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千字文》最初的诞生,是源于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他为了督促王室子弟学习书法,便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当中,拓印出一千个不同的字。但是,这些字拓印出来后,毫无章法,于是命周兴嗣将这写字拼成一篇文章。这个难度简直是地狱级的,给你一个1000片的拼图,如果没有原图对照
《千字文》为什么能穿越千年,至今仍被奉为经典?是因为它“一千个字都不重复”吗?传说周兴嗣在一夜之间,将一千个固定的汉字,编成一篇包罗万象的千古奇文!
《千字文》最初的诞生,是源于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他为了督促王室子弟学习书法,便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当中,拓印出一千个不同的字。但是,这些字拓印出来后,毫无章法,于是命周兴嗣将这写字拼成一篇文章。这个难度简直是地狱级的,给你一个1000片的拼图,如果没有原图对照,估计很多人拼不出来,更何况是一千个字呢。但周兴嗣成功完成了,而且成为千古名篇。
那么《千字文》有什么用呢?首先,它最重要的功能当然是识字。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涵盖了大量的基本常用字。它内容包罗万象,讲述了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历史典故、人伦道德、修身养性等等知识,这些才是《千字文》的精华所在。同时,还有很多品德教育,教导孩子们要孝敬父母、兄弟和睦、知过必改、守信惜时等做人的道理蕴含其中。
《千字文》四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从隋唐时期就开始广为流传,从皇室贵族的启蒙经典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到了宋朝《三字经》和《百家姓》出现,再加上千字文,构成了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核心教材体系。到了清朝,《千字文》再上了一个高度,由于大力的推广,使其成为流传最久的经典启蒙读物。
除了以蒙学经典传播之外,《千字文》的另一个重要传播途径就是书法。首先,其最初则是为学习书法而成文;其次,是隋朝时期王羲之的后人智永和尚临摹《千字文》,促进了千字文的传播。历代不少书法家都书写过《千字文》,这也促进了它的传播。
跨越千年,今天学习《千字文》的难度,相较以前难度大的很多,因为我们和古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古人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更多的是靠感悟和体会,而我们更多的是靠逻辑和论证。但即便如此,仍然不能否定它的丰富的内涵和实用的功能。后续我会整理成合集,陆续跟大家分享《千字文》,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收藏,也可以给孩子看,增广传统文化知识。
来源:老安话青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