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贺思浓站在央视演播厅的AR光影中,身后是实时生成的火星地表与量子纠缠动态图,她用一句“此刻,科技不是远方的名词,是我们呼吸的空气”结束了播报。
贺思浓站在央视演播厅的AR光影中,身后是实时生成的火星地表与量子纠缠动态图,她用一句“此刻,科技不是远方的名词,是我们呼吸的空气”结束了播报。
这不是科幻片场,是2025年央视主持人大赛的现场。
她不是在念稿,是在用技术讲故事——而这个故事,正在被5000万年轻人反复观看、模仿、传播。
她不是第一个用科技做主持的人,但她是第一个让科技“不炫技、只走心”的人。
过去,主持人靠嗓音、仪态、临场反应赢得掌声;今天,她把AR、数据可视化、交互式叙事变成表达的延伸。
她不是在“使用技术”,而是在“重构语言”。
当别人还在纠结字正腔圆,她已经让观众在30秒内理解了核聚变的原理——靠的不是术语堆砌,是把抽象概念变成可视的、可感的、可共鸣的视觉诗。
她的成长路径,像一部反套路的教科书。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奖学金得主、毕业论文被选为教学案例,这些是“标配”;真正特别的是,她没在毕业前就急着进电视台当“花瓶”。
她主动跑去北京卫视做科技栏目制片人,带着中科院的科研团队,把实验室的枯燥数据,变成《思浓实验室》里一个个“1200万播放”的爆款短视频。
她知道,年轻人不缺信息,缺的是“能听懂的真相”。
她不回避传统,也不迷信经典。
她主持冬奥特别节目《冰雪直播间》,不是穿着礼服站在雪地里念天气预报,而是和滑雪冠军实时连线,用AR标注运动员的肌肉发力轨迹,用热力图展示风速对起跳的影响。
观众看到的不是“赛事解说”,是“科学解密”。
有人问她:你到底是主持人,还是科学家?
她笑答:“我是翻译者——把专业翻译成情感,把数据翻译成共鸣。
”
她的抖音账号半年涨粉300万,刷新了新闻类主持人的纪录。
不是靠颜值滤镜,而是靠“三高法则”:高科技手段、高难度内容、高标准表达。
她把播音系的“吐字归音”和算法推荐的“完播率”打通了——你听她说话,不会觉得“她在播新闻”,而是“她在和你聊天,聊的是改变世界的事”。
更深层的改变,藏在行业看不见的地方。
她被选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最年轻的新媒体委员,不是因为年轻,而是因为她证明了一件事:传统媒体的权威,不是靠牌照维持的,是靠“能不能把复杂讲得让人想听”来重建的。
她的“思浓模式”正在被写进高校教材——不是作为个案,而是作为新范式:未来的主持人,必须是内容架构师、技术使用者、情绪设计师的三重身份。
她没有放弃传统主持人的基本功。
她的语音依然清晰,语速依然克制,逻辑依然严密。
但她把“基本功”变成了底座,而不是天花板。
她让主持人的价值,从“传递信息”升级为“激发认知”。
当一个00后能用AR讲量子物理,用短视频让中科院的成果破圈,用一场直播让冬奥会的科技含量被全民讨论——我们才真正明白:媒体的未来,不在设备多先进,而在谁能把技术变成人性的延伸。
贺思浓不是在抢饭碗,她是在重新定义饭碗长什么样。
她证明了:最好的传播,不是声音传得远,而是思想走得深。
而她,正带着这个时代的声音,走向更深的地方。
来源:墨大猪蹄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