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人再提她主持《开心辞典》的样子,可云南怒江的山娃子们,书架上多了本傈僳语版的《小王子》。
她不在镜头前了,但比当年更忙。
没人再提她主持《开心辞典》的样子,可云南怒江的山娃子们,书架上多了本傈僳语版的《小王子》。
那不是赞助商送的,是王小丫一趟趟跑上去,亲手摆上的。
有人问她为啥不发朋友圈,她说:“孩子认字,不是为了点赞。
”
她现在去的不是演播厅,是医院。
肾病中心的病友圈里,她成了“不说话的榜样”。
不是专家,不是名人,就是一个连续透析十年还笑着讲“今天水控得不错”的人。
她帮医生改了病历本的措辞——把“依从性差”改成“你今天没喝水,是不是太累了?
”就这一句,病房里少了一半眼泪。
央视的栏目换了个名字叫《经济深一度》,第一期拍的不是上市公司,是宜兴烧紫砂壶的老匠人。
她蹲在窑口三天,拍下师傅的手裂了口,却还用胶布缠着拉胚。
她说:“经济不是数字,是人手里的温度。
”节目拿了个国家级创新奖,她没去领,让徒弟带着茶壶去的。
她开始教大学生,不是讲传播学,是拆解商业广告里的套路。
学生说她上课像在“聊天”,可听完人人都记住了——她拿“双11”举例子:“你们买的不是货,是焦虑被包装成折扣。
”没人提她是前主持人,但期末论文里,三分之一的学生写她。
有人在杭州国家版本馆碰到她,穿着灰裤子,举着扩音器给游客讲宋代市舶司怎么管外贸。
丈夫是法大的退休教授,俩人平时在家对坐喝茶,一个读环境法,一个翻旧报纸。
没网红直播,没带货,可她带的30个50岁以上的学员,抖音粉丝加起来超过200万。
有人拍她教阿姨用手机开直播,她说:“不是教你们卖货,是教你们别被算法当韭菜。
”
她没删掉过去,只是把舞台给了别人。
当年她问观众“谁想上场”,现在她蹲在地上,问的是“你家孩子识字吗?
”“你每天透析疼不疼?
”“你做的东西,有人真懂吗?
”
没人再把她当主持人了,可她活成了比主持更有力量的样子——不靠声音,靠身影。
她没喊情怀,但你路过那些书架、病房、窑厂、课堂,都会忍不住多看一眼。
不是因为她有名,是因为她真的在“用身体,去靠近那些被忽略的人”。
这个时代从来不缺声音大的人,缺的是那些,愿意弯下腰,听听你喘气声的人。
来源:夏夏娱乐星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