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交部刚官宣的消息炸了:咱们的“人造太阳”EAST(东方超环)把1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稳稳“托住”1066秒,相当于在实验室里点亮了一盏持续18分钟的“终极能源灯”。这可不是实验室里的噱头——能稳定运行这么久,意味着人类离“用海水发电、零污染供电”的梦想又近了一
外交部刚官宣的消息炸了:咱们的“人造太阳”EAST(东方超环)把1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稳稳“托住”1066秒,相当于在实验室里点亮了一盏持续18分钟的“终极能源灯”。这可不是实验室里的噱头——能稳定运行这么久,意味着人类离“用海水发电、零污染供电”的梦想又近了一大步。
随着EAST火出圈,永鼎股份、精达股份、上海电气这三家产业链上的企业也成了焦点。有人说上海电气是“总装大佬”,有人夸永鼎是“材料黑马”,还有人赌精达是“潜力股”。但真要论“硬核底气”,可不是看谁的名字更响,得扒透它们在核聚变产业链里的真实角色:是核心部件供应商,还是边缘配套商?有实打实地订单,还是只靠概念蹭热度?今天用大白话拆明白,数据全来自公司公告和行业报告,只讲逻辑不荐股。
先搞懂:EAST破纪录,到底难在哪?为啥能带动企业?
要比三家企业的底气,得先明白EAST的“脾气”——这玩意儿就是个“超级熔炉”,要在地球上模仿太阳的核聚变:用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当燃料,在1亿度高温下撞成氦,释放的能量能顶300升汽油/升海水。但难点在于,这么烫的等离子体根本没法用容器装,只能靠超强磁场做个“磁笼”把它困住,还得保证几小时不“跑气”——以前最多烧几秒就灭,现在能烧18分钟,相当于从“点火柴”升级成“开燃气灶”。
而这个“磁笼”和整套装置能转起来,全靠产业链上的三大关键环节:超导材料(造磁笼的“钢筋”)、特种传输部件(送能量的“血管”)、核心装备集成(搭骨架的“总装”) 。永鼎、精达、上海电气刚好卡在这三个环节里,只是分工和实力天差地别。
更关键的是,这事儿不是“一锤子买卖”。国家已经明确了路线图:2030年搞示范堆发电,2050年建商用电站,合肥、成都的聚变装置集群都在砸钱建。全球现在有18台聚变装置在建,53台在规划,供应链支出一年涨73%——谁能拿到现在的订单,谁就能卡住未来的赛道。
上海电气:“人造太阳总装师”,靠25年积累稳坐C位
如果把EAST比作一辆超跑,上海电气就是造底盘、装发动机的“总工程师”。这可不是临时凑数的角色,人家从2000年就开始做聚变装置,深耕25年攒下的家底,国内没第二家能比。
底气一:核心装备“造得出、造得精”,别人替代不了
核聚变装置里最挑手艺的部件,比如装等离子体的“真空室”、排出杂质的“偏滤器”,全是上海电气的活儿。就说2025年刚交付的CRAFT项目线圈盒,400吨重、尺寸比国际同类大20%,焊缝要焊360毫米厚,误差还不能超过0.1毫米——比头发丝还细,以前这技术只有欧洲能搞。
更牛的是“集成能力”:真空室、磁体、传输设备这些零散部件,得靠它整合起来调试运行。就像搭乐高,零件再好,拼不起来也没用。EAST升级、BEST装置(2030年要演示发电的关键项目)、ITER国际项目,核心装备的总装调试全找它,国内能做这活儿的独一家。
底气二:12亿实单在手,不是“画饼”是“落袋”
判断企业是不是真参与,最实在的就是看订单。上海电气2025年的聚变相关订单已经超12亿元,全是“国家队”的硬需求:CFETR聚变堆的纵场线圈原型件3亿元,BEST装置总装服务3.5亿元,EAST升级部件1.2亿元,还有CRAFT设施的1.8亿元。
这些订单不是“未来规划”,而是已经在交付的:2025年9月刚给ITER计划交了磁体冷态测试杜瓦,10月就完成了CRAFT线圈盒的吊装。而且它还在跟欧洲项目谈报价,要从“国内龙头”冲成“全球玩家”。
底气三:研发砸真金,200人团队只啃“硬骨头”
大国重器不是吹出来的,得靠研发堆。上海电气光核聚变专项的研发费,2025年上半年就花了3.2亿元,专门组建了200人的“特种兵团队”,全是等离子体物理、精密制造的顶尖人才。
这些投入换来的是近千项专利,全是真空室焊接、高磁场磁体支撑这种“卡脖子”技术。比如它的N50焊接工艺,性能是国际标准的两倍多,别人想抄都没那么容易。
短板提醒:业务盘子大,聚变占比暂时不高
上海电气是千亿级的巨头,核聚变业务目前占总营收的比例还不到5%,就算订单涨得快,短期也难让整体业绩“暴增”。但反过来看,这也是优势——就算核聚变商业化慢一点,它的传统装备业务也能撑着,稳得很。
永鼎股份:“超导材料黑马”,靠国产替代抢饭碗
如果说上海电气是“造骨架”的,那永鼎股份就是“造筋骨”的——它的核心产品是核聚变最关键的“超导带材”,相当于“磁笼”的钢筋。以前这东西全靠进口,美国企业卖得贵还卡供应,现在永鼎把这活儿干成了“国产王牌”。
底气一:技术硬到能替代进口,成本砍半
核聚变的磁体要产生强磁场,必须用“超导带材”——普通电线一通电就发热,根本扛不住。永鼎旗下的东部超导,是全球唯二能量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企业,另一家是美国的SuperPower。
它的带材有多能打?临界电流密度达1MA/cm,强磁场下性能比国际标准还好;磁通钉扎强度是国际水平的3倍,磁体运行更稳。更关键的是成本:比国外同类产品低60%,而且用液氮冷却(成本是液氦的1/100),商业化能用得起。
2025年它还把产能从1000公里扩到5000公里,良品率稳定在90%以上——国内能做到这水平的,没第二家。EAST、BEST、星环聚能这些项目,全用它的带材做磁体,验证过的技术就是硬通货。
底气二:订单从“实验室”拿到“国际场”,确定性强
永鼎的核聚变业务不是“蹭概念”,而是真拿订单说话:2025年新增实单超2亿元,ITER国际项目给了它2.3亿元的磁体线圈合同,国内CFETR聚变堆的超导电缆设计也找它,潜在订单规模超20亿元。
更妙的是它有“第二增长曲线”:光模块业务的800G产品订单排到2026年,客户有特斯拉、微软,2025年这部分净利润暴增917%。这意味着就算核聚变商业化慢一点,光模块赚的钱能反哺超导研发,不用靠融资烧钱,对投资者来说安全感拉满。
底气三:毛利率35%,比同行多赚一大截
超导材料是核聚变产业链毛利率最高的环节之一,能到35%-45%。永鼎的超导带材毛利率刚好卡在35%,比普通电缆行业高12个百分点——因为技术稀缺,能卖上价。2025年三季度它的扣非净利润增速63%,跟净利润基本持平,说明利润不是靠补贴,是真赚钱。
短板提醒:依赖高端项目,短期规模不大
目前永鼎的聚变订单虽然确定,但规模还不算大(2亿实单),主要靠实验装置和示范堆的小批量供货。要等2028年CFETR启动核心部件招标,它的5000公里产能才能真正放量,得有点耐心。
精达股份:“潜力股选手”,靠绑定龙头赌未来
精达股份的玩法跟前两家不一样:它不直接做核聚变核心部件,而是“绑定技术龙头+卡位未来需求”,相当于提前买了张“未来门票”。适合能沉住气、布局3-5年的读者关注。
底气一:持股18%“超导先锋”,搭上车了
精达是上海超导的第一大股东,持股18.15%——上海超导可是国内高温超导带材的顶尖玩家,技术实力仅次于永鼎的东部超导,给能量奇点的“洪荒70”装置供过全套带材,还打入了国际供应链。
这种“股权绑定”太关键了:上海超导的技术进步、订单增长,精达都能分一杯羹。要是上海超导顺利IPO,精达既能拿投资收益,还能优先接它的配套订单,相当于“躺着赚两份钱”。
底气二:3万吨产能卡位,瞄准商业化爆发
精达自身的主业是“特种电磁线”,这东西现在主要供新能源汽车电机,但未来大有可为——核聚变从“实验装置”变成“商用电站”后,超导电缆、磁体线圈都需要大量特种电磁线做配套。
精达早就布局了3万吨特种导体产能,江苏、安徽两大基地能稳定供货。国内某大型核聚变项目已经累计采购它的产品超500吨,合格率99.8%——要知道核聚变零件差0.1%都可能导致实验失败,这品控就是实力。
底气三:传统业务打底,不靠概念“续命”
虽然核聚变相关业绩还没爆发,但精达的传统业务很稳:2023年特种电磁线营收就有4.1亿元,2025年三季度总营收同比涨58%,净利润涨75%,扣非净利润增速72%——说明公司本身赚钱能力不差,核聚变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短板提醒:短期难兑现,全看“未来脸色”
精达的核心问题是“现在赚不到核聚变的钱”:它自己没有核聚变专用电磁线的研发计划,2025年半年报里连一笔聚变相关订单都没有,所谓的“关联”只是少量通用部件,金额不到200万。
它的价值兑现,全靠上海超导的技术落地和核聚变商业化进度。要是上海超导IPO延期,或者商业化比预期慢,精达的“潜力”就得再等几年。
三家PK:谁的底气最足?看需求选对家
说了这么多,到底谁的底气最硬?其实没有绝对的“第一”,关键看你关注啥——是要短期确定性,还是长期爆发力?
求“短期确定性”:选永鼎股份
理由很简单:它的超导带材是所有聚变装置的“刚需”,现在有2亿实单、5000公里产能,还能靠光模块业务稳业绩。技术被EAST、ITER验证过,国产替代逻辑清晰,就算核聚变进度慢,也能靠现有订单吃饭。
博“长期爆发力”:盯精达股份
要是你能等3-5年,精达值得关注。它绑定的上海超导是技术先锋,3万吨产能刚好卡准商业化爆发的节点。一旦核聚变进入电站建设阶段,特种电磁线需求会呈指数级增长,到时候它的业绩可能翻番。
图“稳健安全性”:选上海电气
作为“国家队”,它的订单全是大额长期单,12亿在手订单够吃好几年。工程化能力没人能替代,就算技术路线迭代,它也能接新活儿。适合不想赌、就想跟着“大国重器”喝汤的读者。
避坑提醒:别被“伪概念”忽悠,先过这3关
不管选哪家,都得先做“风险体检”,这3个指标不过关,再热闹也别碰:
1. 查订单真实性:别信“拟布局”“预计合作”,要看有没有公告的实单。像永鼎的2亿订单、上海电气的12亿合同,都是能查到的;要是只在互动平台提一句“关注行业进展”,基本是蹭热度。
2. 看利润含金量:扣非净利润增速要和净利润接近,说明利润不是靠补贴。比如精达的扣非增速72%,和净利润75%差不多,靠谱;要是净利润涨50%,扣非只涨10%,大概率是靠卖资产凑数。
3. 算业务关联度:核聚变相关营收占比得有分量。永鼎的超导带材占该板块营收45%,上海电气的聚变装备占比虽低但订单量大;要是占比不到5%,就算有业务也影响不了业绩。
2025年就有只伪概念股,宣称“布局核聚变”,但聚变相关营收占比才2%,净利润全靠补贴,3天涨20%后又跌回原形,追高的全被套了。记住:真金不怕火炼,好企业的订单和业绩都是明牌。
最后说句实在话:EAST的光,照的是国产产业链的路
EAST能烧18分钟,表面看是科研突破,本质是国内核聚变产业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证明——上海电气的装备、永鼎的材料、精达的配套,以前要么靠进口,要么做不了,现在全成了“国产王牌”。
中科院预测,2035年咱们要建成200兆瓦级聚变示范堆,2050年商用机组并网,到时候能满足全球10%的电力需求,相当于关停1800座燃煤电厂。这背后的商机,不是短期炒作的热点,而是能持续二三十年的“能源革命红利”。
你更看好这三家的哪一个?是稳扎稳打的上海电气,还是国产替代的永鼎股份,或者长期布局的精达股份?或者你还发现了其他隐藏的“聚变潜力股”?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跟着技术浪潮找机会。
我是快乐的海浪,我每天会分享关于社保和其它方面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快乐的海浪一点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