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西南夷考古!这场高规格学术研讨会在晋宁举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08:09 1

摘要:会场上大家一开口就把目光投到近几年在西南陆续挖出的那些重要东西上,讨论的焦点很实际:这些零零碎碎的发现,怎么从点到面、从单件到体系地串起来,别再各自为战,最后变成一堆没人能看得清脉络的“孤本”。

来自西南各地的一百多位考古和文博专家,10月22日集中到云南晋宁,参加为期两天的第十届西南考古协作会暨西南夷考古学术研讨会。

会场上大家一开口就把目光投到近几年在西南陆续挖出的那些重要东西上,讨论的焦点很实际:这些零零碎碎的发现,怎么从点到面、从单件到体系地串起来,别再各自为战,最后变成一堆没人能看得清脉络的“孤本”。

拿河泊所来说,这几个月被提得最多。这个地方自从今年5月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后,发掘和保护都没停下来。他们出了不少跟汉代行政和社会活动有关的物证——印章和封泥两千多枚,带字的简牍也整理出一万四千多件。你别小看这些数字,印章和封泥是官事和行政的活证据,简牍上写的东西能直接告诉你当时的人在想啥、干啥,能把西南这个“边疆”在汉代是怎么被纳入更大的政治文化体系里摆出来给大家看。现场还有其他地方的新材料拿来比一比:重庆的钓鱼城、四川的剑北、西藏林芝的拉颇、贵州赫章的可乐,这些点对点地比对,能看出各地在时间、制度和文化上是怎么差异、怎么接壤的。

接着,话题从“有什么”转到“怎么办”。与会者普遍觉得,不能再沿用过去那种随手挖一块、看见啥记啥的模式,要把视角拉宽,搞区域联动、体系化研究。讨论里有人提议把这类研究纳入“考古中国”这样的统一体系,弄个统一的课题框架,后面好申请项目、争取经费。也有人强调别只盯着“出土了什么宝贝”,田野发掘、出土整理、科学检测、展陈和公众参与都得一起编进计划里,谁都别把某一环当成可选项。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孙华上台说,希望从多头各自为战,推进到有学术决策和统一计划的阶段,为把项目列入更大框架做准备。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朱忠华也说,他们已经和四川、重庆、贵州的一些同行达成了初步共识,打算联合申报一个关于“汉晋前后西南地区社会变迁”的考古项目,用一个套子把“多元一体”的云南故事讲清楚。通俗点说,就是想把分散在各地的考古数据拼成一张更完整的地图,好看也好研究。

会议里还把目光放回晋宁本地的历史积累。石寨山大遗址今年正好迎来首次发掘70周年。从1955年开始,这里先后做了五次发掘,出土文物累计超过五千套(件)。这些材料长期以来支撑起晋宁作为滇文化中心的判断,而且还能和《史记》里汉武帝赐滇王金印的记载形成某种对应。地方在遗址保护和考古投入上一直没落下,特别是2014年以后,地方单位和云南省考古研究所合作,做了系统调查和保护,才有今天能把这些成果带到区域讨论桌面上的底气。

技术层面也不是空话。会里谈得很具体——高原地区的考古方法要有特殊安排,发掘过程中如何用现代检测手段解决器物的年代和来源问题,出土简牍的清点、分类、影像化、释读优先级该怎么定,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展陈如何兼顾学术价值和公众体验,公众考古是不是能做成常态化体验项目,等等。有人把自己团队最新的整理方法和检测案例摆上来,现场问答多,气氛偏务实,大家不想光停留在概念层面。

在合作方向上,会里也提出了几条可操作的路子。比如把河泊所的核心区继续重点发掘,形成系统的材料链条,用这些实物去回答西南地区文明起源、边疆治理和民族融合的问题;把石寨山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研究纳入区域课题,让遗址既能被学界深挖,也能面对普通观众、进课堂、上展厅。听起来像是两件事,其实一脉相承:学术研究和公众展示要同步规划,别等到成果出来才慌忙想怎么展陈、怎么科普。

日程安排很紧。除了主会场的主题讨论,还分专题做了汇报和问答,每个重点成果都配了比较详尽的出土说明和初步解释。台下有人重复琢磨简牍的整理顺序,有人跑到发掘队旁边问样品检测的细节。会议不像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报告会,更像几伙人围着一张桌子把手头的证据摊开来比对、筛选、商量下一步怎么走。大家一致认同的一个思路是:先把证据整理清楚,再做大规模的跨区比对和推广,不把证据链搭完整就别急着下结论。

要把跨省协同推进成实事,也不是一句话就能办成。现实里有不少门槛:不同省市在发掘制度、保护标准、资金渠道、数据管理上各有差别,等级和指标也不一样。还有季节限制、田野人员调配、样品跨区流动的审批等等。这些在会上一一被提了出来,大家讨论对接机制、明确后续联络人和时间表,试图把这些程序化问题先理清楚,别让好计划卡在手续上。

会议还明确了下一步的步骤:把联合申报的研究课题赶紧推进到书面申请阶段,争取纳入更大考古计划的支持。为此,大家搭建了沟通渠道,明确了联系点和预期的时间节点。目标比较务实:先把出土材料、发掘记录和检测数据整理成可比对的数据库,再集中力量做跨区对比研究和学术公示。说白了,就是别把能拼到一块的拼图握在手里各自看。

现场还涉及了文物保护和展陈的具体问题。怎么把考古发掘的物证在满足学术研究的前提下呈现给公众,怎么处理发掘地与地方保护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都被拿到台面上来。有人提到可以尝试分阶段展陈,先把关键证据的复制品或数字化材料公示出来,同时在专业场馆里保留原件供深入研究;也有人建议加强科普,把青少年教育和社区参与设计成长期的互动项目,让地方居民也能参与到遗址保护里来。

会议的主办和承办单位安排也挺清楚。这次活动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晋宁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晋宁区石寨山大遗址文物保护中心、晋宁区文物管理所、晋宁区博物馆承办。开幕式上还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文物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以及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和晋宁区的相关领导参加。来自重庆、四川、贵州、西藏、广西、云南等地的22家考古文博机构的学者也陆续到场,讨论相对集中,便于现场交换意见和达成一致。

会里的讨论既有宏观视角,也有很具体的技术探讨。宏观上涉及的主题像民族互动、边疆治理、文化整合这些大话题;具体上则落到如何在高原和山地环境里做发掘、怎样把新技术用到鉴定和保护、出土简牍的整理规则、遗址公园的运行机制,以及公众考古的可操作路径。很多人把自己团队的实际案例拿出来讲,现场互相提问,想把理论和田野更紧地扣在一起。

关于河泊所和石寨山这类核心遗址的下一步计划也说得很明白:就是通过区域联动和多学科协作继续推进河泊所核心区的发掘,把出土材料纳入到研究西南文明起源、边疆治理和民族融合发展这些更大叙事中。同时把石寨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研究与价值表达推动起来,争取让这些遗址既能服务学术研究,也能更好地面向公众和教育场景。

两天的日程里,专家们除了主会场的集中讨论,还分成好几个专题做汇报和答疑。每个核心成果都配有详细的出土说明和初步解读。交流不止停留在数据层面,大家也把发掘、文物保护、展陈和科普传播的具体实施问题摆上了台面。有人在台下反复琢磨出土简牍的整理优先级,有人关注如何用现代检测手段解决器物年代与来源的问题,讨论很接地气。

接下来的动作多半会集中在把联合课题尽快写成申请材料、争取更大计划支持。为此,会议为参与各方搭建了沟通渠道,明确了后续联络人和初步的时间表。大体共识是:先把考古证据整理清楚,再做大规模的跨区比对研究和公示推广。会议的报道由全媒体记者陆安楠、陆晓旭跟进,通讯员有杨彩云、李云霞;编辑、编审、审核、终审等新闻流程也按常规办理。会议为期两天。

来源:淮北王唠嗑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