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6日,浙江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学院传播系副教授刘曦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年仅44岁。这一消息经由澎湃新闻等多家主流媒体确认后,迅速引发学界与社会广泛关注。刘曦的离世不仅让师生痛惜,也因其生前长期与病痛抗争的经历,折射出高强度学术工作与健康管理之
2025年5月16日,浙江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学院传播系副教授刘曦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年仅44岁。这一消息经由澎湃新闻等多家主流媒体确认后,迅速引发学界与社会广泛关注。刘曦的离世不仅让师生痛惜,也因其生前长期与病痛抗争的经历,折射出高强度学术工作与健康管理之间的深刻矛盾。
刘曦自2006年从澳门大学传播与新媒体专业毕业后,便投身于浙江理工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她在城市时尚传播、新媒体与跨文化传播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浙江省文化厅课题等多项重要研究,并出版专著《旅游外交2.0:社交网上的城市》。同事和学生评价她“兢兢业业”“以科研带动教学”,曾获评校“双高双强”型年轻干部和“金沙引路人”师德榜样。
然而,光鲜的履历背后是长期被病痛折磨的隐痛。据生前好友透露,刘曦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饱受剧烈疼痛困扰,需依赖强效镇痛药物维持生活质量,甚至谢绝了亲友的探望以保留尊严。尽管公开讣告未明确提及具体病因,但知情人士称,其疼痛管理涉及吗啡类药物的使用。这一细节引发了公众对晚期病患镇痛治疗与药物依赖风险的讨论。
吗啡作为强效阿片类药物,在医疗中常用于缓解癌症等重症疼痛。其通过抑制中枢神经传递疼痛信号,同时刺激多巴胺分泌产生短暂愉悦感,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耐受性增加和生理依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专家邱立新曾指出,癌痛患者合理使用吗啡成瘾风险极低,且“无痛生存”是现代医疗的基本目标。然而,公众对吗啡的认知仍存在误区,部分患者因恐惧副作用而拒绝足量用药,导致疼痛控制不足。
刘曦的个案恰凸显了这一矛盾。若其病情确需长期镇痛,严格遵循医嘱的规范化用药或能缓解痛苦,但高强度工作与疾病压力的交织,可能加剧身心负担。据学术记录显示,2020年至2023年间,她年均发表近3篇论文,同时承担行政职务与教学任务。这种“连轴转”的状态,或许是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缩影。
刘曦的早逝并非孤例。近年来,多名中青年学者因过劳或疾病离世,引发对科研考核体系与健康保障机制的质疑。浙江理工大学在讣告中称她“为团队青年骨干的创新工作和长远发展创造条件”,但与其学术贡献形成对比的,是她在44岁时戛然而止的生命轨迹。
医学研究表明,长期压力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削弱免疫力,加重慢性疾病。而刘曦生前需大量止痛药的情况,或暗示其病情已进入晚期阶段。若能在早期工作中引入更灵活的健康支持机制,或许能为类似困境提供缓冲空间。
刘曦的离去,是个体悲剧,亦是系统性反思的契机。她留下的18篇论文、8项科研项目,见证了一名学者对事业的赤诚,但44岁的生命刻度也提醒我们:学术卓越不应以健康为代价。当前,高校亟需建立更人性化的考评制度,完善教职工医疗保障,同时推动公众正确认识镇痛治疗,避免“忍痛文化”加剧身心损耗。
正如一位网友在悼念中所写:“我们敬佩拼搏者,但更希望他们能看见自己的夕阳。”在追求学术与生命的平衡中,科学与人文的共情,或许才是对刘曦们最好的告慰。
对于这件事情,你怎么看!
来源:正能量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