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双杂交技术:从原理到应用,一文搞懂如何用它“捕捉”蛋白质互作?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12:10 1

摘要:在分子生物学研究里,解析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像 “解密生命密码”—— 比如信号通路里蛋白如何传递信号、病毒蛋白如何劫持宿主蛋白、肿瘤相关蛋白如何调控细胞增殖,都离不开对 “蛋白 - 蛋白结合” 的研究。而酵母双杂交技术,作为研究蛋白互作的经典工具,凭借 “基

在分子生物学研究里,解析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像 “解密生命密码”—— 比如信号通路里蛋白如何传递信号、病毒蛋白如何劫持宿主蛋白、肿瘤相关蛋白如何调控细胞增殖,都离不开对 “蛋白 - 蛋白结合” 的研究。而酵母双杂交技术,作为研究蛋白互作的经典工具,凭借 “基于转录因子的巧妙设计”,成了很多科研人入门蛋白互作研究的首选。但不少人只知道它能 “筛互作蛋白”,却没搞懂背后的原理,导致实验中踩坑不断。今天就从原理细节入手,把酵母双杂交技术讲透,帮你真正理解它的 “工作逻辑”。

一、先搞懂核心: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原理,到底依赖什么?

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底层逻辑,源于对酵母转录因子 Gal4 结构与功能的 “极致利用”。要理解它,首先得明确一个关键前提:转录因子的 “模块化特性” —— 很多转录因子的 “DNA 结合能力” 和 “转录激活能力”,分别由两个独立的结构域负责,这两个结构域单独存在时没活性,只有凑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

而 Gal4 就是典型代表:它包含两个核心结构域 ——

DNA 结合域(BD,DNA-Binding Domain):作用是 “找到并结合” 下游报告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相当于 “定位器”,能精准锚定到特定的 DNA 序列上,但光有它还不够,没法启动基因转录;转录激活域(AD,Activation Domain):作用是 “招募转录机器”(比如 RNA 聚合酶),相当于 “启动开关”,只有它靠近 BD 并形成复合物,才能激活报告基因的表达。

简单说就是:BD 负责 “定位”,AD 负责 “启动”,二者缺一不可,必须在空间上靠近,才能激活转录。酵母双杂交技术就是利用了这个特性,把 “蛋白是否结合” 的问题,转化成 “报告基因是否表达” 的可观测信号。

二、原理细节拆解:“诱饵 - 猎物” 模型如何运作?

酵母双杂交的实验设计,围绕 “诱饵(Bait)- 猎物(Prey)” 两个核心角色展开,整个过程分 4 步,每一步都对应着原理的落地:

第一步:构建 “融合蛋白”—— 给目标蛋白装 “定位器” 和 “开关”

首先要做两个关键载体构建,目的是把 “蛋白互作” 和 “转录激活” 绑定起来:

构建 “BD - 诱饵” 融合载体:选择一个已知功能的蛋白(比如你研究的肿瘤相关蛋白 p53)作为 “诱饵蛋白”,把它的基因序列和 Gal4 的 BD 基因序列连在一起,形成融合基因。当这个载体导入酵母后,会表达出 “BD + 诱饵蛋白” 的融合蛋白 —— 这个融合蛋白能通过 BD 结合到报告基因的启动子上,但因为没有 AD,没法激活转录,相当于 “定位器已就位,但开关没打开”。构建 “AD - 猎物” 融合载体:如果是筛选未知互作蛋白,就把 cDNA 文库(包含大量未知基因)的每个基因都和 Gal4 的 AD 基因连在一起,形成 “AD + 猎物蛋白” 的融合蛋白库;如果是验证已知蛋白的互作,就直接把待测蛋白(比如 MDM2,已知与 p53 互作)的基因和 AD 连在一起。这个融合蛋白有 AD,但没有 BD,没法定位到报告基因的启动子,相当于 “开关已备好,但找不到位置”。

这里有个关键细节:融合蛋白的构建必须保证 “阅读框正确”—— 比如 BD 基因的最后一个密码子和诱饵蛋白基因的第一个密码子要无缝衔接,否则翻译出来的融合蛋白会 “乱码”,失去功能。很多人实验失败,就是栽在阅读框没对齐上。

第二步:共转化酵母 —— 让 “诱饵” 和 “猎物” 在细胞内 “见面”

把构建好的 “BD - 诱饵” 载体和 “AD - 猎物” 载体(或 AD - 文库)一起导入同一种酵母感受态细胞里,这个过程叫 “共转化”。酵母细胞就像一个 “微型实验室”,为两个融合蛋白提供了表达和相互作用的环境。

这里需要注意酵母菌株的选择:不同酵母菌株携带的 “报告基因” 不同,常见的有 His3、LacZ、ADE2 等。比如常用的 AH109 菌株,就携带了 His3、LacZ、ADE2 三个报告基因,后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验证互作,减少假阳性。

第三步:蛋白互作 ——“开关” 和 “定位器” 的 “合体时刻”

这一步是整个技术的核心:如果 “诱饵蛋白” 和 “猎物蛋白” 之间存在特异性的相互作用,它们会通过蛋白结合力(比如氢键、疏水作用)紧紧 “粘” 在一起。这个结合过程会产生一个关键效果 —— 把原本分开的 BD 和 AD 拉到同一空间,形成 “BD - 诱饵 - 猎物 - AD” 的完整复合物。

这个复合物就像 “组装好的转录因子”:BD 负责定位到报告基因的启动子,AD 负责招募转录机器,两者配合,就能启动下游报告基因的表达。而如果 “诱饵” 和 “猎物” 不结合,BD 和 AD 就一直分开,报告基因不会被激活 —— 这就是 “蛋白互作” 转化为 “基因表达信号” 的关键环节。

第四步:检测报告基因 —— 通过 “可见信号” 判断互作

报告基因的表达会产生可观测的信号,我们通过检测这些信号,就能判断 “诱饵” 和 “猎物” 是否互作。常用的检测方式有两种,对应不同的报告基因:

营养缺陷筛选(针对 His3、ADE2 基因):如果报告基因 His3 被激活,酵母就能在 “缺乏组氨酸(His⁻)” 的缺陷培养基上生长;如果 ADE2 被激活,就能在 “缺乏腺嘌呤(Ade⁻)” 的培养基上生长。反之,如果没有互作,报告基因不表达,酵母就没法在缺陷培养基上存活 —— 这是最直观的 “存活筛选法”。显色反应(针对 LacZ 基因):LacZ 基因表达的产物是 β- 半乳糖苷酶,这种酶能分解 X-gal(5 - 溴 - 4 - 氯 - 3 - 吲哚 -β-D - 半乳糖苷),产生蓝色物质。如果把在缺陷培养基上生长的酵母克隆,接种到含 X-gal 的平板上,能长出蓝色克隆,就说明 LacZ 基因被激活,进一步验证了蛋白互作 —— 这是 “二次验证法”,能减少假阳性。

通常会同时用两种检测方式:先通过营养缺陷筛选出 “可能阳性” 的克隆,再通过显色反应确认,确保结果更可靠。

三、原理延伸:为什么酵母双杂交能 “高通量筛选”?

理解了原理,就不难明白它为什么适合高通量筛选。如果我们把 “BD - 诱饵” 载体和 “AD-cDNA 文库”(包含数万甚至数十万种未知基因)共转化酵母,那么每一个酵母细胞里,都可能携带一个 “BD - 诱饵” 和一个 “AD - 未知猎物”。

通过缺陷培养基筛选,只有那些 “诱饵 - 未知猎物” 能结合的酵母细胞才能存活,这些存活的细胞里,“AD - 未知猎物” 对应的基因,就是我们要找的 “与诱饵蛋白互作的未知基因”。后续只需提取这些阳性酵母的质粒,测序就能得到未知基因的序列 —— 相当于一次实验就能 “批量筛选” 数万种蛋白,效率远高于 “一对一” 的传统检测方法。

四、原理带来的局限:这些 “坑” 要避开

正是因为依赖 “转录因子激活” 的原理,酵母双杂交技术也存在天然局限,需要结合其他技术验证:

假阳性:非特异性结合激活转录:有些 “猎物蛋白” 本身自带转录激活活性,即使不与 “诱饵” 结合,也能单独激活 AD;还有些蛋白会通过非特异性作用(比如疏水结合)与 “诱饵” 粘在一起,导致报告基因表达。解决办法是设置 “阴性对照”—— 比如用 “BD - 空载体 + AD - 猎物” 验证猎物是否自带激活活性。假阴性:蛋白无法正常互作:如果 “诱饵” 或 “猎物” 是膜蛋白、超大分子量蛋白,在酵母细胞核内可能无法正确折叠;或者它们的互作依赖特定的翻译后修饰(比如磷酸化),而酵母无法完成这种修饰,就会导致 “实际互作但检测不到”。这种情况需要换用体外检测技术(如 Pull-down)或体内成像技术(如 FRET)进一步验证。无法判断 “直接互作”:酵母双杂交只能证明 “两个蛋白能共同激活报告基因”,但无法确定是 “直接结合” 还是 “通过第三个蛋白间接结合”。后续需要用 Co-IP(免疫共沉淀)、Pull-down 等技术,验证蛋白在体外的直接结合。

五、总结:原理是理解应用的关键

酵母双杂交技术的核心魅力,在于把 “看不见的蛋白互作” 转化为 “看得见的基因表达信号”,而这一切都源于对 Gal4 转录因子模块化特性的巧妙利用。搞懂原理,不仅能帮你正确设计实验(比如选对酵母菌株、做好对照),还能让你客观看待实验结果 —— 既不盲目相信阳性信号,也不忽视可能的假阴性,通过 “酵母双杂交初步筛选 + 其他技术验证” 的组合策略,真正解析蛋白质互作的真相。

泰克生物:提供酵母双杂交技术服务,助力蛋白互作研究

泰克生物依托成熟的酵母双杂交体系,为客户提供从诱饵 / 猎物载体构建、cDNA 文库构建,到阳性克隆筛选与验证的全流程服务,协助高效挖掘蛋白互作关系,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来源:泰克生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