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养殖趟出致富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10:30 1

摘要:在巴彦县富江乡澳洲淡水蓝龙虾产业园内,王勇如往常一样,忙着给养殖池换水,看着一只只静待越冬的“澳龙”,王勇心里美滋滋的;在通河县凤山镇青山村东亚飞蝗养殖示范基地,一场飞蝗养殖现场观摩会实用值拉满,农户们在专家手把手的教学中,学到了东亚飞蝗的养殖经验;在巴彦县巴

王雪和鸵鸟。

晾水蛭。

□文/摄 本报记者 王志强

在巴彦县富江乡澳洲淡水蓝龙虾产业园内,王勇如往常一样,忙着给养殖池换水,看着一只只静待越冬的“澳龙”,王勇心里美滋滋的;在通河县凤山镇青山村东亚飞蝗养殖示范基地,一场飞蝗养殖现场观摩会实用值拉满,农户们在专家手把手的教学中,学到了东亚飞蝗的养殖经验;在巴彦县巴彦港镇的心雨鸵鸟养殖场,驼鸟们围在主人身边瞪大眼睛,争抢着包菜,为即将到来的寒冬蓄能……

近年来,哈尔滨市各县域依托自身优质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一乡一品”特色产业,特色养殖业应运而生,多点开花,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小蚂蚱“撬”动大产业

日前,通河县凤山镇青山村东亚飞蝗养殖示范基地聚集了众多的农户和专家,一场飞蝗养殖现场观摩会解锁了“小蚂蚱”背后的乡村致富新路径,为通河县及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观摩中,大家走进标准化养殖大棚,在技术人员带领下查看飞蝗幼虫、成虫的培育情况,了解温湿度调控、饲料配置、采收工具使用等核心技术,农户通过亲眼观察养殖环境、亲耳聆听技术讲解,切实感受到飞蝗养殖产业的增收潜力与发展空间。专业人员还讲解了大棚搭建、成本控制、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针对农户关切问题逐一答疑。

此次观摩会不仅搭建了政企农沟通桥梁,更以直观的成果展示,让飞蝗养殖成为通河及周边地区乡村振兴的新选择。

“这一茬,我收获了600斤成虫,20元一斤被企业全部收购,一茬养殖就把基础投资全部赚了回来。投资小效益大,是个好项目。”青山村养殖户魏国成表示,明年,他将扩大养殖规模,做大做强东亚飞蝗养殖产业。

据了解,经过人工养殖的东亚飞蝗是少数可以食用的蚂蚱品种之一,营养高、个头大、肉质好、无污染,是近年来餐桌上备受青睐的“绿色食品”。它还是宠物市场鸟类的高档饲料。

观摩会上,魏国成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建设2个大棚是19000元,再加上购买虫卵7000元,成本总共26000元。“1个大棚能产600斤,按20元1斤计算,2个大棚是24000元,一年两茬就是48000元,连卵带棚,本钱全回来不说,还能盈余不少。”魏国成的现身说法吸引了众多农户的目光。

“北药明星”拓宽乡村振兴路

眼下,木兰县柳河镇兴山村的水蛭养殖基地进入收获季,一箱箱肥大的水蛭被捞出,经过清洗、晾晒……发往安徽亳州,木兰小水蛭搭乘北药快车,闯出新市场。

今年年初,木兰县兴山村立足本村实际,发展水蛭养殖。村集体主导、村干部带头的模式让项目进展迅速,村民代表外出“取经”,学习先进养殖技术,包括种苗引进、投喂管理、病害防治等流程,一整套养殖技术规范迅速建立起来。

“26栋大棚共有160个养殖池,全是水蛭;水蛭吃田螺,剩下的螺壳用来喂鸡;水蛭下池塘后,腾出来的养殖池用来养寒地小龙虾……”兴山村党支部书记于春岐告诉记者:“今年年景好,水蛭长得较肥,水蛭市场行情比往年高许多,明年还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成熟,养殖收益还能稳步提升。”

水蛭之乡是木兰县的一块金字招牌,2022年1月,作为木兰县重点招商项目,“康泽源药业”项目落户木兰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近亿元发展生物制药,同时也将水蛭养殖引到木兰县,兴山村第一个开展特色养殖,几年时间,水蛭养殖在木兰县“开枝散叶”。

优良的生态资源为打造道地中药材生长空间提供了保障,加快了农业转型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木兰县让北药产业释放出巨大致富效益与发展动能,让小水蛭展现出好“钱”景。

鸵鸟养殖渐成特色产业

鸵鸟被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后,正式成为家禽,养殖鸵鸟的人越来越多。近年来,当地几十户村民跟着巴彦县的养殖户王雪养起了鸵鸟,并建立起“养殖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

“鸵鸟浑身都是宝,除了鸟肉以外,鸵鸟羽毛一年能收两次,销售收益基本能抵上鸵鸟养殖一年的成本。”王雪告诉记者。

每天中午开始,王雪都会在养殖场利用平台直播养殖鸵鸟,被一群鸵鸟围在中央,在镜头前妙语连珠,虽然也会认认真真讲述鸵鸟养殖技术,可她总是会给人一种灵魂段子手的感觉。每天吸引几十万人守在直播间,关注着她和鸵鸟的互动以及欣赏她面对各种问题时,会给出怎样的答案。

通过直播,周边的乡亲们跟着王雪养起了鸵鸟。养殖场提供幼鸟,鸵鸟什么都吃,且不易生病。一年后,养殖场回收,一只鸵鸟净赚千元左右。

王雪在直播间卖鸵鸟,年销售4000多只,销售额达400多万元。乡亲们跟着她干,特色养殖产业越来越红火。

同时,当地政府正在多渠道、多方式帮助王雪扩大产业规模,希望把鸵鸟特色养殖打造成巴彦港镇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鸵鸟产品深加工是我们下一步的主攻方向,届时,我们还会带着农户一起开拓新的增长点。”王雪说,鸵鸟落脚黑土地,能够创造无限可能。

“南虾北养”创富黑土地

连日来,养殖户王勇正在为11000只种虾调整适宜的越冬环境,控制温室大棚内的室温、调整养殖池中水质、准备越冬的食物……

“龙虾虾苗每年夏天在露天水池放养,每一次蜕壳,都能长三分之一,饲料充足时,半个月就能蜕一次壳。秋天,虾苗就能够长成成虾,捕捞上来的龙虾个头又大又饱满。”王勇告诉记者,每亩放养约4000只虾苗,成活率70%左右,每只成虾大约在一两左右,亩产280斤,按照每斤市场批发价60元,每亩就能收获16800元,扣除成本,每亩池塘净利润可达8000元。

据了解,澳洲龙虾在我国南方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养殖,受气候、水质、温度、土质、纬度等限制,澳洲龙虾北养一直是个难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王勇利用7年时间,探索总结出一套“南虾北养”的成功经验。

富江乡把发展澳洲龙虾作为立乡产业,在五岳村建立富江乡澳洲龙虾繁育基地,吸引民间资本注入,建设澳洲龙虾虾苗繁育池和镖苗池,大力培育和发展高附加值的水产品。同时,发挥养殖繁育虾苗技术特长,整合多方面优势,聚力打造澳洲龙虾的大型养殖繁育基地。

来源:农民阳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