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荣旗:创业沃土勇奋进 共话“党恩在我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8 11:15 1

摘要:在广袤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大地上,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用专业和热忱守护村民健康,用坚韧和诚信开拓产业之路,用创新和活力连接故乡与世界。他们是乡村医生、民营企业家、返乡创业青年,虽然身份不同、赛道各异,却共同扎根乡土、奋力奔跑,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凡的人生华

在广袤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大地上,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用专业和热忱守护村民健康,用坚韧和诚信开拓产业之路,用创新和活力连接故乡与世界。他们是乡村医生、民营企业家、返乡创业青年,虽然身份不同、赛道各异,却共同扎根乡土、奋力奔跑,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凡的人生华章,汇聚成“奋斗有我”的温暖力量。

在新发朝鲜族乡新发村的卫生室,村医韩宝玉时而起身,脚步蹒跚地为患者开药;时而坐在桌前,耐心地为村民问诊。她因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起身时需扶着桌沿借力,但眼神里的温和与坚定,让每个走进卫生室的村民都感到踏实。

韩宝玉坚持入户为村民问诊。

48岁的韩宝玉,已在基层卫生医疗事业上坚守了17年。17年来,韩宝玉的行医路布满艰辛,车身上的泥土是她与丈夫走过的印记,每年更换三次车胎,是夫妻二人最真实的“行医日志”。在乡村小道上,这样的“夫妻搭档”,是村里最动人的风景。从新生儿护理到老人慢性病管理,韩宝玉坚持入户问诊,170多户村民的家庭档案上,密密麻麻记着她的字迹。从最初村民“怕看病、怕花钱”到如今主动参与体检,村民健康意识的转变,是她最骄傲的“成绩单”。

医者仁心守护生命,匠心诚信则浇筑产业根基。在阿荣旗,刘海华和丈夫王洪波用21年时间,从一间小彩钢厂起步,将其打造成辐射周边旗县的“诚信标杆”,用实干诠释着“乡土企业家”的担当。2004年冬天,在建材市场进货时,陌生人一句“你干这行准行”的鼓励,让刘海华和王洪波下定决心踏入彩钢行业。

初入行时,她连料都不会算,夫妻二人既当老板又当工人,卖货、收账、算料、干活全包揽。产品价格起伏像坐过山车,压准行情能赚一笔,预判失误便白忙活一场。挫折是成长的代价。引进三十多万元的泡沫复合板机器时,她频频算错料,生产出次品,被客户指责后偷偷躲起来哭。

从单调的红蓝镀锌铁皮,到耐腐蚀的纳米隔热板,再到定制化的彩钢构件,海华彩钢瓦厂的产品跟着时代升级,但“诚信”二字始终没变。这份坚持,即便工厂搬了三次,老客户仍紧紧追随。

如今,海华彩钢瓦厂从夫妻店发展到10人团队,产品销往扎兰屯、海拉尔、莫旗等地,一些大企业也成了稳定客户。身为党员、政协委员的刘海华常说:“企业扎根乡土,就得反哺乡土。”从传统制造到创新升级,海华彩钢瓦厂见证了实体经济的韧性。

海华彩钢瓦厂稳步壮大,产品辐射周边旗县。

而当数字浪潮与乡土情怀交汇,新一代年轻人正以“互联网+”为笔,在黑土地上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答卷。90后情侣刘文君和刘楠,便是这场“数字返乡潮”中的追梦者。2024年底,他们带着在互联网行业积累的经验,回到魂牵梦绕的阿荣旗,在熟悉的乡音与袅袅炊烟中,开启了人生的“二次创业”——用数字化翅膀,让黑土地的珍宝飞向全国。

创业的第一步,是“把根扎进泥土里”。他们走遍阿荣旗的田间地头,沙果、菇娘、榛子、黏玉米……这些“长在黑土地里”的乡土食材,被他们用镜头赋予了新生命。今年秋天,他们创新推出“沙果精细采摘计划”,让7000斤沙果从枝头直抵广东、海南消费者的餐桌,既避免了传统批发中大量落地果的损耗,又用数字化供应链降低了管理成本。

从最初的“夫妻店”到如今15人的“青春战队”,从单一平台到覆盖抖音、快手、视频号的50余个矩阵账号,他们用“年轻化打法”激活了乡土经济。其账号矩阵累计吸引百万粉丝,单场助农直播最高观看量达15万人次,有效带动了本地农副产品销售。

这支90后团队让众多“阿荣好物”乘电商东风销往全国。

展望未来,刘文君和刘楠计划明年承包土地种植经济作物,打造真正的“自产自销”模式;同时还将与当地知名企业深度合作,让更多“阿荣好物”通过电商走向全国。

他们的故事,是无数扎根乡土、默默奋斗的阿荣人的缩影。每一名创业者在不同领域散发光芒,映照出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时代画卷。这份坚守与创新、奉献与拼搏的精神,正是“欣欣向荣的阿荣旗”不断向前发展的澎湃动力。(田国威、闻明、温长春、迟道春)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