该是欧洲广播联盟,也就是欧广联。
他们计划12月举行最终磋商,11月还要开特别虚拟会员大会,让所有成员投票决定以色列能不能参赛。
很显然,现在各方分歧这么大,想达成共识太难了,最后只能靠民主投票来定。
但不管结果是啥,肯定会有国家不满意支持以色列的国家觉得公平,抵制的国家可能会真的不参加,到时候赛事的完整性又得打折扣。
奥地利作为主办国,现在筹备工作已经紧锣密鼓开始了,可一边要坚持支持以色列的立场,一边要应对多国抵制的压力,两头都不好得罪。
更何况欧歌赛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音乐盛会,要是因为参赛资格的事儿搞砸了,不仅奥地利脸上没光,以后其他国家办赛也会有顾虑。
说到底,这场争议看着是以色列能不能参加欧歌赛,其实是历史记忆、政治立场和文化包容性搅在一起的博弈。
施托克尔靠历史反思定调,抵制国盯着巴以冲突的现实,以色列想守住赛事的非政治化传统,欧广联夹在中间难做人。
我真心希望最后能有个折中的办法,别让音乐成了政治博弈的工具。
毕竟大家看欧歌赛,是为了听好歌、感受不同文化,不是为了看各国在舞台下争来吵去。
要是这点初心都丢了,那欧歌赛的意义也就少了一大半。
来源:有风来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