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守城将领唐生智喊出“誓与南京共存亡”,下令烧毁渡船,断自己后路。
——那一月,30万亡魂沉默,整座城在火光中哭泣
---
1937年12月13日清晨,南京城头的太阳升得极慢。
紫金山的轮廓被浓烟遮蔽,长江的水面泛着暗红。
城门早已失守,残破的城墙上留着弹孔与刀痕。
一支戴着钢盔、手持三八大枪的军队,列队而入。
他们不是来战斗的——因为抵抗已经停止。
他们是来屠杀的。
南京大屠杀,开始了。
---
这本是一座不该陷落的城市。
六朝古都,民国首都,百万人口,城墙巍峨。
可当淞沪会战失败后,日军沿着长江长驱直入,南京已成孤城。
守城将领唐生智喊出“誓与南京共存亡”,下令烧毁渡船,断自己后路。
可装备悬殊、士气低迷,中国守军多为疲惫之师,甚至有刚征召的民兵。
仅仅十天,防线全线崩溃。
12月12日,命令传来:“各部突围撤退。”
混乱中,士兵丢下武器,百姓涌向城门,江边挤满求生的人群。
而日军,已从多个方向包抄而来。
---
进城之后,暴行迅速蔓延。
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松井石根曾宣称:“严惩叛逆,震慑支那。”
可他默许的,是一场持续六周、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杀人成了游戏。
两个少尉军官展开“百人斩”竞赛,用军刀砍杀平民,报纸还登出照片庆贺;
孕妇被剖腹,婴儿被挑在刺刀上取乐;
老人被浇上汽油点燃,孩子被当作靶子射击;
妇女遭集体强奸后,被割下乳房、钉在墙上。
纵火成了常态。
中山门一带连续焚烧数日,整条街化为焦土;
难民区也不能幸免,日军闯入国际安全区,拖走数千人处决。
江水成了坟场。
长江岸边堆满尸体,层层叠叠,血水顺坡流入江中;
幸存者回忆:“江面漂着人头,像浮木一样随波荡。”
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认定:
超过30万中国平民与战俘遇害,2万以上妇女遭强奸,三分之一城市被焚毁。
这不是战争,是灭绝人性的反人类罪行。
---
### 谁在记录这场黑暗?一群“德国好人”
当全世界沉默时,有人挺身而出。
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纳粹党员,却在南京建立“国际安全区”,庇护25万难民。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亲眼看见一个母亲抱着婴儿跪地求饶,士兵一枪打穿两人。”
他每天向希特勒发电报,恳求干预,却石沉大海。
美国传教士明妮·魏特琳,守护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收容上万名妇女儿童。
她张开双臂挡在门前:“这里是中国女人最后的净土!”
她救下无数人,却因精神创伤于战后在美国自杀。
还有医生威尔逊,坚持在炮火中手术,累到吐血仍不停手。
他们的名字,不该被遗忘。
---
### 为什么日本至今不肯彻底认罪?
战后,松井石根被判处绞刑,但许多参与者逃脱惩罚。
更令人愤怒的是,多年以来,日本部分政客仍在否认或淡化这段历史。
有人称“南京事件不存在”,有人说“死亡人数夸大”,甚至将战犯供奉在靖国神社。
原因何在?
一是军国主义思想残余未清;
二是历史教育刻意回避;
三是政治利益裹挟真相。
但铁证如山——
拉贝日记、魏特琳档案、大量影像资料、幸存者口述……
30万不是数字,是一个个曾活过、爱过、哭过、喊过的人。
2014年,中国正式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每年这一天,南京全城鸣笛,行人驻足,低头默哀。
---
冷知识你知道吗?
南京大屠杀期间,一头牛被砍了七刀才死,日军记录称“支那人和牲畜一样耐打”——这是他们非人化暴行的心理基础。
目前登记在册的幸存者仅剩不足40人,平均年龄超85岁,“活着的历史证人”正在凋零。
1995年,华裔作家张纯如出版《南京暴行》,首次向西方世界揭露真相,年仅36岁自杀离世,留下无尽悲憾。
---
我们记住南京,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良知。
当有人说“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请告诉他:
忘记死亡30万人的冬天,下一个冬天,可能会更冷。
关注我,下期揭秘:
《东京审判:战胜国为何没能彻底清算日本战犯?》
——一场正义的审判,为何留下遗憾收场?
来源:21世纪穿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