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3日,福建省儿童医院急诊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林敏来到福建卫生报《医生我想问》直播间,为广大民众传授儿童急救知识。
天真活泼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索欲。
然而,由于年纪小、自我保护能力弱,
意外常常在不经意间悄然降临,
倘若身边的人不懂急救知识,
错过最佳救援时机,后果不堪设想。
5月13日,福建省儿童医院急诊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林敏来到福建卫生报《医生我想问》直播间,为广大民众传授儿童急救知识。
在本次直播预告中,林敏曾分享了一个孩子奔跑过程中被食物噎住,因未能得到及时急救,最终遗憾致死的案例(往期报道:痛心!一块糕点竟让福建小女孩不幸离世!医生:本可挽救!这个救命技能一定要会)。
福建卫生报多平台推送后,引起许多民众的关注和讨论,其中有读者留言,就孩子被异物噎住要采取海姆立克急救还是心肺复苏急救提出了困惑。
(部分网友留言)
对此,林敏在直播中做了详细解释。他指出,孩子被异物卡住后如果还有反应,比如还在呼吸、挣扎,这时应尽量先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
施救者站在孩子身后,一手握拳,拇指顶住孩子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剑突下方,另一手抓住握拳的手,快速、有力地向内、向上冲击孩子上腹部,每秒约1次,直到异物排出。
如果施救过程中发现孩子已经没有呼吸反应,整个人瘫软,这时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在按压胸廓的过程中,有可能通过气流将异物冲出来,要按照常规心肺复苏的步骤进行人工呼吸,并检查口腔异物是否排出。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夏天,溺水事件屡见不鲜。很多孩子溺水后,现场施救者能给予合理急救的比例并不高。
事后林敏询问现场的急救操作,发现超过三分之二都是错误的,其中龙岩永定的溺水男孩小宇(化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溺水事件发生时,小宇的爷爷奶奶按照老传统,将被救上岸的小宇进行1分多钟的控水,试图排出他腹中的积水。
然而,这一系列努力终究徒劳无功,未见任何成效,他们才匆忙将孩子送往距离不远的医院。在接受心肺复苏处理后,小宇终于恢复了心跳,并被转运至省儿童医院进行抢救。
可遗憾的是,由于先前控水处理延误了宝贵的救治时间,小宇的脑部已遭受了不可逆转的损伤。如今小宇虽已脱离呼吸机,转入神经内科接受康复治疗,但他的未来生活,依然被一层阴霾笼罩。
“这起事件反映出一个普遍问题:不少人觉得,把溺水者肚子里的水控出来是头等大事,于是尝试各种控水方法。其实这些所谓的控水操作不仅没必要,还可能因此耽误了最佳急救时间,给患者带来更大的伤害。”林敏说。
那么,溺水后正确的急救措施是什么呢?
林敏在直播中指出,当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如果发现其没有反应、没有呼吸或仅有濒死样呼吸,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在心肺复苏实操方面,林敏强调,心肺复苏的基本流程是“CAB”,即先心肺按压,再开放气道,然后人工呼吸。但溺水导致心脏骤停时,心肺复苏的顺序与一般情况略有不同。
“溺水后的心肺复苏要先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快速清理肉眼可见或可触及的堵塞呼吸道的杂物,随后进行人工呼吸,之后才是胸外按压。此时切勿再采取拍背、倒提孩子抖水等无效且可能耽误急救时机的操作。”林敏说。
例如,心肺复苏的按压深度控制极为关键:按压过深可能引发肋骨断裂,而过浅则难以达到急救目的。
正确的按压深度应为成人超过五厘米,青少年四到五厘米,婴儿至少四厘米。为确保急救操作精准有效,最佳实践是在培训模型上反复练习,以培养出准确的“手感”,从而在真实急救场景中也能保证施救效果。
再比如紧急施救时,需充分暴露胸廓,如解开外层较厚的衣物,这样既能判断是否存在呼吸运动,又能通过触摸脉搏确定心跳是否停止,进而更易评估按压效果。
最后,林敏呼吁广大民众在积极了解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参与实际操作培训,不应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此外关键时刻要勇于伸出援手,为生命争取更多希望。
↓↓↓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福建卫生报、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支持单位: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林颖
主播:陈香 摄影:章立强
导播:周千艺 摄像:陈昶晔 郑波 章立强
助理:陈筱蔚
来源:福建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