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姐妹们,先跟你们聊个扎心的事儿——前几天我带我侄子去某985高校,想让这刚上初中的娃感受下学术氛围,结果刚到校门就被保安大哥拦住了:“预约了吗?没预约不能进。”我好说歹说,说就逛十分钟,就看一眼图书馆外观,保安大哥眼皮都没抬:“规定就是规定。”
姐妹们,先跟你们聊个扎心的事儿——前几天我带我侄子去某985高校,想让这刚上初中的娃感受下学术氛围,结果刚到校门就被保安大哥拦住了:“预约了吗?没预约不能进。”我好说歹说,说就逛十分钟,就看一眼图书馆外观,保安大哥眼皮都没抬:“规定就是规定。”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八十年代我爸跟我说的话,他当年读大学时,听一个老教授感慨:“美国的大学,没一个有围墙;中国的大学,没一个没有围墙。”可我爸说,那时候的围墙压根不是事儿——大门永远敞开着,附近居民傍晚去操场散步,小贩在校门口卖烤红薯,连隔壁工厂的工人周末都能去图书馆看报纸,保安见了谁都笑眯眯的。
**短短几十年,围墙还在,可大门却彻底“关”上了。这关住的到底是闲杂人等,还是大学本该有的样子?**
八十年代的大学门:连门卫都对你笑
可能现在的年轻人没法想象,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大学,是真的“开门办校”。我翻了我爸当年的日记,1986年的某一天他写着:“傍晚和老王去北师大操场打球,遇上一群中学生跟我们组队,打完球去食堂买了俩馒头,老板还给加了勺咸菜。”
那时候的大学围墙,更像个“装饰”。北京的北大、清华,上海的复旦、同济,围墙都不高,有的地方甚至就是矮矮的栅栏。教育部1985年的一份统计显示,全国720所普通高校中,95%以上实行“开放式管理”,除了女生宿舍等私密区域,教学区、操场、图书馆基本对公众开放。
我采访过我爸的老教授,今年82岁的李老师说:“那时候我们最怕的不是外人进来,是学生不出去。经常鼓励学生去附近社区做讲座,邀请工人、农民来听公开课。有次一个修鞋匠听完我的哲学课,跟我聊黑格尔聊了半小时,比有些学生还透彻。”** 那时候的围墙,围不住知识的流动,更围不住大学与社会的温度。**
从“开门迎客”到“严防死守”,围墙变“心墙”?
什么时候开始,大学的门变得这么难进了?我查了下资料,大概是2010年之后,“封闭式管理”开始在高校普及。教育部2024年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2759所普通高校中,91%实行“预约制+门禁管理”,其中63%明确规定“非本校人员未经审批不得进入”,只有2%的高校保持完全开放。
这不是个例,是普遍现象。去年某社交平台发起“你被大学门禁拦过吗”的调查,12万参与者中,68%表示“被拦过”,23%表示“预约了也没进去”。有个网友的经历特别戳人:“我爷爷是某大学50届的毕业生,去年想回母校看看,结果因为没有预约,跟保安争执了半小时,最后蹲在校门口哭了——他当年毕业时,校长说‘母校永远是你的家’。”
更讽刺的是,现在的大学围墙越建越“豪华”。有的用大理石砌成,高达3米;有的装了人脸识别、红外报警;还有的甚至在围墙内种了绿植,美其名曰“景观墙”。** 可再漂亮的围墙,也掩盖不了一个事实:大学正在从“社会的灯塔”,变成“圈地自萌的堡垒”。**
别拿“安全”当借口,国外高校早把答案摆这了
面对公众的质疑,高校最常用的理由就是“为了安全”。可这个理由真的站得住脚吗?我们来看看所谓“没有围墙”的美国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这些顶尖高校都没有实体围墙,校园与城市融为一体。
斯坦福大学的校园面积达33平方公里,比很多小镇都大,却没有一扇大门、一道围墙。斯坦福大学安全部门的数据显示,2023年校园内的犯罪率仅为0.3起/千人,远低于周边社区的0.8起/千人。他们的秘诀是什么?不是靠围墙,而是靠24小时巡逻的安保人员、遍布校园的监控设备,以及“全民共治”的理念——学生、教职工、游客都是安全监督员。
再看国内,某高校2023年实行“全封闭管理”后,校园内盗窃案发生率确实从每年12起降到了3起,但周边社区的盗窃案却从每年8起涨到了15起。安保专家张教授直言:“把校园封闭起来,本质上是‘安全转嫁’,不是‘安全治理’。大学作为公共资源,不该把安全责任推给社会。”** 拿“安全”当挡箭牌,不过是管理懒政的遮羞布。**
围墙围出的“孤岛”,正在毁掉大学的魂
可能有人会说:“大学是学习的地方,不是旅游景点,凭什么让外人随便进?”可大家忘了,大学的本质是什么?是“探究真理、服务社会”的地方,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可现在的很多大学,却把“大楼”围得严严实实,把“大师”和社会隔离开来。某调查机构对100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采访,发现62%的学生“大学四年没去过周边社区做志愿服务”,78%的学生“没和非高校人员深入交流过”。
更严重的是,围墙正在割裂知识的传播。去年疫情后,某高校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想邀请民间艺人来表演,结果因为“非本校人员审批复杂”,活动拖了三个月才办成,艺人吐槽:“进个大学比进人民大会堂还难。”反观牛津大学,每天有上万游客参观,游客可以旁听公开课、逛图书馆,牛津大学的校长说:“让公众接触知识,是大学的责任。”** 当大学把社会关在门外时,其实也把自己关进了“认知牢笼”。**
破墙吧!大学不该是“圈地自萌”的堡垒
当然,我不是说大学要完全放弃管理,而是要搞清楚:我们要防的是“危险分子”,不是“普通公众”。现在很多高校的“预约制”其实可以更人性化——比如对老年人、校友简化预约流程,对社区居民开放操场、体育馆等公共设施,对中小学生开展“校园开放日”活动。
广州的中山大学就做得不错,他们实行“分区管理”:教学区、宿舍区实行相对封闭管理,操场、体育馆、图书馆对公众开放,只需刷身份证登记即可。2023年的数据显示,中山大学全年接待公众120万人次,校园犯罪率仅为0.2起/千人,比封闭管理时还低。
说到底,大学的围墙从来都不该是物理的阻隔,而应该是精神的边界——守护学术的纯粹,而不是拒绝社会的拥抱。八十年代的教授感慨美国大学没有围墙,不是羡慕他们的建筑,而是羡慕他们的开放;现在我们吐槽大学门禁太严,不是想“蹭”校园资源,而是怀念那种“知识无界、大学有家”的温度。
** 当有一天,我们的大学不再需要靠围墙来彰显身份,不再需要靠门禁来维持安全,那才是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该有的样子。**
来源:老犟爱说教