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赛道藏真章!这3家公司最靠谱:一边回购稳信心一边干实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01:06 1

摘要:前几天跟做私募的朋友喝茶,他随口提了一句:“最近圈子里都在盯核聚变,有3家公司特别扎眼——不搞虚的,一边砸钱回购自家股票,一边悄悄把实验室的订单揣兜里了,这可不是蹭热度那么简单。”

前几天跟做私募的朋友喝茶,他随口提了一句:“最近圈子里都在盯核聚变,有3家公司特别扎眼——不搞虚的,一边砸钱回购自家股票,一边悄悄把实验室的订单揣兜里了,这可不是蹭热度那么简单。”

这话一下勾起了我的兴趣。平时一说起核聚变,好多人都觉得是“科幻片里的玩意儿”,离咱们生活远得很,哪想到现在已经有公司开始靠这业务赚钱了?而且还敢回购股票,说明对自己的业务底气十足。要知道,在新兴赛道里,大多公司都是“画饼喊口号”,能做到“回购+订单”两手硬的,真没几家。

今天就跟大家唠点实在的:核聚变到底离咱们有多近?这3家公司为啥能被主力盯上?它们的“回购”和“订单”背后,藏着多少真本事?咱们不扯技术黑话,就用大白话把这事说透,让你看清核聚变赛道里,哪些是真干活的,哪些是凑数的。

先掰扯清楚:核聚变不是“远期幻想”,现在已经到了“落地倒计时”

好多人一听到“核聚变”,就想到“人造太阳”,觉得是几十年后的事,其实行业早就在悄悄往前跑了,现在已经到了“商业化落地的前夜”。简单说,核聚变就是模仿太阳的原理——把海水里的“氘”和“氚”(都是氢的同位素)加热到上亿度,让它们像小炮弹一样撞在一起,融合成氦,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没有核污染,燃料还取之不尽(海水里的氘够人类用几亿年)。

可能有人会问:“这技术真能成?啥时候能用上?”真不是吹的,国内外都在紧锣密鼓推进:

- 国际上的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今年已经进入“核心部件安装阶段”,有35个国家一起参与,目标是2035年实现“持续发电”;

- 国内的“人造太阳”EAST装置,去年已经做到“1.2亿度持续运行100秒”,打破世界纪录,现在正在建更大的HL-2M装置,计划2030年前后实现“1亿度运行1000秒”——这可不是实验室里的小打小闹,是实实在在往“商用”靠。

而核聚变要落地,离不开一条“产业链”:从装置里的“超导磁体”“真空室”,到控制温度的“冷却系统”,再到监测数据的“传感器”,每一个环节都得有专门的公司来做。现在好多公司都想往这条链上凑,但大部分是“蹭概念”——要么只做了个无关紧要的小零件,要么还在“研发中”;真正能拿到订单、产生营收的,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今天说的这3家,就是其中的硬角色。

为啥是这3家?“回购+订单”双保险,比炒概念实在多了

在核聚变赛道里,判断一家公司靠不靠谱,不用看它发布会开得多热闹,就看两样:

一是敢不敢真金白银回购股票——回购不是随便喊口号,得公司有钱,还得管理层觉得“自家股价被低估”,这是对自己业务最直接的信心;

二是能不能拿到实实在在的订单——订单是业务落地的证明,不是“未来可能有”,而是“现在已经有”,能产生持续营收,这才是真干活的。

这3家公司,刚好把这两样都占了,而且各有各的侧重点,覆盖了核聚变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不是那种“啥都做,啥都不精”的蹭热度公司。

1. 中科电气:核聚变“骨架供应商”,回购10亿还拿了实验室大单

中科电气本来是做电磁设备的,现在在核聚变领域扎得很深,主攻的是“超导磁体部件”——简单说,核聚变装置里的上亿度等离子体,得用强磁场“困住”才能反应,超导磁体就是产生这个磁场的“骨架”,没有它,等离子体就会乱跑,反应根本没法进行。

它的靠谱,首先体现在“回购”上:今年上半年,公司宣布用不超过10亿的资金回购自家股票,而且已经实打实买了6亿多,回购价格在8-10元之间,比现在的股价还高一点。要知道,10亿不是小数目,要是公司没底气,不会随便把钱砸进去回购;而且回购价高于现价,说明管理层觉得“现在股价太低,自家股票值这个钱”,不是忽悠散户。

更关键的是“订单”:去年它就拿到了国内某核聚变实验室的“超导磁体线圈订单”,金额虽然没公开,但据行业里的人说,光是这一个订单,就够它生产大半年。而且不止这一个,今年还跟中科院的等离子体研究所签了“磁体冷却部件供货协议”,这些订单不是小打小闹的样品,是实验室用来搭建原型机的核心部件,说明它的技术已经通过了专业机构的验证,不是“实验室里的玩具”。

它的优势在于“技术积累”:做超导磁体需要懂电磁、材料、冷却三大块技术,中科电气做了十几年电磁设备,早就有技术底子,现在把这些技术嫁接到核聚变上,比那些从零开始的公司快多了。而且它的研发投入也不含糊,去年研发费用占营收的15%,比行业平均高5个百分点,光核聚变相关的专利就有20多项,这不是蹭热度能蹭出来的。

2. 久立特材:核聚变“容器制造商”,回购5亿还搞定了国际订单

久立特材是做特种钢管的龙头,现在在核聚变领域做的是“真空室用不锈钢管”——核聚变反应得在真空环境里进行,真空室就是装等离子体的“容器”,这个容器得耐高温、耐辐射,还得绝对密封,用的钢管是特种材料,不是普通钢管能比的。

它的靠谱,同样体现在“回购”和“订单”上:今年3月,公司宣布回购5亿股票,现在已经回购了3亿多,回购价在12-15元之间;而订单方面,它去年拿到了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的“真空室用钢管订单”,虽然金额没细说,但能进入国际项目的供应链,说明它的产品质量过了关——要知道,ITER对供应商的要求特别严,全球也就十几家公司能拿到订单,久立特材是国内少数几家之一。

而且它的订单不是“一次性的”:今年上半年,还跟国内的HL-2M装置项目签了“长期供货协议”,以后装置升级、维护,都要从它这儿买钢管。这种长期订单最稳,不用靠“赌项目”吃饭,能保证营收的稳定性。

它的优势在于“材料工艺”:做核聚变用的钢管,得用“镍基合金”这种特种材料,还要经过几十道锻造、焊接工序,久立特材做了二十多年特种钢管,早就掌握了核心工艺,国内好多核电、石化项目用的都是它的钢管,现在把这种工艺用到核聚变上,自然水到渠成。

3. 国电南自:核聚变“管家”,回购8亿还拿了控制系统订单

国电南自大家可能熟,是国家电网旗下的公司,本来做电力控制系统,现在在核聚变领域做的是“反应控制系统”——简单说,核聚变反应时,温度、压力、磁场强度都得精准控制,差一点反应就会中断,国电南自做的就是这个“管家”,用系统把这些参数控制在最佳范围。

它的靠谱,同样离不开“回购”和“订单”:今年年初,公司宣布回购8亿股票,现在已经回购了4亿多;订单方面,去年拿到了国内某核聚变实验站的“反应控制系统订单”,负责给实验站的原型机装控制系统,而且已经调试完成,现在实验站的每次反应,用的都是它的系统。

更有意思的是,它的控制系统还能“复用”——核聚变的控制系统,跟电网的调度系统有相通之处,国电南自做了几十年电网控制,把这些经验嫁接到核聚变上,比那些纯做科技的公司更懂“稳定运行”。比如它的系统能实现“毫秒级调节”,不管反应中温度怎么波动,都能在千分之一秒内调整过来,这在行业里是很难得的。

而且它的订单还在增加:今年上半年,又跟山东的一家核聚变设备制造商签了“控制系统供货协议”,说明它的业务已经从“实验室”延伸到“设备制造”,开始往产业链下游走,这比只做实验室订单的公司更有潜力。

别被“概念”带偏,看清核聚变赛道的“真逻辑”

聊完这3家公司,大家应该能看明白了:真正在核聚变赛道里做事的公司,从来不是靠“核聚变”三个字炒股价,而是靠“回购”证明信心,靠“订单”证明实力,靠“技术积累”站稳脚。那些只喊口号、不做实事的公司,就算短期涨得再凶,也迟早会露馅——就像以前的某些新能源概念股,蹭完热度就跌回原形,套牢一堆跟风的人。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不用去纠结核聚变的技术细节,也不用天天盯盘看股价,更该关注的是赛道的“真逻辑”:

第一,核聚变是“国家战略级赛道”,不是短期炒作,未来十年都会持续有政策支持、资金投入,这条赛道是长期的;

第二,赛道里的公司,得有“实实在在的业务”,要么有核心部件技术,要么有订单,要么有产业链优势,光靠概念是走不远的;

第三,“回购+订单”是判断公司靠谱的重要信号——回购说明公司有钱、有信心,订单说明业务落地、能赚钱,这两个信号凑在一起,才是真值得关注的公司。

现在核聚变赛道还处于“早期阶段”,就像十年前的新能源,好多公司还没被市场完全关注到。但越是早期,越要分清“真公司”和“假概念”,别被那些喊口号的公司忽悠了。真正靠谱的公司,就像这3家,不声不响做事,用回购和订单说话,这才是赛道里的“压舱石”。

你觉得核聚变离咱们的生活还有多远?这3家公司里,你更看好哪一家的业务逻辑?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寒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