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深人静,梦正酣时,忽然远处传来“咚——咚——咚——”的梆子声,紧接着是清脆的铜锣声,一声“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吆喝划破夜空。
夜深人静,梦正酣时,忽然远处传来“咚——咚——咚——”的梆子声,紧接着是清脆的铜锣声,一声“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吆喝划破夜空。
若是现代人听到这声音,定会抱怨这是扰民,但在古代,这却是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被称为“更夫”的人,为何要在深夜敲敲打打?难道不会影响人们休息吗?
这背后,藏着古人应对黑夜的生存智慧。
01先说说打更人这个职业是咋来的。
现在咱们看时间,掏出手机扫一眼就行,闹钟还能精准到分秒提醒起床。
可古代没这条件啊,既没有手机,也没有闹钟,连像模像样的计时工具都少得可怜。
白天尚可观日影,夜晚却是一片漆黑,普通人家连蜡烛都需节省,更别提昂贵的计时工具了。
长夜漫漫,如何区分时辰?
农民需要知道何时起床耕作,商贩要把握开市时机,读书人需安排夜读时间……黑夜不能成为混乱的理由。
于是,打更这一职业应运而生。
这一制度早在秦朝就已萌芽,最初用于军中换岗警戒。
到了汉代,打更才真正形成制度,从军营走向市井,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朝廷专门设置官职,负责管理更夫,组织夜间报时。
02打更不是随便打的,也挺有讲究,一晚上要分成五更,每两小时为一更:
晚上七点至九点为一更,九点至十一点为二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为三更,一点至三点为四更,三点至五点则为五更。五更过后,天将破晓,更夫的工作也就结束了。
对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人而言,晚上七点已准备就寝。这时的一更锣声,不仅是报时,更是一种生活秩序的维护。
但打更的意义,远不止报时这么简单——
初更:防火于未燃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声吆喝并非例行公事,而是关乎生死的重要提醒。
在古代,多数房屋为木结构,一旦失火,后果不堪设想。
百姓劳累一天后,常会忘记彻底熄灭灶火与烛火,初更时分,更夫的提醒恰逢其时。
更夫在走街串巷时,也时刻警觉地观察着四周。一旦发现火情,立即敲响急促的锣声,唤醒沉睡的居民。
这时的锣声,已从报时变成了救命的警报。
二更:作息规律器
晚上九点,二更锣响。
此时大多数人已进入梦乡,但总有那么些“夜猫子”,或许是辛勤的主妇还在缝补衣物,或许是苦读的学子仍在挑灯夜战。
二更的锣声提醒他们:该休息了,明天还有繁重的劳作,充足的睡眠是对身体最好的保养。
在缺乏时间观念的夜晚,这规律的锣声帮助人们维持着健康的作息。
三更:夜间的守护
三更时分,夜深人静。
这时的锣声有着特殊的作用——震慑盗贼。
当善良的人们沉入梦乡,正是不法之徒活跃之时,更夫此时扮演着巡逻者的角色,他们的出现让心怀不轨者望而却步。
打更人一边巡逻,一边有节奏地敲打,小偷听到声音,就知道街上有人在巡夜,不敢轻易下手。
要是打更人看到有偷偷摸摸在街边游荡的人,还会主动上前盘问,要是发现不对劲,就会大声吆喝,让周围的人提高警惕。
有打更人在,老百姓才能睡得安稳,不用担心家里的东西被偷。
四更:黎明的预告
凌晨一点,四更锣响。
这是一夜中最寒冷的时刻。更夫会特意呼喊“丑时四更,天寒地冻”,提醒人们注意保暖,防止受寒。
古代没有暖气,冬天的夜里特别冷,要是被子没盖好,很容易冻出风寒。
对打更人自己来说,四更天也是个考验,天又冷又黑,可想到自己的活儿已经完成一大半了,再坚持坚持就能收工,就又有了劲头。
五更:新日的启程
凌晨三点,五更锣响。
更夫喊着“寅时五更,早睡早起,保重身体”,宣告一夜工作的结束。
居民们听到这声音,知道新的一天即将开始,纷纷起床准备劳作。
而对更夫来说,一晚上平平安安,没出什么乱子,就是最满意的结果。
03现代人或许会疑惑:如此频繁的敲打,不会影响睡眠吗?
事实上,古人早已形成习惯——他们的作息与自然同步,天黑即睡,到一更时多数人已进入深度睡眠。打更声节奏固定,音量适中,反而成为一种“白噪音”,让人安心。
在寂静的夜晚,规律的打更声如同一种陪伴,驱散了独居者的恐惧,尤其对老人、妇孺而言,这声音意味着有人在守护他们的安全。
而且,古代城市规模有限,建筑布局疏朗,墙体厚实,这些都有效阻隔了声音的传播,加上夜晚自然的背景音,打更声并不会显得突兀。
最重要的是,更夫作为经过培训的“夜间公务员”,懂得如何控制敲击的力度和节奏,既要让人听见,又不至扰人清梦。
他们巡逻的路线也经过精心设计,尽可能减少对居民的干扰。
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比如中元节,打更的频率还会增加,打更人吆喝的内容也会变,会加上一些祈福驱邪的话,比如 “平安顺遂,百邪不侵”,让老百姓更安心。
如今,打更这一职业已随时代远去,现代城市有了精确的计时工具、先进的安防系统、完善的消防设施,不再需要更夫守夜报时。
但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在有限的条件下,他们用这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维系着社会的秩序与安全。
这一声声打更声,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古人对生活的用心,对平安的期盼。
来源:夜半读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