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行关村坝:一列火车与时光的对话》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00:18 1

摘要:在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横断山脉的褶皱深处,大渡河在金口河峡谷中劈开一道2600米的裂痕,形成“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之一的壮丽奇观。这里不仅是地质运动的杰作,更因一条钢铁动脉的贯穿而成为人类工程史上的丰碑。在这片被外国专家断言为“铁路禁区”的土地上,一列编号561

在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横断山脉的褶皱深处,大渡河在金口河峡谷中劈开一道2600米的裂痕,形成“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之一的壮丽奇观。这里不仅是地质运动的杰作,更因一条钢铁动脉的贯穿而成为人类工程史上的丰碑。在这片被外国专家断言为“铁路禁区”的土地上,一列编号5619/5620的慢火车,每日以7小时34分的悠长节奏,在峨眉与普雄之间往返,将240公里的山水与人间紧密相连。而位于金口河峡谷核心地带的关村坝站,这座被群山环抱的“洞中车站”,正是这列慢火车最诗意的注脚。

1965年的冬天,关村坝峡谷的寂静被388吨炸药的轰鸣撕裂。39.5万立方米的土石在爆破中腾空而起,山体被削平,深谷被填平,一座“洞中车站”的雏形在硝烟中显现。这是中国铁路史上最壮观的工程奇迹之一——关村坝站,全国唯一一座完全建在隧道内的火车站。

车站两端是绵延的隧道,站台仅有1台3线,其中第三股道甚至深嵌于隧道内部。当5619次列车缓缓驶入时,车头刚探出隧道口,车身已停在站台,车尾却仍隐没于黑暗之中。这种“半在明处、半在暗处”的独特景象,让每一位初来乍到的旅客都为之惊叹。而更令人震撼的是,车站上方的山体中,还隐藏着一条长达6107米的关村坝隧道——成昆铁路全线第二长的隧道,其施工难度堪比“在豆腐中打洞”。

建设时期,邓小平、贺龙、聂荣臻等领导人曾亲临现场视察。当隧道创下双口月成洞百米的纪录时,中共中央专门发来贺电,这在铁路建设史上绝无仅有。如今,站台旁的“弘扬成昆精神,服务地方经济”标牌,仍默默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每日中午12时25分,5619次列车准时停靠关村坝站。这列仅设硬座、票价最低3元的绿皮火车,是沿途26个站点居民的“生命线”。车厢里,彝族老人背着竹篓里的鸡鸭,孩童抱着书包在课桌前写作业,商贩用塑料布裹着新鲜的山货,而列车员阿西阿呷则穿梭其间,帮老乡拴好猪羊,为老人安排座位。

“这列火车就像大凉山的公交车。”阿西阿呷笑着说。她的手机步数记录常超万步,节假日甚至突破两万。车厢内,送亲队伍的银饰叮当,哭嫁歌的旋律与火车的哐当声交织;孩子们用泥巴捏出火车模型,交换着“见过世面”的故事;商贩们用二维码收款,却仍保留着用鸡鸭换日用品的传统。

在普雄至峨眉的返程中,车厢会变成“移动集市”。彝族妇女将扫帚、背篓、土豆堆成小山,年轻人在手机直播中展示“最原生态的带货”。而当列车驶过尼日河大桥时,所有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望向窗外——那里,成昆铁路复线上的CR200动车组正以160公里的时速呼啸而过,新旧两条铁路在峡谷中形成时空交错的奇观。

距车站步行10分钟的山腰上,全国唯一的铁道兵博物馆静静矗立。这座依山而建的建筑,外墙由无数钢钎拼接而成,引导墙上的钢钉排列成“成昆铁路”字样。馆内陈列着1200余件文物:沾满泥浆的安全帽、写满公式的施工日志、泛黄的《铁道兵》期刊,以及那面刻满2000多个名字的烈士墙。

“这些名字背后,是平均每公里牺牲两人的代价。”博物馆讲解员的声音有些哽咽。展柜中,一张1968年的照片尤为震撼:战士们悬挂在绝壁上,仅靠绳索固定,用钢钎和铁锤凿出炮眼。而另一件展品——用压缩饼干包装纸写的家书,则记录着战士对家人的思念:“等铁路通了,我一定接你们来看大渡河的浪。”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枚锈迹斑斑的雷管。1966年,施工队在爆破时发现未引爆的雷管,排险班长王德顺主动请缨。当他剪断最后一根导线时,汗水已浸透衣衫。这件展品旁的留言本上,写满了游客的敬意:“你们用生命铺就的路,我们正在好好走。”

车站上方的胜利村,曾是悬崖上的贫困村落。村民王勇回忆:“以前路不通,青花椒烂在树上,老人饿得浮肿。”2000年,成昆铁路电气化改造后,货运能力大幅提升。村民们开始用背篓将山货背到车站,再由火车运往成都。渐渐地,有人开起小旅店,有人做起电商,村口的停车场从无到有,如今已能停放几十辆汽车。

“现在从村里到车站,开车只要5分钟。”王勇笑着说。他的旅店墙上挂着老照片:1970年铁路通车时,村民们举着火把沿铁轨狂奔;而另一张照片里,他的孙子正用平板电脑观看火车动画。这种时空的错位感,在关村坝尤为强烈——山脚下,蒸汽机车的铜制路徽与复兴号动车组的流线型车身隔河相望;峡谷中,5619次列车的煤烟味与CR200动车组的电子屏光影交织。

2022年,新成昆铁路全线通车,昆明至成都的时空距离从18小时缩短至7小时。但5619次列车依然每日穿行在老成昆线上,它的存在本身便是一种哲学:在高铁时代,慢火车不是落后的象征,而是对“发展为了谁”的深刻回答。

当复兴号载着游客掠过金口河大桥时,5619次列车正载着彝族老人缓缓驶出隧道。前者是速度的狂欢,后者是温度的坚守。在关村坝站,这两种节奏达成奇妙的和解——站台上的电子屏显示着高铁时刻表,而墙角的煤油灯仍为夜归人留着微光。

成昆铁路的修建,被联合国称为“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它不仅是一条运输线,更是一条文明走廊。在关村坝段,铁路以一座石拱桥连接两座隧道,桥上方的“一线天”将天空压缩成一道蓝线。

而慢火车的存在,则让这种共存延伸至社会层面。它不追求效率,却让深山中的老人能定期进城看病,让孩童能坐着火车去县城读书,让山货能以最低成本走向市场。这种“慢”,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快”——它快速传递着希望,快速消弭着隔阂,快速构建着共同体。

黄昏时分,5619次列车再次驶入关村坝站。车头灯划破隧道的黑暗,站台上,彝族孩童举着手机拍摄这列“会动的历史”。山风掠过峡谷,带着大渡河的水汽与火车的煤烟味,将成昆精神吹向远方。

而铁道兵博物馆外,那面由钢钎组成的墙上,新刻的诗句在暮色中泛着微光:“我们用钢钎凿开黑暗,却让光明永远留在人间。”这或许是对关村坝慢火车最贴切的注解——它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部活着的史诗,记录着人类如何与自然对话,如何与时间和解,如何在慢中寻找永恒。

当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隧道尽头,车站的值班员拉响汽笛。这声长鸣,穿越半个世纪的时光,在金口河峡谷中久久回荡。而5619次列车,将继续载着山与海的对话,驶向下一个黎明。

来源:轻舟一号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