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几年,脑出血的患者越来越年轻。以前病房里的病人,五六十岁是常态,现在三十多岁的都见过不止一次。有个小伙子,才35岁,孩子还在上幼儿园,脑出血送来的时候已经昏迷,抢救了一夜,没挺过来。他爸妈哭得瘫在地上,连医生都忍不住湿了眼眶。
最近几年,脑出血的患者越来越年轻。以前病房里的病人,五六十岁是常态,现在三十多岁的都见过不止一次。有个小伙子,才35岁,孩子还在上幼儿园,脑出血送来的时候已经昏迷,抢救了一夜,没挺过来。他爸妈哭得瘫在地上,连医生都忍不住湿了眼眶。
说真的,看多了这样的病人,心里不是滋味。脑出血这病,发得急,死得快,有时候连抢救的机会都不给。更难受的是,很多人其实早就有迹象了,但就是不当回事。而真正让人唏嘘的是,生活中有些看似不起眼的习惯,其实就是脑出血的“导火索”。
脑出血,说白了就是脑子里的血管突然破了,血流到脑组织里去,把脑细胞“淹”死了。它不挑人,但特别偏爱高血压患者。有些人常年血压高,不当回事,连药都不吃,觉得“我身体好得很”,结果某天凌晨一翻身,人就没了。
根据《中国卒中防治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脑卒中新发病例超过250万人,其中脑出血大约占了30%。别看比例不是最多的,但一旦发作,死亡率和致残率都比脑梗高得多。不少人倒下的那一刻,连120都来不及等。
更揪心的是,脑出血不像其他疾病,有个缓冲期。它来得像地震,一瞬间,天翻地覆。救回来算命大,救不回来,就成了一家人的灾难。
这年头,大家都太爱熬夜了。刷手机、打游戏、看剧、加班,似乎睡觉成了“浪费时间”。但熬夜对身体的伤害,比想象的要深得多。特别是对血压的控制——熬夜会让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血压容易飙升,如果本身血管就脆,压力一大,哪还撑得住?
很多年轻人脑出血,发病前的那几天都特别累,连续几晚没睡好。白天喝咖啡提神,晚上继续硬撑。身体不是铁打的,血管也不是橡皮筋,撑久了,它就断了。
医生不是不讲理的人,但看到太多人因为熬夜送命,真的忍不住想说一句:夜晚是给身体修复的,别再拿命换所谓的“效率”了。
有些人喝酒多年,总觉得“喝点酒活血”,甚至有人说“我爸天天喝二两,身体硬朗得很”。但真相是,酒精会直接刺激血管,导致血压波动,增加脑出血风险。
特别是暴饮暴食后饮酒,或者一边喝酒一边抽烟,那简直就是给脑血管点火。血管壁一旦被刺激发生痉挛,血压一冲上去,弱点就可能爆裂。
医院里见过太多因为喝酒突发脑出血的病人,尤其是节假日、聚会之后,急诊室总是格外忙。喝酒本身但如果你本身血压就不稳,血管又不好,那这杯酒可能就是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很多人都不觉得情绪和脑出血有啥关系。但情绪激动时,体内肾上腺素飙升,血压会在短时间内剧烈变化。尤其是愤怒、惊吓、极度悲伤这种极端情绪,完全可以在几分钟内让一个好端端的人倒在地上。
有个病人,平时血压控制得还行,但有次和亲戚吵架,情绪一上头,当场倒地,脑出血。抢救回来后半边身体瘫痪,语言功能也受损。那场争吵,代价太大。
情绪管理不是玄学。它是真正能决定你身体命运的一部分。别总觉得“我脾气就这样”,控制不了情绪,有时候就是控制不了命运的开关。
医生不是神仙,救命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真的已经尽力了,家属哭着问“怎么会这样”,我们也只能沉默。因为很多悲剧,其实是可以提前防住的。
脑出血不是天灾,它更多是“人祸”。高血压不控制、不体检、不吃药,熬夜、酗酒、情绪失控……每一项都是自己亲手“点燃”的炸药。
我们不是没提醒过,只是很多人觉得离自己还远。可真到发病那一刻,一切都晚了。
所以这三件事:熬夜、喝酒、情绪失控——不管再难、再习惯、再舍不得,也真的要戒掉了。不是为了医生能少点遗憾,是为了你自己能多点明天。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国家卫健委.《中国卒中防治报告》,2023年版.
[2]李建民,王强.高血压与脑出血关系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0,53(5):362-366.
[3]陈晓红,张勇.情绪波动与脑卒中发作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21,22(8):1172-1174.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