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山村的重阳没有仪式感,枝头柿子像灯笼,却暖到心窝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10:57 1

摘要:当城里开始提重阳节时,我已站在烟台招远岚子东——胶东这座不起眼的小村子。看着父亲低头打理秋收的身影,我轻声问父亲:“晓得啥是重阳节不?”

当城里开始提重阳节时,我已站在烟台招远岚子东——胶东这座不起眼的小村子。看着父亲低头打理秋收的身影,我轻声问父亲:“晓得啥是重阳节不?”

图1:摘花生

老人家正低头扒拉着竹筐里的花生,满手沾着泥,闻言抬起头摇摇头,眼角的皱纹挤成一道沟壑。

嘿嘿笑出了声:“庄户人哪懂这些文绉绉的节?咱心里就认两样——过年能团聚,八月十五能吃口月饼,那才叫过节。”

图2:屋后的邻居

他指了指门口堆得半人高的花生棵,“前阵子雨下得黏糊,秋收都耽误了,现在霜降都过了,机器嫌量少不给摘果,可不就得自己蹲这儿抠?哪有那闲心琢磨重阳节。”

我跟着他的手看向那筐花生,饱满的果仁裹在褐色壳里,沾着新鲜的泥土气。

图3:墙头的柿子

正想接话,屋后传来一声喊:“二嫚,这是回娘家啦?”是按辈分该叫大爷的邻居,老两口正坐在自家门口的马扎上,面前摊着满是亮堂堂的花生。

“大爷大母,你们这花生都拾掇完啦?”我凑过去,才看见两人手里各攥着个大瓢,正一粒一粒挑拣。

专拣那颗粒饱满、个头大的,放进旁边一个小竹篮里。“这是留着明年当种子的,”

图4:捡花生种子

大母笑着擦了擦额角的汗,“今年雨水多,好种子得仔细挑,明年才能有好收成。”

听着熟悉的胶东土话,带着烟火气的腔调钻进耳朵,心里像揣了个暖炉,熨帖得很。

图5:亲切的邻居

父亲住的村后塂,这些年年轻人大多进了城,留守的多是像父亲、大爷这样的老人。

唠起小时候的事,大爷突然叹了口气:“嫩妈真是个好人,那会儿谁家里有事,她都主动搭把手,可惜走得太早了。”

图6:婶子后面的小马扎

我喉咙猛地一紧,眼眶瞬间热了。母亲已经走了十五年,连我记忆里她的模样都渐渐模糊,没想到老邻居还记着。

正愣神,瞥见父亲门口青石板旁,放着个带着蓝色皮带的小马扎。​

那是父亲用山里废弃的浇地水管做的,截了一小段镶在木架上,边角都被磨得光滑。

图7:我的乡亲父老

上次回来,前屋婶子还跟我说:“嫩妈活着的时候,就爱坐在这马扎上,见着南来北往的邻居,就拉着唠两句家常,嗓门亮堂得很。”

风一吹,院角的柿子树晃了晃,枝头挂满了明晃晃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把秋阳都映得暖了几分。

“别看这柿子现在红彤彤的,还犯青头呢,得再等些日子,霜打透了才甜。”父亲走过来,指着柿子树说。

这棵老柿子树是村里的“慢性子”,从不让人急着尝鲜。#晒图笔记大赛#

图8:巡逻的虎咪

得耐着性子,要么用老法子温水揽熟,等它软成一兜蜜;要么等秋霜一遍遍光顾,把果子催得红透透亮,变成能直接咬着吃的“灯笼柿子”,甜才来得扎实。

原来农家人的重阳节,从没有鲜花和仪式。#我在头条晒家乡#

他们的节日,藏在扒花生的指缝里,在挑种子的瓢里,在记挂着旧人的家常里,也在枝头那一串串等着成熟的柿子里。

图9:柿子黄了

劳碌的秋收中,抬头望见满树“小灯笼”,日子就这么有滋有味地过着,比任何庆祝都更实在,也更暖心。#三农观察日记#

来源:家在南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